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密切相关。教师应该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分析儿童的欣赏习惯与欣赏特征。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欣赏教育 审美意识
欣赏是情感复杂的思维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从而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陶冶情操、促进智力与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度开展欣赏教育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原有的认知水平,受生理遗传、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及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时又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互相统一的过程。所以,课程设计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发展水平,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既突出重点又加强难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强调欣赏作品历史、作者、背景等。
例如:在教学“外国传世名作”这个内容时,教材中展示了雕塑、绘画、建筑等多个种类的作品,每张图片旁边都标注作品介绍。一打开课本,看到这样的学习内容,别说是小学生,就连教师都感觉不知从何下手。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艺术家,而且类别各不相同,都是代表着一定意义的杰出作品,要让小学生一下子理解这些内容不太可能,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课外了解”处理。但是像毕加索的《三个乐师》与摩尔的《国王与王后》等作品,由于内容比较抽象不能保证学生通过作品介绍就能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因而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于是收集相关资料,用讲故事的形式代替书本上那些生硬难懂的解说,让学生轻松理解作品内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确实,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文化情境指美术作品在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所以,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
在美术教学时,我们不妨把内容与学生校内外活动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现代建筑艺术”一课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校园,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拓展美术作品内容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视频、音频于一体,为课堂提供了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效果。例如:“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一课介绍了我国现代美术史中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群虾》,文字说明为:齐白石的文字是:“苦把流光换画禅,工夫深处渐天然。”这里所说的天然,就是物我同化的境界,画家表现虾的生命的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为了这种艺术追求,几乎顾不了“等闲我被鱼虾误,负却龙泉五百”的遗憾。教学时我利用教学课件,不仅对画家的生平做了详细的介绍,还对画家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属流派及作品风格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群虾》这一幅作品的理解。整个课件不仅有作品图片,还有相关内容的文字说明。这种教学形式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学会评价艺术作品,养成验证判断的习惯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要对自己的判断做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判断用推测性语言引导学生感知和评价作品,使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从而进行自我分析,了解哪些反应代表个性中基本和永久的成分,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把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这样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学生养成自觉验证自己判断的良好习惯,从而减少冲动的评价,实现评价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五、把欣赏过程内化,促使学生不断创作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学生总被美的事物感染,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学中适时的创作安排,不仅能巩固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对艺术品的再创造。美术课不一定都是画画,还可以针对欣赏作品写一句短评、一篇短文。通过与作品间的对话,增强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无论运用什么方法,重要的是感受和体验真实性、独特性,使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发展。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对原来的形象进行加工、深化、创造,还可以边实践边欣赏,以欣赏帮助创造,以创造促进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欣赏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内化性学习,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由外到内地转化,而是个体主动累积知识经验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并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位。
总之,小学美术欣赏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美、欣赏美、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成为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审美活动。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欣赏教育 审美意识
欣赏是情感复杂的思维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从而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陶冶情操、促进智力与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度开展欣赏教育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原有的认知水平,受生理遗传、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及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时又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互相统一的过程。所以,课程设计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发展水平,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既突出重点又加强难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强调欣赏作品历史、作者、背景等。
例如:在教学“外国传世名作”这个内容时,教材中展示了雕塑、绘画、建筑等多个种类的作品,每张图片旁边都标注作品介绍。一打开课本,看到这样的学习内容,别说是小学生,就连教师都感觉不知从何下手。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艺术家,而且类别各不相同,都是代表着一定意义的杰出作品,要让小学生一下子理解这些内容不太可能,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课外了解”处理。但是像毕加索的《三个乐师》与摩尔的《国王与王后》等作品,由于内容比较抽象不能保证学生通过作品介绍就能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因而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于是收集相关资料,用讲故事的形式代替书本上那些生硬难懂的解说,让学生轻松理解作品内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确实,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文化情境指美术作品在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所以,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
在美术教学时,我们不妨把内容与学生校内外活动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现代建筑艺术”一课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校园,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拓展美术作品内容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视频、音频于一体,为课堂提供了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效果。例如:“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一课介绍了我国现代美术史中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群虾》,文字说明为:齐白石的文字是:“苦把流光换画禅,工夫深处渐天然。”这里所说的天然,就是物我同化的境界,画家表现虾的生命的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为了这种艺术追求,几乎顾不了“等闲我被鱼虾误,负却龙泉五百”的遗憾。教学时我利用教学课件,不仅对画家的生平做了详细的介绍,还对画家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属流派及作品风格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群虾》这一幅作品的理解。整个课件不仅有作品图片,还有相关内容的文字说明。这种教学形式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学会评价艺术作品,养成验证判断的习惯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要对自己的判断做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判断用推测性语言引导学生感知和评价作品,使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从而进行自我分析,了解哪些反应代表个性中基本和永久的成分,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把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这样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学生养成自觉验证自己判断的良好习惯,从而减少冲动的评价,实现评价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五、把欣赏过程内化,促使学生不断创作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学生总被美的事物感染,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学中适时的创作安排,不仅能巩固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对艺术品的再创造。美术课不一定都是画画,还可以针对欣赏作品写一句短评、一篇短文。通过与作品间的对话,增强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无论运用什么方法,重要的是感受和体验真实性、独特性,使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发展。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对原来的形象进行加工、深化、创造,还可以边实践边欣赏,以欣赏帮助创造,以创造促进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欣赏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内化性学习,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由外到内地转化,而是个体主动累积知识经验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并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位。
总之,小学美术欣赏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美、欣赏美、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成为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