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本来应该是最生动最有味最富情趣的一门课程。然而,这么好的一门课,在我们众多的学生眼里,它却是非常无聊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要想实现以上目标,让学生转变思想,重新对语文进行认识,就一定要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到更广阔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理解语文的价值,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感受乐趣——撑一片运用的天空,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供语文学习的资源。大自然的风花雪月,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世间的甘苦冷暖……都可成为学生运用语文、发展语文的有利资源。
1.在课堂上引入故事,唤醒运用意识。 课堂上,只要有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我总是会及时小结:“看!这就是语文的作用。”“语文的功能在这个地方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体会语文这一门课程的作用。我还时常会巧妙地引入故事,用生动幽默的故事,唤醒学生的语文运用意识。比如,《卜算子 咏梅》一课学完了,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了毛泽东创作的其他革命诗词,学生被他这些形式优美、语言精炼、韵味深长、气势雄伟的诗篇深深陶醉了。我及时发问:“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大量的优秀诗篇呢?”在学生领悟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反面故事:大军阀韩复蕖在讲话中闹的许多笑话。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捧腹之余,学生更明白了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增强运用意识。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语文,增强他们的运用意识。 大自然应该成为学生运用语文的好对象。当第一棵小草钻出地面,最后一朵荷花独自凋零,或是风卷残叶、飞雪降临,我们应该及时捕捉这些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观察世界,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描绘世界。鼓励学生说说眼前的所见,说出心中的感受。街道、商店、剧院,这些与学生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语文的好地方。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我还让学生学习到商店购买同一种货物,看谁买的东西既便宜又正宗。诸多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原来语文无处不在,原来语文还有这么多用处。
二、快乐阅读——耕一块怡情的沃土,让学生积累语文。 唤起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愿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促使他们从各种渠道大量地阅读吸收,积累语言。
1.引导学生多种渠道开展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报刊杂志等课外书籍理应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书籍。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给学生印发相关的文章鉴赏品评,或是推荐一本相关的书籍。每个假期之前,我都会打印好推荐书名的目录让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对于学有进步的学生,我会奖给他签上我勉励话语的新书一本。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时事、新闻,我会从报上找到,利用中午时间读给大家听。学生从电视中、网络上获取各类信息,武装自己的大脑,充实自己的生活。
2.指导学生分门别类整理信息。 知识犹如大海,高深莫测也无止境。学生学习的大量语文知识,要及时整理,才能有助于吸收,有助于积累。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把众多的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我通常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分为这几类:新闻类、文学类、常识类、趣闻类、其它类。学生可以在这些大类下再分几个小目录。这些整理出来的信息可以发布在网上,全班共享;也可以整理在班中的分类摘记本中,互相传阅。
3.教会学生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语文知识是大量的,个人所见却是极其狭窄的。作为教师有时真的会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想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想学生有过重的学业负担。那么,教师就要教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学会沟通,交流信息。一些机械性的查阅资料的作業,我常让学生分工合作:第一大组完成查阅成语典故的作业,第二大组负责查找巴金的美文……分工合作得到的信息如前所述或发布在网上或摘记于本子。特别重要的信息我还专门组织学生交流,开“新闻发布会”、“信息交流会”,使学生快速获取他人的语文信息,也通过交流来反思自己所收集的信息的用途,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走向生活——创一个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处理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最大目的之一在于运用。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学习中积累语文,其实真正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语文的方式处理问题,使学生在充分感受语文实用价值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1.学会从语文的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特别能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例如学习《春联》一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古人写字喜欢竖着写?且喜欢从右往左写?”更有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到后来又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做法?”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已学会从语文的角度提出问题。
2.学会用语文的头脑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上例中的问题,学生不光能从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之差异、时代的变迁等等方面来寻找答案,他们还考虑到了古今汉字之异同、书写的繁简等因素。这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语文思考问题的大脑。
3.学会用语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所有的阅读、积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能科学地解决问题。记得一次和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小区,学生发现,这一小区的河水变质、腐烂、发臭。孩子们一起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一致同意运用语文知识处理这个实际问题: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给小区居民写倡议书,上网投诉…… 只有喷射生活的气息,体现生活的价值的生活化了的课堂,才是学生乐意接受的课堂。因为它没有刻意的教化,只是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更宽广的生活空间、学习领域,保留了学生灵魂的自然心性。
