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两位顶尖经济学者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我国产业政策的争论,再度成为热点。
争论缘起于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一次演讲,他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过去出台的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成功的政策凤毛麟角,失败的却比比皆是。创新是不可预见的,充满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我们没办法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寻找一个路径。
针对张维迎的演讲,林毅夫发表文章《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强调“有为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政府需要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一定激励,企业家才有积极性去冒险。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种干预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种干预会失败。
这不是林和张的第一次辩论。
自1995年林和张就国企改革问题首次展开辩论,到最近关于产业政策保留还是取消的争议,坚持自由市场、企业家精神的张维迎和坚持比较优势、政府有为论的林毅夫,双方始终在为自己的立场正名。
如果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定义为体制,那么林和张的争议会贯穿我国体制改革的全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任何关于体制问题的争议——比如国企改革的问题、产业政策保留还是取消的问题,都会在适当的时候爆发出来,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世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也没有一个流派,可对全部经济现象做出定论。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资源禀赋的差异;既有文化和制度的原因,也有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经济体,特别需要多层次、多面向的观察和分析。
但不管怎么说,过去中国靠模仿国外的技术、制度、商业模式,经济慢慢地追了上来。但继续发展下去,后发优势慢慢消失,需要我们引领并创新性地发展新兴产业时,却出现了很多政策局部性失败。新能源汽车骗补、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即是证明。
作为引领者,制定正确且有效的产业政策非常困难,甚至会面临像新技术发明一样的困境——99次失败才换回1次成功。如果我们继续制定产业政策,并把政策上的失败认为是制度试错,那么可能将面临更多的试错成本。
因为,过去中国所享受的后发优势,是发达国家用试错成本换来的,我们跟随、模仿即可。但未来要引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自己要承担巨大的试错成本,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呢?
也许我们可以说,世上并无完美的产业政策,错了可以更正,不能就此否定产业政策的全部价值。毕竟,成功的产业政策还是有的,比如高铁。
可不要忘了,那是跟随战略下产业政策的成功。那个阶段,政府可能比市场更聪明。
但在引领状态下,政府并不比市场更聪明,部分人制定并实施,让一部分人得益,却让大家一起承担成本的产业政策,或许并不合适,营造公平、法制和讲信用的市场环境,更能体现政府的价值。
当然,如果政府足够自信,认为通过充分发挥中国智慧,在局部地区,在关键产业上,以最小的试错概率,最低的试错成本,小范围试点,取得成功后,再大范围复制,或许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也是可以尝试的。
毕竟,经济转型期,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世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不过,就像政府有认知局限一样,经济学家一样有认知局限。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听听各方的声音。毕竟,理越辩越明。
换个角度,这又何尝不是一次经济知识的普及呢?
争论缘起于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一次演讲,他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过去出台的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成功的政策凤毛麟角,失败的却比比皆是。创新是不可预见的,充满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我们没办法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寻找一个路径。
针对张维迎的演讲,林毅夫发表文章《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强调“有为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政府需要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一定激励,企业家才有积极性去冒险。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种干预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种干预会失败。
这不是林和张的第一次辩论。
自1995年林和张就国企改革问题首次展开辩论,到最近关于产业政策保留还是取消的争议,坚持自由市场、企业家精神的张维迎和坚持比较优势、政府有为论的林毅夫,双方始终在为自己的立场正名。
如果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定义为体制,那么林和张的争议会贯穿我国体制改革的全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任何关于体制问题的争议——比如国企改革的问题、产业政策保留还是取消的问题,都会在适当的时候爆发出来,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世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也没有一个流派,可对全部经济现象做出定论。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资源禀赋的差异;既有文化和制度的原因,也有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经济体,特别需要多层次、多面向的观察和分析。
但不管怎么说,过去中国靠模仿国外的技术、制度、商业模式,经济慢慢地追了上来。但继续发展下去,后发优势慢慢消失,需要我们引领并创新性地发展新兴产业时,却出现了很多政策局部性失败。新能源汽车骗补、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即是证明。
作为引领者,制定正确且有效的产业政策非常困难,甚至会面临像新技术发明一样的困境——99次失败才换回1次成功。如果我们继续制定产业政策,并把政策上的失败认为是制度试错,那么可能将面临更多的试错成本。
因为,过去中国所享受的后发优势,是发达国家用试错成本换来的,我们跟随、模仿即可。但未来要引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自己要承担巨大的试错成本,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呢?
也许我们可以说,世上并无完美的产业政策,错了可以更正,不能就此否定产业政策的全部价值。毕竟,成功的产业政策还是有的,比如高铁。
可不要忘了,那是跟随战略下产业政策的成功。那个阶段,政府可能比市场更聪明。
但在引领状态下,政府并不比市场更聪明,部分人制定并实施,让一部分人得益,却让大家一起承担成本的产业政策,或许并不合适,营造公平、法制和讲信用的市场环境,更能体现政府的价值。
当然,如果政府足够自信,认为通过充分发挥中国智慧,在局部地区,在关键产业上,以最小的试错概率,最低的试错成本,小范围试点,取得成功后,再大范围复制,或许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也是可以尝试的。
毕竟,经济转型期,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世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不过,就像政府有认知局限一样,经济学家一样有认知局限。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听听各方的声音。毕竟,理越辩越明。
换个角度,这又何尝不是一次经济知识的普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