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高校发展的宏观体系建设、办学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创新、引导大学到基层就业、人才理论研究、人才市场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5843(2007)03—0080—02
[作者简介]张淑英,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12)
随着“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省高教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素质不断增强。然而,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不仅会影响“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的实施,还会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性质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个工作的事,而实质上则是一个相当重大、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每个大学生的就业都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家万户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如果大学生毕业后多数不能充分就业,就会出现不安定因素,搞得不好还会引发社会动荡。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从本质上讲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广度和深度。再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必然要产生的阶段性社会现象,如果处理得好就会缩短产生这些现象的周期,但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抓住了经济转轨时期的关键问题,以此为突破口研究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发展速度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关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但对于欠发达的吉林省来说问题相对突出。主要是因为我省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较弱,而吸呐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由于我省正在进行国有企业改制,处在资产重组、人员安置阶段,人才需求量不大,有的企业基本上没有用人需求,到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国有企业寥寥无几,进入人才市场选人的单位多数是非公经济组织。又由于我省的非公经济组织多数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规模大的不多,层次高的不多,大量需求人才的也不多,而且用人条件又十分苛刻。总之,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对人才吸纳能力弱,从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据省教育厅统计,2004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7.4万人,而我省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4.4万个,到了2005年降到了3.1万个,降低了29%。由于我省吸纳人才的能力弱,从而使我省高校的毕业生大量出省就业大学毕业生出省就业率逐年递增,2002年占全省毕业生总数的44.1%,2003年占全省毕业生总数45%,2005年达到49.3%。越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出省就业率越高。2005年,吉林大学毕业生出省率占53.83%,东北师范大学已达78.6%,2006年以来毕业生的出省率又出现新高。
二是用人体制、机制问题。当前的用人体制、机制从本质上讲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一方面表现在用人单位没有用人自主权,只要是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无论是条条的还是块块的,都需要主管部门决定;另一方面表现在用人的终身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虽然我省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开始,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把事业单位的冗员淘汰出去。新人很难进来,人员饱合现象相当严重。编制都已满满的。有用的人进不来,没用的人调不走。因此,大学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的只能是凤毛麟角。据省教育厅统计,近年来事业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我省大学毕业生进入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总数为19.2%,2003年下降为18.74%,2005年只有4.77%,2006年以来进入我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则更少。
三是人才理论问题。虽然科学的人才观把人才资源提到了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的位置,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回答人才的体能、智能的所有制问题;人才的体能、智能是不是商品,这一理论问题不解决,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科学流动将无从谈起。
四是办学思想问题。一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还没有把学生就业作为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突出出来。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一些学生毕业后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办学思想与学生的就业还没有真正结合起来。
五是教学质量问题。近年来,虽然高校的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素质教育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人说,目前的高校是在应试教育框架内实施素质教育,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质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全社会都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以下几个突破。
1、要在高校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省政府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手,规划省内各高校的发展规模,审定各高校的专业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招生数量,并指导省内各高校按照全省的宏观规划超前谋划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市场定位。从而改变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系。
2、要在办学的体制上有所突破。高等院校不是国民义务教育,因此全靠国家投入是不行的,国家保证的应是高校的基础教育部分,也就是说凡是社会办不了的和不应当社会办的,事关国家利益、国防安全、基础科学等方面的高校或学科要作为社会事业保留下来,对于那些社会力量能够举办的高等院校,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均可吸纳社会资金办学,真正让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3、要在解决人才管理体制结构性矛盾上有所突破,改变人事人才政策的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当前的人事人才政策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双轨运行。计划 内的人才政策不能包融体制外的人才。在这种双轨制的框架下,人才价格的双轨制将长期存在,人才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人才市场主体很难到位,引导大学生到非公单位求职,只采取行政计划的手段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4、要在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只是由于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而出现了一些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基层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因此我们一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5、要在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上有所突破。办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要围绕学生就业办学。高校要把学生就业率作为生命线,政府要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6、要在人才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人才的体能智能所有制在当前的中国是活生生的存在,人才的体能智能仍然是个人私有的,凡是进入市场流通的人才,其体能智能都是商品。因为,不承认人才的体能智能归个人私有,就难以从理论上推倒“统包统配”的基础;不承认人才的体能智能是商品,就难以从理论上说清建立人才市场的科学性,就不能让价值规律在人才资源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以往人们在谈到人才的价值时,往往是哲学上的概念,很少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在实际运行中,人才流动还没有完全按价值规律运行。人才的价格体系还没有形成,人才流动仍不自由。作为生产要素的人才不实现商品化,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7、要在人才市场的发展上有所突破。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让人才市场发挥基础作用。我省人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快、功能不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调节的迫切需要。要建立起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制。促进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用人单位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遴选各类毕业生。做到两个主体到位,供需直接见面,实现双向选择和人才的优化配置,才能使大学生适岗适位,各展其才,各尽所能。
8、要在用人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要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盘活现有人才,吸引各类大学毕业生投身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业中来,为吉林的振兴大业贡献力量。
9、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社会舆论宣传上有所突破。要扩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内涵,把国情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成功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成才,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要加强社会的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为国家建功立业。
