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态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实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的对话过程。“生态课堂”要求教师的提问讲究策略和方法,要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自由思维空间,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真正地把课本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师 提问艺术
探索、掌握并驾驭教育规律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从有了教学实践以来人们的一贯追求,它带着鲜明的历史烙印。在人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关爱学生生命成长,师生和谐共长的”生态课堂”理念应运而生。“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课堂一切生态因子之间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实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的对话过程。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非常讲究策略和方法,要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自由思维空间,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理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真正地把课本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几天听了一位年青教师的课——《椭圆的概念》,在听课中又一次体会到提问艺术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先将该课前半节的课堂教学情况节录如下:
教师利用绳段分别画出圆和椭圆,并让学生相互合作画出椭圆,然后提问:“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提问一),学生觉得很茫然,便开始翻书,读出了书上的定义;教师写出椭圆定义,规定定长=2a、焦距=2c后,提问:“2a、2c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问二),学生答不出,教师只好自己回答2a>2c;教师又问:“如何建坐标系,让解析式非常简单呢?”(提问三),学生又是一片茫然,见没有回答教师便直接画出了直角坐标系;接着教师在椭圆上取点P,然后又问:“PF1和PF2怎样呢?”(提问四),学生马上回答:PF1>PF2(图上显示确实如此),教师有点楞住了——这不是她想要的回答,但学生的回答似乎也没有错,这时下面一个学生的插话帮她解了围:PF1+ PF2=2a---
从表面上看,以上的教师提问好象没有什么科学性和方向性的错误,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课堂的教育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提问是门艺术,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而提问不妥,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往往达不到启智的目的,有时学生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而感到自信受到打击,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觉得老师是在故意为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与教师课堂提问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呢?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在“生态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当然不可忽略,特别是在教师进行第一个提问的时候。能说出椭圆的某些特征对学生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是要求用准确精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呢?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提问第一个问题前先作一个铺垫:画出圆后,问学生圆的定义(学生已知的),再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椭圆的画法,启发学生注意其特点,然后再进行归纳和提问,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圆的定义的基础上,较为轻松地回答出椭圆的定义了。
将椭圆这个新概念的学习,放在一个学生熟悉的背景(圆的概念)下进行,还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那么顺理成章,淡化了所学内容的抽象程度。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化归等方法来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更能洞悉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通过沟通不同的数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水平。
二、提问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般来说,学生在被问及两字母之间的关系时,常常考虑是其是否有等量关系,因此回答不了“问题二”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教师能在解释了a、c的几何意义的基础上,再明确地提问:“a和c哪个大?”估计效果就会好多了。
提问要“想学生所想”。椭圆的有关概念对教师来说简单明了,然而对于学生,却是全新的。“生态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而和谐的前提是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不仅要提一些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还要提一些学生想到了却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规定定长为2a,不可以是a吗?”、“为什么焦距为2c,不可以是c吗?”、“b 又派了什么用处了呢?怎么还没有出现呢?”等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大家共同探讨的热情;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认同感,体会到积极思考的意义。
三、提问时教师不应将自己的经验来替代学生的思考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的兴奋点发生转变,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转变到关注学生的成长,而这恰恰是教师容易忽略的。在“提问三”时,教师自己当然对有关的内容了然在胸;可学生尚不知什么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更不知解析式的“非常简单”是何种标准,怎么会不茫然呢?因此,在启发学生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时,不能以“简单”为目标,而是应从椭圆图象的对称性着手,在回忆圆的方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猜想,加以适当的提问和引导。实践证明,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学会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
这位教师的原意应该是好的,是想提醒学生注意数学的简洁和完美,可惜时机不对。如果她能在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后,通过对解析式峰回路转的推导,再引导学生去欣赏结论形式的完美,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切实感受数学的种种美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明显不一样了。
四、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严谨,避免误导
教师的提问语言当然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但要尽量减少随意性。特别是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师的提问更加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严谨。“提问四”的问题指向不清晰,同时教师还在黑板上写出“PF1 PF2”,这样,因为先前有了问题二的答案(2a>2c)的信息反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PF1> PF2,这是由学生的思维惯性所决定的。如果教师能换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椭圆定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找涉及X和Y的等量关系,将会使求解析式的问题顺利得到解决的。
五、要尽量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有着自由表达思想、情感、观点、意见、看法的权利,我們要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提问题、提好问题,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介绍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了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并且提的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刚才举的四个提问都是教师的行为,就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是比较被动的。教师应该多问些这样的问题:下面应该考虑什么了呢?你们对此怎么想的呢?猜一猜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呢?然后怎么办呢?这里面有问题吗?如果有是什么呢?这样的提问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感也就会更强了。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教师要在“生态课堂”中,提高自身的提问艺术,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使他们主动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并从中孕育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的独有的和谐幸福所在。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师 提问艺术
