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利益,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总是受到病虫害的干扰,导致产量有所下降,质量也不复从前。其中最典型的虫害就是纹枯病。为解决这一状况,我们针对纹枯病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防治
1.纹枯病简介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纹枯病通常发生在玉米的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就时节来讲,伤害最深的是夏玉米,从苗期(2叶期)即发生危害。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并逐渐向上扩展。该病初侵染主要是散落于玉米田土表或浅土层的菌核。6月上中旬玉米田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土表的菌核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基部叶鞘,并逐渐向上蔓延发展。
玉米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都是发病时期。危害高峰期在玉米子粒形成至灌浆充实期、生长后期植株老健病菌不易侵入,在这时病情逐渐变得稳定。纹枯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叶鞘叶片和穗部,与此同时也会危害到也侵害茎秆, 最初多由近地面的叶鞘发病。由下而上逐步发展$其症状为在叶片和叶鞘上形成典型的呈暗绿色水浸状的同心斑。大面积覆盖被侵染叶片和苞叶"或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包围整个叶鞘直至叶鞘叶片干枯; 病斑向上扩展至果穗基部。果穗停止发育并迅速发展至全穗"最后死亡。茎秆受害的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后期茎秆质地松软、组织解体,露出。纤维束使植株极易倒伏。果穗受害苞叶上产生云纹状病斑,常常致使果穗秃顶、子粒灌浆不足,秕粒增多,粒重明显下降,严重时果穗干腐,穗轴霉变,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随着病害级别的增加,下降百分数愈大。从下降百分数来看,以对茎粗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须根粗和株高,植株发病越重,枯死越早,其子粒霉变率也越高。
2.纹枯病的产生条件
温湿度条件是影响玉米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25-30℃气温、90%以上相对湿度,是玉米纹枯病发生发展的适宜气候条件。在病害发生期,特别是梅雨季节,雨期长、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发生重。此外,土壤肥沃发病较轻,反之则发病较重;生育期长的品种发病重于生育期短的品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长势过旺,密度过大,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差的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针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应采取以下措施。(1)实行轮作换茬,并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残体。(2)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3)科学运筹肥料。施足基肥,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4)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02%的浸种灵或用种子量2%的灵福合剂进行拌种。(5)合理密植。扩行缩株種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6)加强田间管理。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培土壅根防倒伏,抑制菌丝生长。摘除基部老叶病叶,带出田外销毁。(7)适时施药防治。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400-500毫升,或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克,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纹枯病的主要特点与防治
3.1发生特点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果穗和茎秆。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E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瘸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果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浓密的菌丝体,菌丝结成白色小绒球,后来变成褐色荫核,大小不一,发生严重的可使基部茎秆松软而折断。据农业中心调查,近几年来,全县玉米纹枯病发病比较严重,套播、套种玉米田一般病株率在30% ~40%,严重的可达8o%U,上,夏播玉米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
3.2防治技术
为控制玉米纹枯病危害,乐亭县农业中心的技术人员经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控制了玉米纹枯病的危害,全县累计应用面积2,4万hm,每667mz减少损失56,全县累计增产玉米2016万,增加经济效益2419万元。
3.2.1大力推广应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乐亭县大力推广应用了优良抗瘸品种如2016、纪元一号等,有效减轻了玉米纹枯病危害,提高了玉米产量。
3.2.2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经试验调查证明,氮肥用量大的田块一般发病较重,因此要氮、磷、钾肥兼顾施用,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低洼地块雨后要注意排水,降低fit间湿度,以减轻发病;草荒严重的地块要加强中耕除草,保持fit间有良好的通透性,可明显减轻发病。2-3 摘除下部发病叶鞘。
在发病初期,可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减少田问再侵染机会,有利于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条件,既不影响产量,又能明显减轻发病程度。
3.2.3药剂防治
于发病初期,每667m用5%井冈霉素100~150ml,或井冈霉素高浓度粉剂25g,兑水50~60 喷雾;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中下部叶鞘。
3.2.4玉米收获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并且进行深翻土地,以消灭越冬菌源。
3.2.5实行轮作倒茬
实行轮作倒茬,合理密植,有利于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4.结论
目前玉米纹枯病是我国玉米病虫害的主要病害之一。转播和防治势在必行,我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防治研究并进行了实践。我们强化了对玉米纹枯病抗性机制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大椿,方守国,余知和.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01).
[2]吴大椿,万明刚.玉米对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95(06).
[3]谢恩平,莫光珍.稻田玉米纹枯病损失率测定及其防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1(03).
[4]李华荣,兰景华.玉蜀黍丝核菌的鉴定特征[J].菌物系统,1997(02).
[5]肖炎农,李建生,郑用链,徐尚忠,于广洋.湖北省玉米纹枯病病原丝核菌的种类和致病性[J].菌物系统,2002(03).
[6]王朝海,周建华,王宗明,陆宁,兰光燮,聂宗平.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0(05).
