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以及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和单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三种方法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
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非缺血型BRVO继发ME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8例48只眼,女性42例42只眼;平均年龄(51.25±12.24)岁;病程5~17 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按照随机排列表方法随机将患眼分为康柏西普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组治疗(Ⅰ组)、单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组(Ⅱ组)、单纯康柏西普治疗组(Ⅲ组),每组均为30只眼。Ⅰ、Ⅱ、Ⅲ组患眼之间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20、0.286,P=0.930、0.752)。接受康柏西普治疗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者3 d后给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单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者明确诊断后即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对比观察Ⅰ、Ⅲ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次数,Ⅰ、Ⅱ组患眼激光能量;Ⅰ、Ⅱ、Ⅲ组患眼治疗后1周,1、3、6个月BCVA、CMT值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眼部并发症。
结果Ⅰ组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为(1.20±0.41)次,其中6只眼接受了2次玻璃体腔注射;Ⅲ组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为(2.23±1.04)次,其中22只眼接受了2~4次玻璃体腔注射;两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患眼行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平均次数为(1.43±0.63)次,其中9只眼接受2次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接受3次激光光凝治疗。Ⅰ、Ⅱ组患眼平均激光能量分别为(96.05±2.34)、(117.41±6.85)μV;两组患眼平均激光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后6个月,Ⅰ、Ⅱ、Ⅲ组患眼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Ⅰ、Ⅲ组患眼BCVA明显好于Ⅱ组患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7、–4.603,P<0.001);Ⅰ、Ⅲ组患眼之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2,P=0.429)。治疗后1周,1个月Ⅰ、Ⅱ、Ⅲ组患眼平均CMT值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55、–10.620、–10.254,P<0.001)。Ⅰ、Ⅲ组患眼之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4、1.723、–1.819、–1.755,P=0.689、0.096、0.079、0.90);Ⅱ组患眼治疗后1周,1个月CMT值下降程度较Ⅰ组患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1、–3.230,P<0.001、0.003);Ⅲ组患眼治疗后3个月CMT值较治疗后1个月增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5,P=0.056)。所有患眼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眼内炎、虹膜红变、视网膜脱离等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非缺血型BRVO继发ME患眼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疗效优于单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并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次数较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者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