探索、掌握并驾驭教育规律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从有了教学实践以来人们的一贯追求,它带着鲜明的历史烙印。在人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关爱学生生命成长,师生和谐共长的”生态课堂”理念应运而生。“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课堂一切生态因子之间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实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的对话过程。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非常讲究策略和方法,要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自由思维空间,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理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真正地把课本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几天听了一位年青教师的课——《椭圆的概念》,在听课中又一次体会到提问艺术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先将该课前半节的课堂教学情况节录如下:
教师利用绳段分别画出圆和椭圆,并让学生相互合作画出椭圆,然后提问:“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提问一),学生觉得很茫然,便开始翻书,读出了书上的定义;教师写出椭圆定义,规定定长=2a、焦距=2c后,提问:“2a、2c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问二),学生答不出,教师只好自己回答2a>2c;教师又问:“如何建坐标系,让解析式非常简单呢?”(提问三),学生又是一片茫然,见没有回答教师便直接画出了直角坐标系;接着教师在椭圆上取点P,然后又问:“PF1和PF2怎样呢?”(提问四),学生马上回答:PF1>PF2(图上显示确实如此),教师有点楞住了——这不是她想要的回答,但学生的回答似乎也没有错,这时下面一个学生的插话帮她解了围:PF1+ PF2=2a---
从表面上看,以上的教师提问好象没有什么科学性和方向性的错误,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课堂的教育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提问是门艺术,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而提问不妥,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往往达不到启智的目的,有时学生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而感到自信受到打击,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觉得老师是在故意为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与教师课堂提问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呢?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在“生态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当然不可忽略,特别是在教师进行第一个提问的时候。能说出椭圆的某些特征对学生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是要求用准确精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呢?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提问第一个问题前先作一个铺垫:画出圆后,问学生圆的定义(学生已知的),再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椭圆的画法,启发学生注意其特点,然后再进行归纳和提问,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圆的定义的基础上,较为轻松地回答出椭圆的定义了。
将椭圆这个新概念的学习,放在一个学生熟悉的背景(圆的概念)下进行,还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那么顺理成章,淡化了所学内容的抽象程度。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化归等方法来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更能洞悉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通过沟通不同的数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水平。
二、提问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般来说,学生在被问及两字母之间的关系时,常常考虑是其是否有等量关系,因此回答不了“问题二”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教师能在解释了a、c的几何意义的基础上,再明确地提问:“a和c哪个大?”估计效果就会好多了。
提问要“想学生所想”。椭圆的有关概念对教师来说简单明了,然而对于学生,却是全新的。“生态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而和谐的前提是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不仅要提一些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还要提一些学生想到了却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规定定长为2a,不可以是a吗?”、“为什么焦距为2c,不可以是c吗?”、“b 又派了什么用处了呢?怎么还没有出现呢?”等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大家共同探讨的热情;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认同感,体会到积极思考的意义。
三、提问时教师不应将自己的经验来替代学生的思考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的兴奋点发生转变,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转变到关注学生的成长,而这恰恰是教师容易忽略的。在“提问三”时,教师自己当然对有关的内容了然在胸;可学生尚不知什么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更不知解析式的“非常简单”是何种标准,怎么会不茫然呢?因此,在启发学生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时,不能以“简单”为目标,而是应从椭圆图象的对称性着手,在回忆圆的方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猜想,加以适当的提问和引导。实践证明,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学会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
这位教师的原意应该是好的,是想提醒学生注意数学的简洁和完美,可惜时机不对。如果她能在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后,通过对解析式峰回路转的推导,再引导学生去欣赏结论形式的完美,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切实感受数学的种种美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明显不一样了。
四、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严谨,避免误导
教师的提问语言当然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但要尽量减少随意性。特别是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师的提问更加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严谨。“提问四”的问题指向不清晰,同时教师还在黑板上写出“PF1 PF2”,这样,因为先前有了问题二的答案(2a>2c)的信息反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PF1> PF2,这是由学生的思维惯性所决定的。如果教师能换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椭圆定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找涉及X和Y的等量关系,将会使求解析式的问题顺利得到解决的。
五、要尽量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有着自由表达思想、情感、观点、意见、看法的权利,我們要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提问题、提好问题,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介绍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了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并且提的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刚才举的四个提问都是教师的行为,就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是比较被动的。教师应该多问些这样的问题:下面应该考虑什么了呢?你们对此怎么想的呢?猜一猜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呢?然后怎么办呢?这里面有问题吗?如果有是什么呢?这样的提问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感也就会更强了。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教师要在“生态课堂”中,提高自身的提问艺术,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使他们主动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并从中孕育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的独有的和谐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