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班级公约是在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的、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规定。班级公约是在“儿童本位”理念下孕育而生的一种新的幼儿园班级管理形式,通过鼓励幼儿参与,组织幼儿讨论,支持幼儿遵守等策略约束并纠正幼儿的行为,引导他们将班级公约自我内化成自然而然的习惯。
(一)幼儿园班级公约的内涵
幼儿园环境是一个公共的环境,不论是成人还是幼儿,在不同的公共环境中都应了解并遵守一定的公共约定,但这种公共约定绝不是约束一方,环境中的所有成员都应该遵守与执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间接的环境包含了哪些要素?班级公约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班级公约又具有环境的教育性。
(二)幼儿园班级公约的价值
随着对“儿童本位”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以及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价值。那么,班级公约的制订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呢?
1.维护幼儿的权利。班级公约能让幼儿通过公约的内容来判断、纠正自己的言行,而不是仅仅依靠成人的评判,这有助于幼儿从外部约束向自我约束转换。此外,公约具有全员性,能帮助幼儿在自我约束的同时,关注外部成员(教师和同伴)的行为,学习或迁移经验。
2.增强幼儿的存在感和掌控感。班级公约是幼儿和教师共同讨论并制订的,幼儿的参与、讨论、决策会增强他们在环境中的存在感和掌控感。例如,在大班值日生活动中,幼儿按学号轮流值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值日的任务经常流于形式,甚至被遗忘。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决定通过班级公约来管理值日生。为此,师幼围绕“如何利用公约管理值日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首先,通过晨谈讨论,为值日活动制订了公约内容“天天值日不马虎”。然而,固定的公约内容只有提醒的作用,并没有评价的功能。一幼儿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最近被单位评选为本月“五星员工”,教师以此为契机,激发班级幼儿讨论用绘画的方式设计出“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五种考核图标,每天为值日生评价考核,让监督评价的任务落在每一个幼儿的身上,使幼儿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3.激励幼儿的行为变化。当班级公约真正成为间接的教育手段时,会变成激励幼儿行为变化的力量,促使幼儿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上述值日活动中,自从有了“值日生班级公约”后,幼儿都乐意加入监督的队伍中,为值日生们提出更高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会促使幼儿不断自省,激励自我行为的改变,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值日生。
班级公约在教育领域多出现在中小学或者大学的班级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是公约“不约”,即公约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际的约束作用。幼儿园班级公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本位”倾向较为严重,“教师本位”即以教师为中心,其他人或事物必须服从于教师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约不“公”“约”
班级公约中的“公”是指公约是公共的,是教师和所有幼儿共同参与并讨论的,然而,目前幼儿园公约中往往出现忽视或无视幼儿参与的现象。公约之所以为“约”,指向的约束对象是环境中的所有人,包括教师和幼儿。但在幼儿园中,公约往往成为约束幼儿的工具,缺乏对教师言行的约束。如“不大声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这些都是教师经常约束幼儿的言语。因此我们可以在公约中加入互相监督的机制,将教师的照片投放在公约的评价栏中,让幼儿也可以监督教师,让公约更加公平。
(二)缺少幼儿的因素
现有的幼儿园班级公约多数由教师独自制订、制作并落实执行,幼儿缺乏公约制订的参与权以及公约执行的监督权。
1.幼儿缺乏参与权。在公约制订的参与方面,部分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现状,自行罗列出3~5条需要遵守的規则,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期待为幼儿制订公约,直接剥夺幼儿参与的权利。此外,部分教师虽然在形式上尊重幼儿,允许他们参与公约的制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暗示和引导,容易左右或忽视幼儿的真实想法,借幼儿之口表达自己的意愿。要尊重幼儿的参与权,首先就要给幼儿创造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晨谈环节抛出制订公约的计划,倾听幼儿的声音,收集建议,鼓励幼儿自主制作公约。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了解,也更加爱护。
2.幼儿缺乏监督权。在班级公约的执行方面,教师通常是结果的唯一监督者、评判者,幼儿缺少话语权。活动室中经常能听到教师说:“××违反了规则”“你不可以这样做”“你不要……”很少听到幼儿发出评判的声音。幼儿对于权威的依赖过多,缺乏自我审视和评价的能力。
(三)班级公约的成人倾向
