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教育政策内容分析方法,对边走边改,不断完善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分析,分析不同阶段自主招生政策的内容是否全面系统、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创新性。分析表明:自主招生政策内容存在选拔不科学、监控不合理,机会不公平等众多争议,这可能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监管实施不到位及当前中国政府信息化公开水平不高、政策制定具有保密性等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鉴于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为考核内容科学化,为公平“加码”,开辟“新窗口”等建议。
关键词:自主招生 政策内容分析 建议
自主招生政策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有13年历程,自主招生政策属于政策科学的研究范畴。政策科学“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他使用各种研究和论证方法,产生并转换政策相关信息,以便政治组织解决政治问题”[1]。自主招生政策虽然一直备受争议,分析研究的学者众多,但针对自主招生政策的内容,运用政策内容科学分析方法研究自主招生政策的目标、对象及措施的很少,本文从根本上探究此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使自主招生政策进一步完善。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提出
199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制度改革要坚持的三项原则:有助于中学实施教育,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2003年正式提出了自主招生政策。十几年来教育界对自主招生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透明度,实施的效果及 实施中的问题等方面。实施过程中提出“选拔标准和方式不合理,地区公平问题、城乡公平问题。[2]”实施效果上有学者提出“自主录取生源质量高于统招录取,促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3]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上郑若玲教授提出:“自主招生在公平、诚信、自主考试的科学性、成本与效益、应试倾向等方面受到质疑。[4]”
从以上学者们对自主招生政策的研究来看大都侧重对政策的实施过程、效果上进行分析,而疏于对自主招生政策内容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全面的分析。对政策内容本身的分析是基础、是根本,只有究其“根”方可得其“法”,以解决自主招生面临的具体问题。
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文本及其规范内容的考察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主要文本
通过搜集检阅,关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文本主要为国家发布的一些文件。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3﹞2号)中提出在22所重点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拉开自主招生政策序幕;2004年教育部增加了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学校;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把录取结果和高考成绩脱离;2013年1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加强考务和录取过程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明确规定:取消奥赛生保送资格。但是全国奥赛获奖者通过自主招生有机会降至一本线上清华、省级奥赛获奖凭一本分数进入西安交大等;2014年11月,根据国务院考试招生改革整体精神,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试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并作出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考核内容倾向于考查考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招生考核实行四级信息公开制度,严查各类违规行为等规定。
(二)自主招生政策规范的主要内容
从涉及自主招生政策规范来看,以上的相关政策规定主要是围绕谁来实施、为什么实施、怎样实施来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规范的。
1.谁来实施自主招生政策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由高校自行组织,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推行至今,参加自主招生的院校有90多所,总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类高校组织实施。第一类是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如“四大联盟”分别是“北约”、“华约”、“卓越”和“京都”名校联盟,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都是联盟成员。此类高校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进行自主招生,通过测试来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考生入选后还要参加高考,虽然在录取时可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但以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第二类是单独试点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院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针对上海等地考生单独试点的自主招生学校,其录取改革最大的突破是组织的水平测试和面试就能决定录取与否,考生的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第三类为本省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考生参加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可直接被录取。高职自主招生的考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决定考试具体方案,组织对考生进行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测评。
2.为什么实施自主招生政策
从相关的教育政策来看,实施自主招生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个: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高校地自主权也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不断改革,高校更看重创新人才培养和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不同层级的高校通过一张考卷选拔人才,难以符合自己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的人才;二是高校招生工作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完成,不能自主决定选拔人才的标准,而是遵循国家教育部门的指令,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成为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自2003年开始,实施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断探索自主招生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为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适合自己大学的机会,自主招生政策在质疑声中边发展边完善。
3.怎样实施自主招生政策