向生活讨得一泓活水,让语文回归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至高境界。
一、感受乐趣——撑一片运用的天空,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供语文学习的资源。大自然的风花雪月,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世间的甘苦冷暖……都可成为学生运用语文、发展语文的有利资源。
1.在课堂上引入故事,唤醒运用意识。 课堂上,只要有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我总是会及时小结:“看!这就是语文的作用。”“语文的功能在这个地方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体会语文这一门课程的作用。我还时常会巧妙地引入故事,用生动幽默的故事,唤醒学生的语文运用意识。比如,《卜算子 咏梅》一课学完了,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了毛泽东创作的其他革命诗词,学生被他这些形式优美、语言精炼、韵味深长、气势雄伟的诗篇深深陶醉了。我及时发问:“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大量的优秀诗篇呢?”在学生领悟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反面故事:大军阀韩复蕖在讲话中闹的许多笑话。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捧腹之余,学生更明白了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增强运用意识。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语文,增强他们的运用意识。 大自然应该成为学生运用语文的好对象。当第一棵小草钻出地面,最后一朵荷花独自凋零,或是风卷残叶、飞雪降临,我们应该及时捕捉这些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观察世界,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描绘世界。鼓励学生说说眼前的所见,说出心中的感受。街道、商店、剧院,这些与学生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语文的好地方。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我还让学生学习到商店购买同一种货物,看谁买的东西既便宜又正宗。诸多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原来语文无处不在,原来语文还有这么多用处。
二、快乐阅读——耕一块怡情的沃土,让学生积累语文。 唤起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愿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促使他们从各种渠道大量地阅读吸收,积累语言。
1.引导学生多种渠道开展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报刊杂志等课外书籍理应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书籍。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给学生印发相关的文章鉴赏品评,或是推荐一本相关的书籍。每个假期之前,我都会打印好推荐书名的目录让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对于学有进步的学生,我会奖给他签上我勉励话语的新书一本。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时事、新闻,我会从报上找到,利用中午时间读给大家听。学生从电视中、网络上获取各类信息,武装自己的大脑,充实自己的生活。
2.指导学生分门别类整理信息。 知识犹如大海,高深莫测也无止境。学生学习的大量语文知识,要及时整理,才能有助于吸收,有助于积累。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把众多的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我通常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分为这几类:新闻类、文学类、常识类、趣闻类、其它类。学生可以在这些大类下再分几个小目录。这些整理出来的信息可以发布在网上,全班共享;也可以整理在班中的分类摘记本中,互相传阅。
3.教会学生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语文知识是大量的,个人所见却是极其狭窄的。作为教师有时真的会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想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想学生有过重的学业负担。那么,教师就要教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学会沟通,交流信息。一些机械性的查阅资料的作業,我常让学生分工合作:第一大组完成查阅成语典故的作业,第二大组负责查找巴金的美文……分工合作得到的信息如前所述或发布在网上或摘记于本子。特别重要的信息我还专门组织学生交流,开“新闻发布会”、“信息交流会”,使学生快速获取他人的语文信息,也通过交流来反思自己所收集的信息的用途,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走向生活——创一个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处理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最大目的之一在于运用。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学习中积累语文,其实真正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语文的方式处理问题,使学生在充分感受语文实用价值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1.学会从语文的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特别能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例如学习《春联》一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古人写字喜欢竖着写?且喜欢从右往左写?”更有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到后来又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做法?”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已学会从语文的角度提出问题。
2.学会用语文的头脑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上例中的问题,学生不光能从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之差异、时代的变迁等等方面来寻找答案,他们还考虑到了古今汉字之异同、书写的繁简等因素。这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语文思考问题的大脑。
3.学会用语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所有的阅读、积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能科学地解决问题。记得一次和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小区,学生发现,这一小区的河水变质、腐烂、发臭。孩子们一起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一致同意运用语文知识处理这个实际问题: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给小区居民写倡议书,上网投诉…… 只有喷射生活的气息,体现生活的价值的生活化了的课堂,才是学生乐意接受的课堂。因为它没有刻意的教化,只是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更宽广的生活空间、学习领域,保留了学生灵魂的自然心性。
向生活讨得一泓活水,让语文回归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