班级公约的成人倾向是指班级公约大多由成人用文字的方式进行展示,其中点缀着一些幼儿可以识读的符号,其出发点是为了便于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这既是多年来教师对公约不重视所致,也是教师权威的体现。伴随着儿童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师越来越关注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相信儿童自身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树立起尊重儿童的意识,让班级公约具有儿童性。
(四)班级公约的禁止取向
班级公约的禁止取向是指把班级公约看成是约束幼儿行为的工具,而非激励他们行为变化的路径,常表现为“不要乱扔玩具”“不要大声讲话”“禁止打架”等。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权威的主宰者,而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制订公约过程中,少用“不用”“不可以”“请不要……”等禁止取向的词语,鼓励幼儿使用积极的语言制订公约的内容。
(一)知所想
知所想就是要知道幼儿在班级环境中会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教育的源头着手,转变理念并落实于行动。知幼儿所想是基于“儿童本位”班级公约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自身的倾听能力。倾听分为有意的听和无意的听,有意的听可以就班级公约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特意倾听幼儿的想法。但更多时候教师应该是无意地听且有心地想,即在幼儿游戏时,从幼儿的对话中了解幼儿所想,知道幼儿所需。 1.策略。要想班级公约充分体现“儿童本位”,其内容一定是来源于幼儿的。笔者设计了《班级公约问题收集表》,在班级中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记录提出公约的时间和幼儿姓名,收集公约的内容和内容选择的原因。涂尔干认为,对于规范、规则的内化,要引导幼儿深入事物的本质去反思和解释规则、制订规则的根源及其存在的理由。重视幼儿选择公约的内容,能够帮助幼儿进行自省并内化公约内容。
2.分析。笔者以大二班公约内容为例,分析班级公约内容选择的不同视角。有的幼儿将成人制订的规则直接作为自己的规则,尊重权威:“老师说过午睡房是睡觉的地方,应该要保持安静。”有的幼儿从个体行为后果出发进行反思,形成公约内容:“因为有一次我吃饭的时候说话,被饭呛到了,所以吃饭时不能说话。”有的幼儿从个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公约建议:“每天都是组长搬玩具,但是组长搬的玩具不是我们想玩的,所以组长搬玩具要与我们讨论。”还有的幼儿对教师提出质疑,形成公约:“有时候天气好也不能出去散步,我希望天气好的时候能天天散步。”综上所述,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讨论氛围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幼儿愿意成为公约制订的主人并维护自我权利。对幼儿公约内容的分析还能从侧面反映出班级存在的问题,如每天仅由组长负责搬玩具,散步这一常规活动的随意性较大,这也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使师幼共同发展。
3.建议。教师首先要做到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收集幼儿的真问题,突出幼儿在班级公约制订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真正成为班级公约制订的主人,从而将班级公约作为教师优化班级管理、规范幼儿行为的抓手,将班级公约的意义得以延展。
(二)达所意
当教师了解幼儿所想后,帮助他们达成所想的意图便是“儿童本位”公约实现的关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更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将所想变成现实。
1.策略。“儿童本位”的公约内容不仅是由幼儿想到的,也一定是幼儿能做到的。如何引导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表征能力的幼儿进行表征并及时记录,笔者做了不同的尝试。
(1)由静态公约到动态公约的转变。原有的班级公约更换频率较低,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呈现,教育功能有限。鉴于此,笔者在公约的形式上进行调整,将之转变成幼儿可以不断参与、调整的动态公约。例如,针对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师幼可以设置班级公约“今天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啦”“我高高兴兴和爸爸妈妈说再见”等;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在同伴交往上容易出现矛盾,可以设置公约“我今天开开心心和同伴一起玩”“今天我做到了谦让”等;大班阶段我们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今天我和朋友合作了”就可以成为班级公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公约栏里设计“努力进行中”和“我们做到啦”两部分:“努力进行中”是展示幼儿自我检验与修正的过程;“我们做到啦”是幼儿达成公约的情况。
(2)考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表征方式。布鲁纳认为,“表征是一套规则,按照这套规则一个人可以恰当地保持周围环境的特点而复现出来”,即通过图形或表象等来认知和掌握事物。3~6岁幼儿的表征方式主要为动作表征和图形表征,其中图形表征也会随着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方式,即从图像表征向抽象的符号表征过渡。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表征特点,并用科学的方式支持幼儿表征公约内容。例如,小班幼儿表征水平有限,教师鼓励幼儿用简单的图形进行表征,并由成人进行文字记录;随着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教师鼓励中班幼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大胆表征;大班幼儿的表征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也逐渐凸显,有些幼儿甚至学会了书写汉字,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抽象符号加文字的形式进行表征。