[7]陈捷,刘艳舞,辛彦军,高增贵,纪明山,薛春生,付波,陈刚,王作英,时俊光,牛小帆.生物农药防治玉米土传性病害药效的测定[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05).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防治
1.纹枯病简介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纹枯病通常发生在玉米的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就时节来讲,伤害最深的是夏玉米,从苗期(2叶期)即发生危害。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并逐渐向上扩展。该病初侵染主要是散落于玉米田土表或浅土层的菌核。6月上中旬玉米田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土表的菌核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基部叶鞘,并逐渐向上蔓延发展。
玉米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都是发病时期。危害高峰期在玉米子粒形成至灌浆充实期、生长后期植株老健病菌不易侵入,在这时病情逐渐变得稳定。纹枯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叶鞘叶片和穗部,与此同时也会危害到也侵害茎秆, 最初多由近地面的叶鞘发病。由下而上逐步发展$其症状为在叶片和叶鞘上形成典型的呈暗绿色水浸状的同心斑。大面积覆盖被侵染叶片和苞叶"或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包围整个叶鞘直至叶鞘叶片干枯; 病斑向上扩展至果穗基部。果穗停止发育并迅速发展至全穗"最后死亡。茎秆受害的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后期茎秆质地松软、组织解体,露出。纤维束使植株极易倒伏。果穗受害苞叶上产生云纹状病斑,常常致使果穗秃顶、子粒灌浆不足,秕粒增多,粒重明显下降,严重时果穗干腐,穗轴霉变,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随着病害级别的增加,下降百分数愈大。从下降百分数来看,以对茎粗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须根粗和株高,植株发病越重,枯死越早,其子粒霉变率也越高。
2.纹枯病的产生条件
温湿度条件是影响玉米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25-30℃气温、90%以上相对湿度,是玉米纹枯病发生发展的适宜气候条件。在病害发生期,特别是梅雨季节,雨期长、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发生重。此外,土壤肥沃发病较轻,反之则发病较重;生育期长的品种发病重于生育期短的品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长势过旺,密度过大,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差的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针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应采取以下措施。(1)实行轮作换茬,并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残体。(2)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3)科学运筹肥料。施足基肥,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4)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02%的浸种灵或用种子量2%的灵福合剂进行拌种。(5)合理密植。扩行缩株種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6)加强田间管理。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培土壅根防倒伏,抑制菌丝生长。摘除基部老叶病叶,带出田外销毁。(7)适时施药防治。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400-500毫升,或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克,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纹枯病的主要特点与防治
3.1发生特点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果穗和茎秆。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E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瘸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果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浓密的菌丝体,菌丝结成白色小绒球,后来变成褐色荫核,大小不一,发生严重的可使基部茎秆松软而折断。据农业中心调查,近几年来,全县玉米纹枯病发病比较严重,套播、套种玉米田一般病株率在30% ~40%,严重的可达8o%U,上,夏播玉米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
3.2防治技术
为控制玉米纹枯病危害,乐亭县农业中心的技术人员经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控制了玉米纹枯病的危害,全县累计应用面积2,4万hm,每667mz减少损失56,全县累计增产玉米2016万,增加经济效益2419万元。
3.2.1大力推广应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乐亭县大力推广应用了优良抗瘸品种如2016、纪元一号等,有效减轻了玉米纹枯病危害,提高了玉米产量。
3.2.2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经试验调查证明,氮肥用量大的田块一般发病较重,因此要氮、磷、钾肥兼顾施用,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低洼地块雨后要注意排水,降低fit间湿度,以减轻发病;草荒严重的地块要加强中耕除草,保持fit间有良好的通透性,可明显减轻发病。2-3 摘除下部发病叶鞘。
在发病初期,可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减少田问再侵染机会,有利于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条件,既不影响产量,又能明显减轻发病程度。
3.2.3药剂防治
于发病初期,每667m用5%井冈霉素100~150ml,或井冈霉素高浓度粉剂25g,兑水50~60 喷雾;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中下部叶鞘。
3.2.4玉米收获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并且进行深翻土地,以消灭越冬菌源。
3.2.5实行轮作倒茬
实行轮作倒茬,合理密植,有利于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4.结论
目前玉米纹枯病是我国玉米病虫害的主要病害之一。转播和防治势在必行,我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防治研究并进行了实践。我们强化了对玉米纹枯病抗性机制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大椿,方守国,余知和.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01).
[2]吴大椿,万明刚.玉米对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95(06).
[3]谢恩平,莫光珍.稻田玉米纹枯病损失率测定及其防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1(03).
[4]李华荣,兰景华.玉蜀黍丝核菌的鉴定特征[J].菌物系统,1997(02).
[5]肖炎农,李建生,郑用链,徐尚忠,于广洋.湖北省玉米纹枯病病原丝核菌的种类和致病性[J].菌物系统,2002(03).
[6]王朝海,周建华,王宗明,陆宁,兰光燮,聂宗平.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0(05).
[7]陈捷,刘艳舞,辛彦军,高增贵,纪明山,薛春生,付波,陈刚,王作英,时俊光,牛小帆.生物农药防治玉米土传性病害药效的测定[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