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探索自然与自我主题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qi65118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但又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与成功。在那个独特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他与庞德、艾略特等一样,都面对着现代社会中严重的自我危机的问题,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地反映各种自我危机和社会危机,又不忘提出解决种种危机的方法和策略。他的诗帮助了新一代的年轻人,认清各种危机,学会如何面对及解决。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自我危机的现实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追求是贯穿大部分诗歌的核心主题。研究文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批评,最终被人们所理解、欣赏以及从文学中得到解决自己心理危机的各种方法,以史为鉴,让自己变得更从容与自信。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抒情的语言饱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但在浪漫主义特色的衬托下,他的诗歌从一个狭小的“自我”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诗歌中无处不在的“我”使诗歌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弗罗斯特的诗歌很多时候是在反映现实社会的“恐怖”现实,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关注。诗中常常以黑夜、死亡、荒野、严冬、雪,以及忧郁黑暗的树林等恐怖、黑暗的意象,来引出如何在这样的现实中迷失自我。诗人生活在新英格兰的乡间田野中,对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非常熟悉和了解,包括美丽的山川河流、遍地丛生的花草、白雪覆盖的树林、荒无人烟的荒野等等。他的早期生活经历了波折与艰辛—农场的惨淡经营、家庭生活的不幸……这些悲惨的经历也许就是他的某些具有忧愁与悲伤情调的诗歌的创作源泉,在这些悲观主义诗歌中,他迷失了自我,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失望与悲观。
  在弗罗斯特的诗《The Wood Pile》中,在冰雪覆盖的树林中的湿地上,孤独的旅人停下脚步,不知道是否该继续他的行程。这进退两难、犹豫不决的心情来自于当时社会的混沌和无序,远离家乡的游子暂时性地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无法确定自己身在何处,该何去何从。
  一只小鸟飞在我前面。当他停落时,
  他总小心地让一棵树隔在我俩之间,
  并且一声不响,不告诉我他是谁,
  而我却傻乎乎地去想他在想什么。
  他以为我在追他,为了一片羽毛—
  他尾巴上白色的那片;就像一个
  会把每一片羽毛都据为己有的人。
  其实他只要分出来就会明白真相。
  小鸟是恐慌的,正如生活在当时的人们一样,没有任何方向感,容易迷失自我,常常感到无助和孤独。小鸟的恐慌来自于害怕受到眼前这位陌生人的伤害,这只被“人格化”了的小鸟本来可以缓解这位孤独旅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却因为交流的误解加深了这位旅人的孤独感。当时社会的人们生活在没有方向、一片混沌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误解和缺乏交流是常有的事情,而这种误解和缺乏交流往往会加深人们的混沌感、不安感以及孤独感,人们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弗罗斯特借小鸟这一意象,来象征着当时受时代压迫的人们,小鸟的恐惧,似乎反映人们都变成了利己主义者,因为他们“会把每一片羽毛都据为己有”,人们在生活中会不断地猜度他人、提防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基础。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和社会背景下,诗人并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所影响,混沌是暂时的,继续前进,寻找自我是永恒的主题。在诗歌《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ing Evening》,诗中的意象虽然是黑暗孤独的,比如说有白雪、黑夜、严冬、树林,人们如果只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的话,整首诗则读起来很忧郁悲惨,但是读者需要透过诗歌的表面意思看到其深邃的内在含义。树林让旅人和他人建立起了联系,也让这位旅人找到了某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他被旅途中黑夜下白雪覆盖的森林中的美景所迷住,一度失去了自我,黑夜、白雪、树林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诱惑与梦幻,会让人迷失自我與方向,但是诗中的旅人的自我迷失是暂时的,驻足了一会儿后,小马的铃声让这位旅人想起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迷失的自我就这样在小马的铃声中又重新被寻回,让这位旅人继续前行:
  我想知道这树林是谁的。
  不过主人的家宅远在村里,
  他不会看见我在这儿停歇,
  观赏这片冰雪覆盖的林子。
  ……
  这树林真美,迷蒙而幽深,
  但我还有好多诺言要履行,
  安歇前还须走漫长的路程。
  诗中,虽然景色迷人,让旅人一度迷失自我,但最终必须以自己的责任感面对现实,履行生活中的承诺与职责,这种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寻回,也体现在“请进”《Come In》一诗中:
  在黑咕隆咚的密林深处,
  那画眉的歌声依然悠扬,
  歌声仿佛是在叫我进去,
  进入黑暗和它一道悲伤。
  在这首诗歌里,黑暗、树林等意象似乎没有了让人瑟瑟发抖的冷色调,没有让人感到孤独、寂寞或者真正迷失自我,这些看似黑暗、恐怖的意象代表着诱惑人的某种神秘的力量,让人感到敬畏自然,同时,也能够让人可以冷静地面对现实和责任:
  但不,我是出来看星星;
  我并没想到要进入树林。
  我是说即便请我也不进,
  何况我从没有受到邀请。
  由于诗人知道,身为社会的人,身兼各种责任与义务,所以“即便请我也不进”,他并不会不顾一切地纵情于这浪漫的美景中,迷失方向与自我。