2.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式上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凸显其价值。同时,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动作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在表征方式上会出现差异。教师要清楚幼儿的表征能力和年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性地练习,避免幼儿在表征时因能力限制,影响其表达。教师也应具备科学的儿童观,不以表征内容的美观程度评判表征内容的合理性,加强对幼儿所表达内容的关注。
3.建议。表征是幼儿自我表达认知的方式,受到习惯、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表征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的表征差异,接纳不同的表征方式,重视幼儿的表征意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
(三)验效果
从教育的视角来说,班级公约是约束并修正幼儿行为,从而内化为习惯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从幼儿是否自觉达成公约内容为准则进行检验,在传统的效果检验中,教师对于结果的评价存在主观意识强、缺少科学的量化统计等问题。笔者在检验公约的实施效果时进行了方法上的优化。
1.策略。笔者在班级中尝试对公约遵守的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做法是,将公约分成“公约内容”“公约评价”两个部分,即前文所述“努力进行中”和“我们做到啦”两部分。例如,在“我们做到啦”栏,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幼儿自评的方式验证幼儿遵守公约的效果。当幼儿达成时,可将自己照片张贴在该栏中,师幼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数据统计,让幼儿的努力看得见。
2.分析。笔者将原有的教师或者同伴的经验性评价转变成直观的数据,幼儿通过自我检验并在相应的地方张贴自己照片的方式来呈现结果。同时,教师每天会在表格中记录达成人数,通过数据让幼儿了解班级达成的总体效果,使之成为激励幼儿行为变化的动力。同时,统计的数据也会作为更换公约的依据,引发幼儿对新班级公约的思考。
3.建议。师幼在制作班级公约时,可以做成能随时取下并替换的形式,并将幼儿已经达成的公约张贴在一起,让公约结果量化,让公约内容可替,凸显班级公约的激励和教育作用。
班级公约虽然是教师班级工作中的一个小分支,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既是教师儿童观的体现,也是由“教师本位”向“儿童本位”的转变,能够启发教师从细微的小事入手,永怀对儿童的敬畏之心,秉承陈鹤琴先生“一切为儿童”的理念,让班级公约更“儿童”。
一、幼儿园班级公约的内涵与价值
(一)幼儿园班级公约的内涵
幼儿园环境是一个公共的环境,不论是成人还是幼儿,在不同的公共环境中都应了解并遵守一定的公共约定,但这种公共约定绝不是约束一方,环境中的所有成员都应该遵守与执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间接的环境包含了哪些要素?班级公约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班级公约又具有环境的教育性。
(二)幼儿园班级公约的价值
随着对“儿童本位”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以及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价值。那么,班级公约的制订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呢?
1.维护幼儿的权利。班级公约能让幼儿通过公约的内容来判断、纠正自己的言行,而不是仅仅依靠成人的评判,这有助于幼儿从外部约束向自我约束转换。此外,公约具有全员性,能帮助幼儿在自我约束的同时,关注外部成员(教师和同伴)的行为,学习或迁移经验。
2.增强幼儿的存在感和掌控感。班级公约是幼儿和教师共同讨论并制订的,幼儿的参与、讨论、决策会增强他们在环境中的存在感和掌控感。例如,在大班值日生活动中,幼儿按学号轮流值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值日的任务经常流于形式,甚至被遗忘。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决定通过班级公约来管理值日生。为此,师幼围绕“如何利用公约管理值日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首先,通过晨谈讨论,为值日活动制订了公约内容“天天值日不马虎”。然而,固定的公约内容只有提醒的作用,并没有评价的功能。一幼儿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最近被单位评选为本月“五星员工”,教师以此为契机,激发班级幼儿讨论用绘画的方式设计出“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五种考核图标,每天为值日生评价考核,让监督评价的任务落在每一个幼儿的身上,使幼儿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3.激励幼儿的行为变化。当班级公约真正成为间接的教育手段时,会变成激励幼儿行为变化的力量,促使幼儿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上述值日活动中,自从有了“值日生班级公约”后,幼儿都乐意加入监督的队伍中,为值日生们提出更高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会促使幼儿不断自省,激励自我行为的改变,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值日生。