首先是要科学、周密制定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报经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可向社会公布;其次控制人数,根据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数不能超过试自主招生面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最后核定考试内容,且在自主招生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全程录像监控,参照高考有关规定,妥善保管考生报名申请和笔试答卷材料,并在考核结束后交本校纪检监察部门备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自主招生高校要完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严禁偏离试点定位进行恶性生源竞争,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变相招收艺术体育类专业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各种方式吸引生源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 三.自主招生政策内容的问题分析及其建议
1.自主招生政策内容分析的标准
按照我国教育法律相关内容标准及高考考试相关文件的要求对自主招生政策规范性进行分析。一个完整的教育政策规范包括目标、对象和措施三个要素。教育政策目标是教育政策要达到的目的;教育政策对象是教育政策问题所涉及的主体,即解决谁的问题和由谁解决问题,包括哪些人和组织;教育政策措施就是指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解决教育政策问题、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由此,在我国高考异常高复杂化、牵涉范围甚广的状况下,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一部分,必须要个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坚持高考权威性、严肃性、公平性、合理性,体现教育政策完整性特征。
2.自主招生政策内容的问题分析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却演变成争抢优秀生源的大战。高校出台这样变味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但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会给高中教学、学生家长增添繁重的学业和经济负担。不少考生为报名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常常缺课,四处报辅导班,以应对招生高校的笔试和面试。这些学生为了迎考,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总体看来自主招生政策存在选拔缺乏科学性、监控体系不透明、应试倾严重三方面问题。
其一,选拔缺乏科学性。考试招生是一项对科学性要求极强的工作,在考试的制度设计、招生目标和标准设定、综合招考选拔指标体系制定、命题和面试等环节都需要科学性指导。目前,关于自主招生科学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考试内容上,重复考试文化课,如:考生要既要参加自主考试的文化课又要高考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另外考核内容注重艺术特长,对城市学生有利生源不够敞开,造成地域不公平;二是自主招生院校尚未形成综合选拔体系,致使试题的测试目标、测试的整体性、测试功能受到质疑,如试题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测试的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够清晰;三是没有专业化招考队伍,招生院校没有承担报名、资格审查、命题、面试等专业的队伍,更没有像高考那样专业的监考、评考人员,一切工作流程清晰、公开透明。
其二,监控体系不透明。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也饱受诟病,争议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没有相应文件规定自主招生实施的标准,也没有系统、全面的评估组织和评估活动;曾是改变高考“大一统”局面的破冰之举,但由于监控体系不透明,却备受争议,偏离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政策目标。
其三,应试倾向严重。由于自主招生可避开了万人争抢“独木桥”的高考,而被许多家长和学生当作通往高校的一条捷径,因此不惜一切时间和精力备考,如让孩子上自主招生相关的培训班,甚至有家长在中小学教阶段就培养孩子特长,如练钢琴、书法,上奥数班等,为自主招考做准备。这样培养出来的高中生即使通过自主招生竟如高校也不是高校最初想要选拔的“原生态”创新人才。
如何在保证自主招生实施过程公平前提下科学规划自主招生考核内容,严厉监管考核过程,防止自主招生应试化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
3.对自主招生政策内容的建议
自主招生原本是高考的补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人才选拔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这一政策的“物质准备不足”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可见一个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充分的理念、组织、制度等完善的体系来保障政策的实施。由此政府需要对自主招生政策本身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严格的监管体系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首先,从教育法律方面来看,自主招生作为一个政策已经在实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法律传文件进行规范,违反这一法律应该受到什么处罚必须明确规定。其次,从教育政策方面看,一个政策不能总游离自己的目标,而应该相对稳定。政策目标是为解决问题而设定的,自主招生政策备受质疑恐怕就是偏离自身目标导致的,因此全面清晰、规范自主招生政策内容尤为重要。因此解决自主招生政策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自主招生考试流程,统一考试时间,建立常态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考试要求及标准,实行教育部、省招办、试点学校、推荐学校四级公开制;高校要着眼长远建立完善严格的规范制度,使之成为高校自主招生长期遵循的可靠保障[5];学生及家长需要全力支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社会组织需要发挥监督作用。最后,从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上看“自主”并不是“自由”,学校时刻不能游离自己的目标——招收符合自己培养需求的创新人才,有力补充高考不足。改变自主招生“边走边改”的状态,明确自主招生政策标准,制定利于高校选拔创新人才的招生政策,自主招生改革要实现公平和稳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新改革:
考核内容科学化。自主招生学科上发生变化,更多的倾向于基础学科考试,扩大招生专业和学生特长范围,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的8各专业也开始自主招生,对考生的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人文社科类竞赛(全国)取得的成绩均有相关要求;对报考专业要求和本人兴趣特长、科研创作密切相关,如清华大学2016年自主招生学生可不受文理科限制进行专业申请,但每人最多选报2个与本人特长相关的专业。
为公平“加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因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应充分关注传统高校招生制度下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而不是以新的教育不公平代替旧的不公平,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不公平。[6]自主招生新变革需要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自主招生中;统一通过阳光高考平台报名,变“学校推荐”为学生推荐。
开辟“新窗口”。在招考模式上创新改革,如“三位一体”招考模式,按照考生的会考、高中阶段的综合评价和高考三项成绩的综合分择优录取学生,此招考模式更全面考察学生,更有利于高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而对于考生来说,增加进入高校的机会,当高考成绩不够理想时,还可以考平时较高的综合能力和会考取胜,“三位一体”不仅改变 ‘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还增加考生进入高校成功率,同时学生平时就注重全方面学习,利于全面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棉涛.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冯大光.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改革建议[J].创新教育,2015(12):1.
