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也许不会想到,距县城仅十公里竟有这么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寨,来到这里让人仿佛走进神奇的时光隧道,来到明清时期,呼吸着远古的气息,就像在做梦,如果没有古宅里的一些如程控电话、收录机,彩电里变幻跳跃的卫星传来的现代舞,这梦怕是一时难以醒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心灵的家园,让久居闹市主一人感悟远古遗韵,浮躁心得以获得片刻的宁静。
汽车出了县城,沿河而上,翻座小山坡,迎面是大山冲,古寨就坐落在冲里。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是侗寨建筑始建年代较早的村寨之一,虽然几经续建与维修,但仍保留原有格局和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筑物,其中鼓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2个,古墓葬群6处,古驿道1.6公里,侗族吊脚木楼居室113幢。一条小溪沿谷而下,日夜吟唱欢快的歌谣,溪边鱼塘里几条大草鱼悠悠闲游,园子里瓜果飘香,鼓楼里休闲的老人以一份闲适的心情望着古寨前稻田的绿色憧憬着秋后的金黄,宁静中不时飘来几声鸡鸣犬吠,我想陶公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可能也不过如此。
进得寨来,迎来的是一幢幢干栏式的木楼,高低错落,房屋都是根据地势而建,很少挖动山土,即便是建在斜坡上,也只稍加整修而已。聪明的侗家建筑师能根据不同的地基设计出不同的楼房,而且还十分坚固。高耸于古寨中心的是鼓楼,这座鼓楼称作“芦笙楼”,鼓楼是侗寨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既有凉亭之风且有花楼之韵宝塔之雄,都是建在寨子的中间,是侗家人聚众议事的政治中心,也是平时休息娱乐的场所。老人们说芦笙楼始建于清道光九年。芦笙楼方型格局,每层檐尖上都塑有不同的飞禽走兽,工艺比较精美。侗族村寨都建有这样的鼓楼,造型看是相同,可还是有些区别。
有村民说到这里可不要忘记拜一拜“萨岁坛”。入境问俗这可是很多旅人取得当地人好感的法宝,我们能不去拜拜?看看“萨岁坛”为何方神仙。移步换景,祭坛就在眼前,看来这“萨岁坛”是有些年月了,四根略朽生长青答的大柱子支着一个架子,架子上的青瓦早没了,靠近山壁的里边爬上来一种不知名的青藤把架子上织得密密实实,形成了四季长青的棚子。青翠的凉棚下是用不大规则的石板铺地面,里端设有用青石板精心打制的祭坛,上面长年香火不断。“萨”是南部侗族地区崇拜的女神,意为太祖母。人们都认为她神通广大,能主宰一切,能影响日月雷雨,能保境安民,能镇宅驱魄,这“萨坛”也就是太祖母住的地方、神位,寨子里凡节庆佳日,寨中有盛事,首先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敬了太祖母后方可举行其他活动。萨坛并无人值守,旁边小桌上放几捆香和纸钱,还有不少的面额一元两元的人民币。看来都是游人各自丢下一两块钱取香祭拜,我们几个也丢下几元钱如数效仿,并且十分的虔诚。
侗寨里面的道路也是别具特色,大路小巷都用青石板铺就,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前,石板路旁还修砌明沟暗道,即使是大雨倾盆,也无泥泞之苦。下着小雨的天气,雨巷里石板上有着微小的反光,石板路延伸至蒙蒙胧胧雨雾里,拍出来的照片让人一看就想起烟雨江南。古寨几个自然聚居点是一条古驿道连接在一起的。别小看这条仅存1.6公里的古驿道,这可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通道在老城县溪古镇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通道转兵”会议,红军由此西进,后才有扭转乾坤的“遵义会议”,其中有一大部分也是踏着这条古驿道上的青石板翻过芋头界走进贵州。