二、当前幼儿园班级公约的现状
班级公约在教育领域多出现在中小学或者大学的班级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是公约“不约”,即公约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际的约束作用。幼儿园班级公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本位”倾向较为严重,“教师本位”即以教师为中心,其他人或事物必须服从于教师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约不“公”“约”
班级公约中的“公”是指公约是公共的,是教师和所有幼儿共同参与并讨论的,然而,目前幼儿园公约中往往出现忽视或无视幼儿参与的现象。公约之所以为“约”,指向的约束对象是环境中的所有人,包括教师和幼儿。但在幼儿园中,公约往往成为约束幼儿的工具,缺乏对教师言行的约束。如“不大声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这些都是教师经常约束幼儿的言语。因此我们可以在公约中加入互相监督的机制,将教师的照片投放在公约的评价栏中,让幼儿也可以监督教师,让公约更加公平。
(二)缺少幼儿的因素
现有的幼儿园班级公约多数由教师独自制订、制作并落实执行,幼儿缺乏公约制订的参与权以及公约执行的监督权。
1.幼儿缺乏参与权。在公约制订的参与方面,部分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现状,自行罗列出3~5条需要遵守的規则,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期待为幼儿制订公约,直接剥夺幼儿参与的权利。此外,部分教师虽然在形式上尊重幼儿,允许他们参与公约的制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暗示和引导,容易左右或忽视幼儿的真实想法,借幼儿之口表达自己的意愿。要尊重幼儿的参与权,首先就要给幼儿创造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晨谈环节抛出制订公约的计划,倾听幼儿的声音,收集建议,鼓励幼儿自主制作公约。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了解,也更加爱护。
2.幼儿缺乏监督权。在班级公约的执行方面,教师通常是结果的唯一监督者、评判者,幼儿缺少话语权。活动室中经常能听到教师说:“××违反了规则”“你不可以这样做”“你不要……”很少听到幼儿发出评判的声音。幼儿对于权威的依赖过多,缺乏自我审视和评价的能力。
(三)班级公约的成人倾向
班级公约的成人倾向是指班级公约大多由成人用文字的方式进行展示,其中点缀着一些幼儿可以识读的符号,其出发点是为了便于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这既是多年来教师对公约不重视所致,也是教师权威的体现。伴随着儿童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师越来越关注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相信儿童自身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树立起尊重儿童的意识,让班级公约具有儿童性。
(四)班级公约的禁止取向
班级公约的禁止取向是指把班级公约看成是约束幼儿行为的工具,而非激励他们行为变化的路径,常表现为“不要乱扔玩具”“不要大声讲话”“禁止打架”等。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权威的主宰者,而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制订公约过程中,少用“不用”“不可以”“请不要……”等禁止取向的词语,鼓励幼儿使用积极的语言制订公约的内容。
三、“儿童本位”的幼儿园班级公约支持策略
(一)知所想
知所想就是要知道幼儿在班级环境中会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教育的源头着手,转变理念并落实于行动。知幼儿所想是基于“儿童本位”班级公约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自身的倾听能力。倾听分为有意的听和无意的听,有意的听可以就班级公约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特意倾听幼儿的想法。但更多时候教师应该是无意地听且有心地想,即在幼儿游戏时,从幼儿的对话中了解幼儿所想,知道幼儿所需。 1.策略。要想班级公约充分体现“儿童本位”,其内容一定是来源于幼儿的。笔者设计了《班级公约问题收集表》,在班级中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记录提出公约的时间和幼儿姓名,收集公约的内容和内容选择的原因。涂尔干认为,对于规范、规则的内化,要引导幼儿深入事物的本质去反思和解释规则、制订规则的根源及其存在的理由。重视幼儿选择公约的内容,能够帮助幼儿进行自省并内化公约内容。
2.分析。笔者以大二班公约内容为例,分析班级公约内容选择的不同视角。有的幼儿将成人制订的规则直接作为自己的规则,尊重权威:“老师说过午睡房是睡觉的地方,应该要保持安静。”有的幼儿从个体行为后果出发进行反思,形成公约内容:“因为有一次我吃饭的时候说话,被饭呛到了,所以吃饭时不能说话。”有的幼儿从个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公约建议:“每天都是组长搬玩具,但是组长搬的玩具不是我们想玩的,所以组长搬玩具要与我们讨论。”还有的幼儿对教师提出质疑,形成公约:“有时候天气好也不能出去散步,我希望天气好的时候能天天散步。”综上所述,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讨论氛围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幼儿愿意成为公约制订的主人并维护自我权利。对幼儿公约内容的分析还能从侧面反映出班级存在的问题,如每天仅由组长负责搬玩具,散步这一常规活动的随意性较大,这也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使师幼共同发展。
3.建议。教师首先要做到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收集幼儿的真问题,突出幼儿在班级公约制订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真正成为班级公约制订的主人,从而将班级公约作为教师优化班级管理、规范幼儿行为的抓手,将班级公约的意义得以延展。
