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学生是当前教育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他们的转化与发展也是横亘在班主任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分析问题学生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
【关键词】问题学生;班主任;爱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68-01
问题学生是某类学生的统称,他们通常在思想、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与一般学生有不小的差距,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思想层面的公德意识缺乏,又如学习层面的学习成绩落后等。问题学生在当前教育中广泛存在,他們不仅自身的学习、成长、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也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示范,导致班级整体教育效果的弱化。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使问题学生不再出现问题,是当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工作中的重点。
一、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一般情形下,问题学生的出现并非学校教育不当的结果,而是家庭因素导致的,学校仅仅是没有及时地将问题学生转化而已。家庭作为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对幼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是否具有完整的家庭成员,或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否和谐,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从当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学校里在行为上乃至学习上表现地异于常人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环境有所欠缺的学生,比如父母离异,又如隔代教养等,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偏激、逆反心理,从而成为问题学生。
2.生理原因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生理上的原因也容易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特别是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对外观形态的注意度也越来越高,生理上的某些缺陷会使得其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孤僻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其行为、学习。
3.教育原因
教育因素同样是导致问题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受应试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小学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将重点落在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等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愈演愈烈,最终酿成大问题;其次,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生的教育,教师需要根据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做到此点,对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1.以关爱为理念
对班主任工作而言,既需要有效的工作方法,更需要足够的爱心。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限制,在教育中存在着波动性、反复性、复杂性,对班主任教师的耐心、细心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问题学生作为小学生教育中的难点所在,更是考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需要坚持以关爱为理念,用爱来感化学生。尽管问题学生表现不佳,部分问题学生,如行为问题学生还会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但问题学生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平日里家庭、社会、学校对该学生关心、关爱不够。班主任教师在认识到问题学生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消除此种负面影响的同时,要真正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用爱来引导他们,转化他们。特别是心理问题学生,他们问题的出现和家庭层面爱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离异或者外出打工导致的亲情欠缺等,班主任要间接地承担起父母的职责,给问题学生一抹阳光,让问题学生感受到温暖。
2.以尊重为前提
一直以来,我国的课堂教育都是典型的师主生从型,教师牢牢掌控着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处于被动地地位,师生间的关系不平等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很多教师将问题学生本身就视作问题,在教学管理中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而是避而远之,这种行为不仅难以起到问题学生转化的作用,还容易引导学生向更不好的方向发展。对此,班主任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需要以尊重为前提。首先,在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查找中,班主任要坚持平等的对话机制,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多展开交流,了解其家庭情形、内心想法等,并多与其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地反馈其在学校的表现。其次,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避免将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应该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让问题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尊重感,引导其自主向班集体其他成员靠拢。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放任,但问题学生出现严重出格的行为时,班主任同样要予以惩戒。
3.以引导为方法
问题学生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因为问题学生的成因各不相同,如何从诱发因素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是问题学生教育乃至转化的关键所在。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法,可以肯定的是,它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转变上。换言之,教师由上而下的灌输乃至强制性的要求是不能实现问题学生的教育目标的,必须借助各种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使问题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转变的重要性。就以学习问题学生而言,小学生的天资差异并不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是由于学习不得法或者学习不认真所导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习问题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拟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规划,开展差异化教学。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中能够获得学习成果,实现自我发展,这对其而言是一种正面激励,有助于引导其自我学习,从而帮助其改变问题学生的现状。同样,针对行为问题学生,教师也要采用同样的方法,以正面引导而非强制要求来实现学生的转变。
4.以鼓励为辅助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问题学生的形成本来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企图在短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法来转化问题学生显然是不具可行性的。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一点一点地鼓励问题学生,使其从原先的问题突出,向问题一般转变,最终到问题解决。就以某心理问题学生为例,该生父母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的现象比较严重,简单来说就是不愿参与到班集体活动中,小组活动时参与度也不高。此时,教师若是强制性地要求他参加小组活动,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因此,在转化环节中,笔者以鼓励为手段,首先让他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笔者说到:这个接力赛的活动需要四个同学参加,如果少了一个人,就完不成比赛,没有你是不行的。等比赛结束后,无论他发挥的好不好,笔者都会给予巨大的鼓励,向他说:你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你继续参与下去,你们小组肯定会取得了好的名次。如此持续不断地鼓励,迟早会将其从孤僻的心理氛围中带领出来。
总之,班主任教师在教育中要高度重视问题学生的转化,以爱心为本,从多个层面采取好有效的转化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双喜.我国“问题学生”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4-10.