[3]李木洲.高考改革的历史反思——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140-141.
[4]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将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2
[5]张文静.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行十年的回顾和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9):39.
[6]刘光余.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30.
(作者介绍:魏向丹,湖北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自主招生 政策内容分析 建议
自主招生政策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有13年历程,自主招生政策属于政策科学的研究范畴。政策科学“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他使用各种研究和论证方法,产生并转换政策相关信息,以便政治组织解决政治问题”[1]。自主招生政策虽然一直备受争议,分析研究的学者众多,但针对自主招生政策的内容,运用政策内容科学分析方法研究自主招生政策的目标、对象及措施的很少,本文从根本上探究此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使自主招生政策进一步完善。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提出
199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制度改革要坚持的三项原则:有助于中学实施教育,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2003年正式提出了自主招生政策。十几年来教育界对自主招生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透明度,实施的效果及 实施中的问题等方面。实施过程中提出“选拔标准和方式不合理,地区公平问题、城乡公平问题。[2]”实施效果上有学者提出“自主录取生源质量高于统招录取,促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3]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上郑若玲教授提出:“自主招生在公平、诚信、自主考试的科学性、成本与效益、应试倾向等方面受到质疑。[4]”
从以上学者们对自主招生政策的研究来看大都侧重对政策的实施过程、效果上进行分析,而疏于对自主招生政策内容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全面的分析。对政策内容本身的分析是基础、是根本,只有究其“根”方可得其“法”,以解决自主招生面临的具体问题。
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文本及其规范内容的考察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主要文本
通过搜集检阅,关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文本主要为国家发布的一些文件。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3﹞2号)中提出在22所重点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拉开自主招生政策序幕;2004年教育部增加了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学校;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把录取结果和高考成绩脱离;2013年1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加强考务和录取过程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明确规定:取消奥赛生保送资格。但是全国奥赛获奖者通过自主招生有机会降至一本线上清华、省级奥赛获奖凭一本分数进入西安交大等;2014年11月,根据国务院考试招生改革整体精神,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试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并作出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考核内容倾向于考查考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招生考核实行四级信息公开制度,严查各类违规行为等规定。
(二)自主招生政策规范的主要内容
从涉及自主招生政策规范来看,以上的相关政策规定主要是围绕谁来实施、为什么实施、怎样实施来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规范的。
1.谁来实施自主招生政策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由高校自行组织,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推行至今,参加自主招生的院校有90多所,总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类高校组织实施。第一类是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如“四大联盟”分别是“北约”、“华约”、“卓越”和“京都”名校联盟,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都是联盟成员。此类高校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进行自主招生,通过测试来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考生入选后还要参加高考,虽然在录取时可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但以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第二类是单独试点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院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针对上海等地考生单独试点的自主招生学校,其录取改革最大的突破是组织的水平测试和面试就能决定录取与否,考生的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第三类为本省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考生参加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可直接被录取。高职自主招生的考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决定考试具体方案,组织对考生进行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测评。
2.为什么实施自主招生政策
从相关的教育政策来看,实施自主招生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个: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高校地自主权也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不断改革,高校更看重创新人才培养和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不同层级的高校通过一张考卷选拔人才,难以符合自己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的人才;二是高校招生工作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完成,不能自主决定选拔人才的标准,而是遵循国家教育部门的指令,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成为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自2003年开始,实施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断探索自主招生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为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适合自己大学的机会,自主招生政策在质疑声中边发展边完善。
3.怎样实施自主招生政策
首先是要科学、周密制定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报经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可向社会公布;其次控制人数,根据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数不能超过试自主招生面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最后核定考试内容,且在自主招生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全程录像监控,参照高考有关规定,妥善保管考生报名申请和笔试答卷材料,并在考核结束后交本校纪检监察部门备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自主招生高校要完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严禁偏离试点定位进行恶性生源竞争,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变相招收艺术体育类专业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各种方式吸引生源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 三.自主招生政策内容的问题分析及其建议