(二)达所意
当教师了解幼儿所想后,帮助他们达成所想的意图便是“儿童本位”公约实现的关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更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将所想变成现实。
1.策略。“儿童本位”的公约内容不仅是由幼儿想到的,也一定是幼儿能做到的。如何引导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表征能力的幼儿进行表征并及时记录,笔者做了不同的尝试。
(1)由静态公约到动态公约的转变。原有的班级公约更换频率较低,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呈现,教育功能有限。鉴于此,笔者在公约的形式上进行调整,将之转变成幼儿可以不断参与、调整的动态公约。例如,针对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师幼可以设置班级公约“今天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啦”“我高高兴兴和爸爸妈妈说再见”等;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在同伴交往上容易出现矛盾,可以设置公约“我今天开开心心和同伴一起玩”“今天我做到了谦让”等;大班阶段我们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今天我和朋友合作了”就可以成为班级公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公约栏里设计“努力进行中”和“我们做到啦”两部分:“努力进行中”是展示幼儿自我检验与修正的过程;“我们做到啦”是幼儿达成公约的情况。
(2)考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表征方式。布鲁纳认为,“表征是一套规则,按照这套规则一个人可以恰当地保持周围环境的特点而复现出来”,即通过图形或表象等来认知和掌握事物。3~6岁幼儿的表征方式主要为动作表征和图形表征,其中图形表征也会随着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方式,即从图像表征向抽象的符号表征过渡。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表征特点,并用科学的方式支持幼儿表征公约内容。例如,小班幼儿表征水平有限,教师鼓励幼儿用简单的图形进行表征,并由成人进行文字记录;随着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教师鼓励中班幼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大胆表征;大班幼儿的表征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也逐渐凸显,有些幼儿甚至学会了书写汉字,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抽象符号加文字的形式进行表征。
2.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式上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凸显其价值。同时,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动作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在表征方式上会出现差异。教师要清楚幼儿的表征能力和年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性地练习,避免幼儿在表征时因能力限制,影响其表达。教师也应具备科学的儿童观,不以表征内容的美观程度评判表征内容的合理性,加强对幼儿所表达内容的关注。
3.建议。表征是幼儿自我表达认知的方式,受到习惯、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表征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的表征差异,接纳不同的表征方式,重视幼儿的表征意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
(三)验效果
从教育的视角来说,班级公约是约束并修正幼儿行为,从而内化为习惯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从幼儿是否自觉达成公约内容为准则进行检验,在传统的效果检验中,教师对于结果的评价存在主观意识强、缺少科学的量化统计等问题。笔者在检验公约的实施效果时进行了方法上的优化。
1.策略。笔者在班级中尝试对公约遵守的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做法是,将公约分成“公约内容”“公约评价”两个部分,即前文所述“努力进行中”和“我们做到啦”两部分。例如,在“我们做到啦”栏,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幼儿自评的方式验证幼儿遵守公约的效果。当幼儿达成时,可将自己照片张贴在该栏中,师幼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数据统计,让幼儿的努力看得见。
2.分析。笔者将原有的教师或者同伴的经验性评价转变成直观的数据,幼儿通过自我检验并在相应的地方张贴自己照片的方式来呈现结果。同时,教师每天会在表格中记录达成人数,通过数据让幼儿了解班级达成的总体效果,使之成为激励幼儿行为变化的动力。同时,统计的数据也会作为更换公约的依据,引发幼儿对新班级公约的思考。
3.建议。师幼在制作班级公约时,可以做成能随时取下并替换的形式,并将幼儿已经达成的公约张贴在一起,让公约结果量化,让公约内容可替,凸显班级公约的激励和教育作用。
班级公约虽然是教师班级工作中的一个小分支,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既是教师儿童观的体现,也是由“教师本位”向“儿童本位”的转变,能够启发教师从细微的小事入手,永怀对儿童的敬畏之心,秉承陈鹤琴先生“一切为儿童”的理念,让班级公约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