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传统文化教学在新时代面临更大的挑战,形势不容乐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体会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厚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5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体会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达到提升他们语文素养的目的。下面,我通过一些日常中的教学实例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与经验。
一、通过积累成语故事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它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千万人的口口相传,既深刻隽永,又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根据成语教学灵活多变,重在实用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平时在文章中遇到成语需要理解、积累、运用之外,我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让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故事,然后由写成语的学生来展示这个成语,并讲解其含义,指导全班同学积累这个成语,再用这个成语造一个句子。接着由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用该成语造的句子,讲解成语的同学来评价、指导、加分。这样,选择、出示、讲解成语全员参与、按组及组内成员编号轮流循环,无一漏缺。除了做好积累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写作中运用成语。长此以往,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大量成语,还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成语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用对联培养学生把握篇章锤炼语言的能力
对联,又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结构相应、平仄相对。一副好的对联必定是千锤百炼的语言艺术精品。我除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对联知识外,还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对对子的机会。这一方面出于锻炼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我也希望这种兴趣能引起更多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讲完《爱莲说》《陋室铭》后,我出一上联:“刘禹锡安贫乐道咏陋室。”学生马上对曰:“周敦颐洁身自好颂莲花。”还有的同学略加思索对出:“宋景濂苦口婆心劝马生。”看到学生明白了对联的要求和要领,我对他们的表现热情赞扬之后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以教室内的人、物当场作对联。我出一上联:“百米教室学生刻苦饮知识甘露。”学生小组合作得一下联:“三尺讲台老师辛勤育祖国栋梁。”还有的组对:“三尺讲台老师辛勤酿文化美酒。”又如学完《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后,我出上联:“范仲淹登岳阳楼赏雄伟壮观景象抒雄心壮志。”生对:“柳宗元游小石潭看悄怆幽邃风光遣抑郁情怀。”
对对联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且训练了学生锤炼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写诗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耀眼明珠。同时,诗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在诗的教学上,我认为简单朗读背诵和理解还不够,虽不要求学生出口成章,但应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冯·格拉斯菲尔德在自己的教育主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阐释:“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我认为这种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同化”过程与诗的创作过程如出一辙,写诗既是对外在信息的描述和表达,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建构,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如学习《岳阳楼记》,当我们讨论到范仲淹和迁客骚人的胸襟时,学生小Q说:“我更理解和同情迁客骚人,他们的思想和反应是平凡的也是真实的,而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太高了,高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因此,我为迁客骚人赋诗一首:岳阳楼上风景美,迁客骚人来聚会。把酒临风干一杯,莫管他人论是非。酒醒之后重寻志,再赴他乡显神威。待到功成名就时,扬鞭策马把京归。”
我一直都觉得,语文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情怀,而语文教师则是在展示、演绎、传播着这种情怀,使一代又一代人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意蕴精深。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柯丽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2(31).
[2]谈玲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青海教育,2009(Z3).
关键词:传统文化;厚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5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体会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达到提升他们语文素养的目的。下面,我通过一些日常中的教学实例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与经验。
一、通过积累成语故事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它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千万人的口口相传,既深刻隽永,又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根据成语教学灵活多变,重在实用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平时在文章中遇到成语需要理解、积累、运用之外,我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让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故事,然后由写成语的学生来展示这个成语,并讲解其含义,指导全班同学积累这个成语,再用这个成语造一个句子。接着由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用该成语造的句子,讲解成语的同学来评价、指导、加分。这样,选择、出示、讲解成语全员参与、按组及组内成员编号轮流循环,无一漏缺。除了做好积累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写作中运用成语。长此以往,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大量成语,还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成语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用对联培养学生把握篇章锤炼语言的能力
对联,又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结构相应、平仄相对。一副好的对联必定是千锤百炼的语言艺术精品。我除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对联知识外,还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对对子的机会。这一方面出于锻炼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我也希望这种兴趣能引起更多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讲完《爱莲说》《陋室铭》后,我出一上联:“刘禹锡安贫乐道咏陋室。”学生马上对曰:“周敦颐洁身自好颂莲花。”还有的同学略加思索对出:“宋景濂苦口婆心劝马生。”看到学生明白了对联的要求和要领,我对他们的表现热情赞扬之后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以教室内的人、物当场作对联。我出一上联:“百米教室学生刻苦饮知识甘露。”学生小组合作得一下联:“三尺讲台老师辛勤育祖国栋梁。”还有的组对:“三尺讲台老师辛勤酿文化美酒。”又如学完《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后,我出上联:“范仲淹登岳阳楼赏雄伟壮观景象抒雄心壮志。”生对:“柳宗元游小石潭看悄怆幽邃风光遣抑郁情怀。”
对对联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且训练了学生锤炼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写诗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耀眼明珠。同时,诗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在诗的教学上,我认为简单朗读背诵和理解还不够,虽不要求学生出口成章,但应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冯·格拉斯菲尔德在自己的教育主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阐释:“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我认为这种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同化”过程与诗的创作过程如出一辙,写诗既是对外在信息的描述和表达,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建构,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如学习《岳阳楼记》,当我们讨论到范仲淹和迁客骚人的胸襟时,学生小Q说:“我更理解和同情迁客骚人,他们的思想和反应是平凡的也是真实的,而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太高了,高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因此,我为迁客骚人赋诗一首:岳阳楼上风景美,迁客骚人来聚会。把酒临风干一杯,莫管他人论是非。酒醒之后重寻志,再赴他乡显神威。待到功成名就时,扬鞭策马把京归。”
我一直都觉得,语文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情怀,而语文教师则是在展示、演绎、传播着这种情怀,使一代又一代人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意蕴精深。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柯丽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2(31).
[2]谈玲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青海教育,2009(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