[2]田甜、刘伟.浅谈爱心在对待心理问题学生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3(08):11.
【关键词】问题学生;班主任;爱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68-01
问题学生是某类学生的统称,他们通常在思想、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与一般学生有不小的差距,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思想层面的公德意识缺乏,又如学习层面的学习成绩落后等。问题学生在当前教育中广泛存在,他們不仅自身的学习、成长、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也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示范,导致班级整体教育效果的弱化。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使问题学生不再出现问题,是当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工作中的重点。
一、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一般情形下,问题学生的出现并非学校教育不当的结果,而是家庭因素导致的,学校仅仅是没有及时地将问题学生转化而已。家庭作为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对幼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是否具有完整的家庭成员,或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否和谐,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从当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学校里在行为上乃至学习上表现地异于常人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环境有所欠缺的学生,比如父母离异,又如隔代教养等,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偏激、逆反心理,从而成为问题学生。
2.生理原因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生理上的原因也容易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特别是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对外观形态的注意度也越来越高,生理上的某些缺陷会使得其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孤僻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其行为、学习。
3.教育原因
教育因素同样是导致问题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受应试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小学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将重点落在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等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愈演愈烈,最终酿成大问题;其次,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生的教育,教师需要根据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做到此点,对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1.以关爱为理念
对班主任工作而言,既需要有效的工作方法,更需要足够的爱心。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限制,在教育中存在着波动性、反复性、复杂性,对班主任教师的耐心、细心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问题学生作为小学生教育中的难点所在,更是考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需要坚持以关爱为理念,用爱来感化学生。尽管问题学生表现不佳,部分问题学生,如行为问题学生还会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但问题学生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平日里家庭、社会、学校对该学生关心、关爱不够。班主任教师在认识到问题学生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消除此种负面影响的同时,要真正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用爱来引导他们,转化他们。特别是心理问题学生,他们问题的出现和家庭层面爱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离异或者外出打工导致的亲情欠缺等,班主任要间接地承担起父母的职责,给问题学生一抹阳光,让问题学生感受到温暖。
2.以尊重为前提
一直以来,我国的课堂教育都是典型的师主生从型,教师牢牢掌控着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处于被动地地位,师生间的关系不平等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很多教师将问题学生本身就视作问题,在教学管理中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而是避而远之,这种行为不仅难以起到问题学生转化的作用,还容易引导学生向更不好的方向发展。对此,班主任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需要以尊重为前提。首先,在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查找中,班主任要坚持平等的对话机制,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多展开交流,了解其家庭情形、内心想法等,并多与其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地反馈其在学校的表现。其次,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避免将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应该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让问题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尊重感,引导其自主向班集体其他成员靠拢。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放任,但问题学生出现严重出格的行为时,班主任同样要予以惩戒。
3.以引导为方法
问题学生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因为问题学生的成因各不相同,如何从诱发因素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是问题学生教育乃至转化的关键所在。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法,可以肯定的是,它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转变上。换言之,教师由上而下的灌输乃至强制性的要求是不能实现问题学生的教育目标的,必须借助各种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使问题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转变的重要性。就以学习问题学生而言,小学生的天资差异并不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是由于学习不得法或者学习不认真所导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习问题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拟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规划,开展差异化教学。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中能够获得学习成果,实现自我发展,这对其而言是一种正面激励,有助于引导其自我学习,从而帮助其改变问题学生的现状。同样,针对行为问题学生,教师也要采用同样的方法,以正面引导而非强制要求来实现学生的转变。
4.以鼓励为辅助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问题学生的形成本来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企图在短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法来转化问题学生显然是不具可行性的。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一点一点地鼓励问题学生,使其从原先的问题突出,向问题一般转变,最终到问题解决。就以某心理问题学生为例,该生父母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的现象比较严重,简单来说就是不愿参与到班集体活动中,小组活动时参与度也不高。此时,教师若是强制性地要求他参加小组活动,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因此,在转化环节中,笔者以鼓励为手段,首先让他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笔者说到:这个接力赛的活动需要四个同学参加,如果少了一个人,就完不成比赛,没有你是不行的。等比赛结束后,无论他发挥的好不好,笔者都会给予巨大的鼓励,向他说:你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你继续参与下去,你们小组肯定会取得了好的名次。如此持续不断地鼓励,迟早会将其从孤僻的心理氛围中带领出来。
总之,班主任教师在教育中要高度重视问题学生的转化,以爱心为本,从多个层面采取好有效的转化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双喜.我国“问题学生”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4-10.
[2]田甜、刘伟.浅谈爱心在对待心理问题学生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