1.自主招生政策内容分析的标准
按照我国教育法律相关内容标准及高考考试相关文件的要求对自主招生政策规范性进行分析。一个完整的教育政策规范包括目标、对象和措施三个要素。教育政策目标是教育政策要达到的目的;教育政策对象是教育政策问题所涉及的主体,即解决谁的问题和由谁解决问题,包括哪些人和组织;教育政策措施就是指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解决教育政策问题、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由此,在我国高考异常高复杂化、牵涉范围甚广的状况下,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一部分,必须要个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坚持高考权威性、严肃性、公平性、合理性,体现教育政策完整性特征。
2.自主招生政策内容的问题分析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却演变成争抢优秀生源的大战。高校出台这样变味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但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会给高中教学、学生家长增添繁重的学业和经济负担。不少考生为报名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常常缺课,四处报辅导班,以应对招生高校的笔试和面试。这些学生为了迎考,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总体看来自主招生政策存在选拔缺乏科学性、监控体系不透明、应试倾严重三方面问题。
其一,选拔缺乏科学性。考试招生是一项对科学性要求极强的工作,在考试的制度设计、招生目标和标准设定、综合招考选拔指标体系制定、命题和面试等环节都需要科学性指导。目前,关于自主招生科学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考试内容上,重复考试文化课,如:考生要既要参加自主考试的文化课又要高考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另外考核内容注重艺术特长,对城市学生有利生源不够敞开,造成地域不公平;二是自主招生院校尚未形成综合选拔体系,致使试题的测试目标、测试的整体性、测试功能受到质疑,如试题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测试的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够清晰;三是没有专业化招考队伍,招生院校没有承担报名、资格审查、命题、面试等专业的队伍,更没有像高考那样专业的监考、评考人员,一切工作流程清晰、公开透明。
其二,监控体系不透明。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也饱受诟病,争议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没有相应文件规定自主招生实施的标准,也没有系统、全面的评估组织和评估活动;曾是改变高考“大一统”局面的破冰之举,但由于监控体系不透明,却备受争议,偏离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政策目标。
其三,应试倾向严重。由于自主招生可避开了万人争抢“独木桥”的高考,而被许多家长和学生当作通往高校的一条捷径,因此不惜一切时间和精力备考,如让孩子上自主招生相关的培训班,甚至有家长在中小学教阶段就培养孩子特长,如练钢琴、书法,上奥数班等,为自主招考做准备。这样培养出来的高中生即使通过自主招生竟如高校也不是高校最初想要选拔的“原生态”创新人才。
如何在保证自主招生实施过程公平前提下科学规划自主招生考核内容,严厉监管考核过程,防止自主招生应试化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
3.对自主招生政策内容的建议
自主招生原本是高考的补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人才选拔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这一政策的“物质准备不足”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可见一个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充分的理念、组织、制度等完善的体系来保障政策的实施。由此政府需要对自主招生政策本身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严格的监管体系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首先,从教育法律方面来看,自主招生作为一个政策已经在实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法律传文件进行规范,违反这一法律应该受到什么处罚必须明确规定。其次,从教育政策方面看,一个政策不能总游离自己的目标,而应该相对稳定。政策目标是为解决问题而设定的,自主招生政策备受质疑恐怕就是偏离自身目标导致的,因此全面清晰、规范自主招生政策内容尤为重要。因此解决自主招生政策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自主招生考试流程,统一考试时间,建立常态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考试要求及标准,实行教育部、省招办、试点学校、推荐学校四级公开制;高校要着眼长远建立完善严格的规范制度,使之成为高校自主招生长期遵循的可靠保障[5];学生及家长需要全力支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社会组织需要发挥监督作用。最后,从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上看“自主”并不是“自由”,学校时刻不能游离自己的目标——招收符合自己培养需求的创新人才,有力补充高考不足。改变自主招生“边走边改”的状态,明确自主招生政策标准,制定利于高校选拔创新人才的招生政策,自主招生改革要实现公平和稳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新改革:
考核内容科学化。自主招生学科上发生变化,更多的倾向于基础学科考试,扩大招生专业和学生特长范围,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的8各专业也开始自主招生,对考生的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人文社科类竞赛(全国)取得的成绩均有相关要求;对报考专业要求和本人兴趣特长、科研创作密切相关,如清华大学2016年自主招生学生可不受文理科限制进行专业申请,但每人最多选报2个与本人特长相关的专业。
为公平“加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因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应充分关注传统高校招生制度下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而不是以新的教育不公平代替旧的不公平,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不公平。[6]自主招生新变革需要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自主招生中;统一通过阳光高考平台报名,变“学校推荐”为学生推荐。
开辟“新窗口”。在招考模式上创新改革,如“三位一体”招考模式,按照考生的会考、高中阶段的综合评价和高考三项成绩的综合分择优录取学生,此招考模式更全面考察学生,更有利于高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而对于考生来说,增加进入高校的机会,当高考成绩不够理想时,还可以考平时较高的综合能力和会考取胜,“三位一体”不仅改变 ‘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还增加考生进入高校成功率,同时学生平时就注重全方面学习,利于全面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棉涛.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冯大光.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改革建议[J].创新教育,2015(12):1.
[3]李木洲.高考改革的历史反思——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140-141.
[4]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将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2
[5]张文静.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行十年的回顾和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9):39.
[6]刘光余.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30.
(作者介绍:魏向丹,湖北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