  弗罗斯特诗歌意象和主题比起同时期的其他著名的诗人,如史蒂文斯、艾略特、庞德等诗人的意象和主题更贴近生活和自然,丰富且逼真。弗罗斯特的诗歌赞美自然、解读人生,内涵丰富,绝不是一位单纯的“自然诗人”,大自然的各种象征都指向寻求自我以及存在的真谛。诗歌中的各种象征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而下的自我表征。诗歌的解读具有开放性,诗歌的意蕴具有流动性。有的人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简单,有的人认为他的诗歌的简单是表面现象,一旦深入研究,人们会发现他的诗歌并不那么简单,而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他的诗歌的特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丰富的隐喻特征、神秘主义、社会性、象征性等。我们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弗罗斯特诗歌的研究。弗罗斯特认为自己是一个十足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不是浪漫主义诗人,他认为诗歌应该是忠实于现实的。他认为,诗歌是可以抒情的,但是这种抒情是需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现实。
  弗罗斯特是乐观的,他坚信自己是不会变的,自己也有信心和决心经受住各种考验。多年后,虽然“树林”“夜晚”还是那样的黑暗、那样的幽深,但对自我的探索和追求依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继续坚持的旅程。从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一生都在以诗歌的形式阐释自己对诗歌和生活的追求,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历的各种自我危机,包括伦理的、身份的以及自我的危机,表达了诗人以强烈的意志力及信心执着地追求自我世界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诗人对诗歌目的的要求,那就是,信念在诗歌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那个时代,诗人与诗歌都肩负着教育的责任,通过诗歌,让人们能够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找到自我、发现自我,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烈日炙烤,蝉鸣膨胀午后的闷燥。值班室,她支着下巴愣怔盯着实习时他送的体温表。  流云牵绊天涯海角,大洋彼岸的召唤令她魂牵梦绕。他出国深造前是她的带教,也是这所医院的“头把刀”。视频中,他说:“移民吧,我在异域等你一起翔翱。”  檐雨滴答诉不尽秋的愁恼。送走最后一个病人,她伏案又想起他母亲的忠告:“不想移民,就别再朝我儿子跟前靠。”  雨打芭蕉的疼漫過五脏六腑,澎湃万丈心潮,她给他留言:“对不起,我
官民同乐不劳形,两袖清风证德馨。  戏曲殿堂尊泰斗,名垂千古牡丹亭。  咏王勃  滕王閣序古今传,王勃才情日月悬。  妙笔轻挥惊四座,一江秋水映长天。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通过讲述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当时中产阶级对于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本人的婚姻观:爱情为基础,金钱为辅助。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美好美满的婚姻,简·奥斯丁的婚姻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爱情;金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这一夜  我抱你抱得更緊  想多给你留点体温  虽然暂时分离  如同落叶纷飞  爱 渗透骨髓  融入了  我的灵魂
从古至今,“母亲”作为文学的重要主题被万千作家所撰写,从先秦到明清,在封建礼教的传统妇女观的影响下,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对高尚圣洁的理想型母亲形象的呼声越来越高:孟郊笔下为其缝衣的“慈母”、鲁迅作品《我的母亲》中坚韧刚强的鲁瑞等母亲形象素来是被称赞、歌颂的,这些母亲是贤妻良母的典范,她们无微不至、任劳任怨,为丈夫、为孩子、为家庭勇于牺牲、乐于奉献。与此同时,也有“母亲不像母亲”的形象出现,张爱玲《
摘 要:《在路上》(1957)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小说,它被看作是“垮掉的一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嬉皮士运动的经典之作。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垮掉派”被归类为“存在主义主人公”。基于此概念,本文拟从存在主义视角入手,具体借鉴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他人观,从他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入手,得出人际关系恶化的原因在于“缺少自我认知”、“行为不负责任”。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
摘 要:简·奥斯汀是十八世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她的作品中所阐述的婚姻观在当下的21世纪也依然很受欢迎。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已经发生变化,当时的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恋问题上的想法也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后的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人道的一些思想观。在她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简·奥斯汀婚姻观的是《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描写的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男主人公达西在经历一系列误会和重逢后决定相
那年初見 转眼经年  伴我度过几许岁月 时光荏苒已有些年  曾以为青葱岁月 你会陪我春去秋来  也不曾想 粲然间那般果决  幸好年少无知 不知儿女情长  总归 相识太恨早 镜花水月徒劳  也罢 弱水三千终不得  只取一瓢不是你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是当代杰出美国短篇小说女作家,凭借《奥丽芙·基特里奇》一书获得2009年普利策小说奖(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该书以缅因州的克洛斯比镇为背景,书中以故事集形式反映出了美国当代社会真挚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女性意识。这部小说描写了平凡人平静生活之下发生的爱情危机和亲情危机。小说看似是被灰色基调所覆盖,实则隐藏着人们对爱与被爱的渴望。  不负众望,
其 一  小川故地再重游,新美徽州不复修。  盛宴相邀顶峰上,黄山多雾卻无忧。  其 二  鸣声远去火车站,师友离愁如水寒。  兄弟何时再相遇,秋风萧瑟落花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