如今我们踩在青石板上,迎着山风,及目远望,云卷云舒,群山如黛,山寨百年如旧,人民生生不息,古驿道无言,口口问历史,自己禁不住感慨万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你我他仅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呵,像一颗流星,多么的渺小。
遥望山脊上的牙上寨,一栋栋吊脚楼一层叠一层分布在坡上,高入云端,颇为壮观,有人戏称这是侗乡的布达拉宫。沿着石板台阶登上牙上寨,最让人惊讶的建筑就是这座牙上鼓楼、这座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鼓楼。我见过很多侗家鼓楼,惟独这牙上古楼最为特别,这座鼓楼建在陡坡上,为获得一刊、小的鼓楼坪,这座鼓楼竟悬空贴岩依山借势而建,六根大柱子长短不一,合理受力,使这座鼓楼两百年仍坚固依然。两百年前的侗家工匠不但有精高的技艺而且还要有一身的胆略和气魄才敢在这里建鼓楼,要知道那时的施工条件多么落后。小小的鼓楼坪上,几位老人在练芦笙舞,舞步古拙,动作粗犷,完全是明清遗风,看多了现代舞觉得此舞虽古老但更为鲜活,因为张扬着生命之力。两边的石条长凳上坐有三三两两青少年,都在笑哈哈击掌叫好,我们的闯入,并不影响他们的兴致。长短镜头一齐“横扫”,收获多多,而他们全无山里人的腼腆,后来还落落大方地给我们表演,只说下次来记得给他们带上照片。
到一小店问矿泉水,店主笑曰:我们开店至今未曾卖过。众影友不解,游客众多,矿泉水这样的大众化商品不经营那还做什么生意?店主并不解释,只是令他读小学四年级娃儿带我们去喝真正的矿泉水。又走了近两百米石板路,来到一古井边,古老的井亭,柱上挂着两个供人饮水用的葫芦瓢,古井由六块大石板上下左右里外前后镶边,形成泉池,留有汲水口,井水十分清澈,哗哗涌出。一大瓢“咕噜咕噜”一饮而尽,透心脾的凉,还略带一丝甘甜。众人感叹深山有好水呵!现在才知道小店为什么不卖矿泉水,有这样清甜的泉水,充满世俗之气的现代文明产物的矿泉水还能有多少销路?这口古井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芋头人,使得古寨里的男男女女山歌动听、舞姿迷人。
古寨平日十分幽静,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模式、衣食自给与世无争的民族心理使古寨人生活在诗画般的理想境界里。有些感受照片是无法表现的,情景只能感光在心灵深处,待日后慢慢的翻阅、品味。“径曲萋萋草绿,溪迥隐隐花红;凫雁翻飞烟火,鹧鸪啼向春风。”李白一首《村居》正是古寨的写照。
芋头人还保留比较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们热情好客,待人十分礼貌,当你走进侗家,不论相识与否,总是笑迎客人,喊你进屋。那天我们影友几位本无意在这里住夜,只因山寨的主人们太热情了,一碗碗的糯米酒,一块块腌酸草鱼,哥们几个醉得不分南北东西。这山寨太美丽了,美丽得触摸过他的人终生难忘。竹林摇曳,清溪碧流,古寨悠悠,侗歌悠扬,姑娘多情,而我们只有无限的陶醉。
汽车出了县城,沿河而上,翻座小山坡,迎面是大山冲,古寨就坐落在冲里。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是侗寨建筑始建年代较早的村寨之一,虽然几经续建与维修,但仍保留原有格局和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筑物,其中鼓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2个,古墓葬群6处,古驿道1.6公里,侗族吊脚木楼居室113幢。一条小溪沿谷而下,日夜吟唱欢快的歌谣,溪边鱼塘里几条大草鱼悠悠闲游,园子里瓜果飘香,鼓楼里休闲的老人以一份闲适的心情望着古寨前稻田的绿色憧憬着秋后的金黄,宁静中不时飘来几声鸡鸣犬吠,我想陶公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可能也不过如此。