责任编辑 袁海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5843(2007)03—0080—02
[作者简介]张淑英,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12)
随着“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省高教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素质不断增强。然而,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不仅会影响“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的实施,还会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性质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个工作的事,而实质上则是一个相当重大、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每个大学生的就业都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家万户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如果大学生毕业后多数不能充分就业,就会出现不安定因素,搞得不好还会引发社会动荡。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从本质上讲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广度和深度。再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必然要产生的阶段性社会现象,如果处理得好就会缩短产生这些现象的周期,但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抓住了经济转轨时期的关键问题,以此为突破口研究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发展速度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关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但对于欠发达的吉林省来说问题相对突出。主要是因为我省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较弱,而吸呐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由于我省正在进行国有企业改制,处在资产重组、人员安置阶段,人才需求量不大,有的企业基本上没有用人需求,到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国有企业寥寥无几,进入人才市场选人的单位多数是非公经济组织。又由于我省的非公经济组织多数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规模大的不多,层次高的不多,大量需求人才的也不多,而且用人条件又十分苛刻。总之,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对人才吸纳能力弱,从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据省教育厅统计,2004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7.4万人,而我省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4.4万个,到了2005年降到了3.1万个,降低了29%。由于我省吸纳人才的能力弱,从而使我省高校的毕业生大量出省就业大学毕业生出省就业率逐年递增,2002年占全省毕业生总数的44.1%,2003年占全省毕业生总数45%,2005年达到49.3%。越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出省就业率越高。2005年,吉林大学毕业生出省率占53.83%,东北师范大学已达78.6%,2006年以来毕业生的出省率又出现新高。
二是用人体制、机制问题。当前的用人体制、机制从本质上讲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一方面表现在用人单位没有用人自主权,只要是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无论是条条的还是块块的,都需要主管部门决定;另一方面表现在用人的终身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虽然我省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开始,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把事业单位的冗员淘汰出去。新人很难进来,人员饱合现象相当严重。编制都已满满的。有用的人进不来,没用的人调不走。因此,大学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的只能是凤毛麟角。据省教育厅统计,近年来事业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我省大学毕业生进入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总数为19.2%,2003年下降为18.74%,2005年只有4.77%,2006年以来进入我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则更少。
三是人才理论问题。虽然科学的人才观把人才资源提到了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的位置,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回答人才的体能、智能的所有制问题;人才的体能、智能是不是商品,这一理论问题不解决,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科学流动将无从谈起。
四是办学思想问题。一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还没有把学生就业作为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突出出来。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一些学生毕业后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办学思想与学生的就业还没有真正结合起来。
五是教学质量问题。近年来,虽然高校的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素质教育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人说,目前的高校是在应试教育框架内实施素质教育,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质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全社会都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以下几个突破。
1、要在高校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省政府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手,规划省内各高校的发展规模,审定各高校的专业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招生数量,并指导省内各高校按照全省的宏观规划超前谋划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市场定位。从而改变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系。
2、要在办学的体制上有所突破。高等院校不是国民义务教育,因此全靠国家投入是不行的,国家保证的应是高校的基础教育部分,也就是说凡是社会办不了的和不应当社会办的,事关国家利益、国防安全、基础科学等方面的高校或学科要作为社会事业保留下来,对于那些社会力量能够举办的高等院校,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均可吸纳社会资金办学,真正让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3、要在解决人才管理体制结构性矛盾上有所突破,改变人事人才政策的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当前的人事人才政策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双轨运行。计划 内的人才政策不能包融体制外的人才。在这种双轨制的框架下,人才价格的双轨制将长期存在,人才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人才市场主体很难到位,引导大学生到非公单位求职,只采取行政计划的手段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4、要在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只是由于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而出现了一些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基层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因此我们一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5、要在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上有所突破。办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要围绕学生就业办学。高校要把学生就业率作为生命线,政府要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6、要在人才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人才的体能智能所有制在当前的中国是活生生的存在,人才的体能智能仍然是个人私有的,凡是进入市场流通的人才,其体能智能都是商品。因为,不承认人才的体能智能归个人私有,就难以从理论上推倒“统包统配”的基础;不承认人才的体能智能是商品,就难以从理论上说清建立人才市场的科学性,就不能让价值规律在人才资源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以往人们在谈到人才的价值时,往往是哲学上的概念,很少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在实际运行中,人才流动还没有完全按价值规律运行。人才的价格体系还没有形成,人才流动仍不自由。作为生产要素的人才不实现商品化,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7、要在人才市场的发展上有所突破。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让人才市场发挥基础作用。我省人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快、功能不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调节的迫切需要。要建立起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制。促进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用人单位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遴选各类毕业生。做到两个主体到位,供需直接见面,实现双向选择和人才的优化配置,才能使大学生适岗适位,各展其才,各尽所能。
8、要在用人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要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盘活现有人才,吸引各类大学毕业生投身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业中来,为吉林的振兴大业贡献力量。
9、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社会舆论宣传上有所突破。要扩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内涵,把国情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成功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成才,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要加强社会的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为国家建功立业。
责任编辑 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