进得寨来,迎来的是一幢幢干栏式的木楼,高低错落,房屋都是根据地势而建,很少挖动山土,即便是建在斜坡上,也只稍加整修而已。聪明的侗家建筑师能根据不同的地基设计出不同的楼房,而且还十分坚固。高耸于古寨中心的是鼓楼,这座鼓楼称作“芦笙楼”,鼓楼是侗寨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既有凉亭之风且有花楼之韵宝塔之雄,都是建在寨子的中间,是侗家人聚众议事的政治中心,也是平时休息娱乐的场所。老人们说芦笙楼始建于清道光九年。芦笙楼方型格局,每层檐尖上都塑有不同的飞禽走兽,工艺比较精美。侗族村寨都建有这样的鼓楼,造型看是相同,可还是有些区别。
有村民说到这里可不要忘记拜一拜“萨岁坛”。入境问俗这可是很多旅人取得当地人好感的法宝,我们能不去拜拜?看看“萨岁坛”为何方神仙。移步换景,祭坛就在眼前,看来这“萨岁坛”是有些年月了,四根略朽生长青答的大柱子支着一个架子,架子上的青瓦早没了,靠近山壁的里边爬上来一种不知名的青藤把架子上织得密密实实,形成了四季长青的棚子。青翠的凉棚下是用不大规则的石板铺地面,里端设有用青石板精心打制的祭坛,上面长年香火不断。“萨”是南部侗族地区崇拜的女神,意为太祖母。人们都认为她神通广大,能主宰一切,能影响日月雷雨,能保境安民,能镇宅驱魄,这“萨坛”也就是太祖母住的地方、神位,寨子里凡节庆佳日,寨中有盛事,首先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敬了太祖母后方可举行其他活动。萨坛并无人值守,旁边小桌上放几捆香和纸钱,还有不少的面额一元两元的人民币。看来都是游人各自丢下一两块钱取香祭拜,我们几个也丢下几元钱如数效仿,并且十分的虔诚。
侗寨里面的道路也是别具特色,大路小巷都用青石板铺就,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前,石板路旁还修砌明沟暗道,即使是大雨倾盆,也无泥泞之苦。下着小雨的天气,雨巷里石板上有着微小的反光,石板路延伸至蒙蒙胧胧雨雾里,拍出来的照片让人一看就想起烟雨江南。古寨几个自然聚居点是一条古驿道连接在一起的。别小看这条仅存1.6公里的古驿道,这可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通道在老城县溪古镇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通道转兵”会议,红军由此西进,后才有扭转乾坤的“遵义会议”,其中有一大部分也是踏着这条古驿道上的青石板翻过芋头界走进贵州。
如今我们踩在青石板上,迎着山风,及目远望,云卷云舒,群山如黛,山寨百年如旧,人民生生不息,古驿道无言,口口问历史,自己禁不住感慨万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你我他仅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呵,像一颗流星,多么的渺小。
遥望山脊上的牙上寨,一栋栋吊脚楼一层叠一层分布在坡上,高入云端,颇为壮观,有人戏称这是侗乡的布达拉宫。沿着石板台阶登上牙上寨,最让人惊讶的建筑就是这座牙上鼓楼、这座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鼓楼。我见过很多侗家鼓楼,惟独这牙上古楼最为特别,这座鼓楼建在陡坡上,为获得一刊、小的鼓楼坪,这座鼓楼竟悬空贴岩依山借势而建,六根大柱子长短不一,合理受力,使这座鼓楼两百年仍坚固依然。两百年前的侗家工匠不但有精高的技艺而且还要有一身的胆略和气魄才敢在这里建鼓楼,要知道那时的施工条件多么落后。小小的鼓楼坪上,几位老人在练芦笙舞,舞步古拙,动作粗犷,完全是明清遗风,看多了现代舞觉得此舞虽古老但更为鲜活,因为张扬着生命之力。两边的石条长凳上坐有三三两两青少年,都在笑哈哈击掌叫好,我们的闯入,并不影响他们的兴致。长短镜头一齐“横扫”,收获多多,而他们全无山里人的腼腆,后来还落落大方地给我们表演,只说下次来记得给他们带上照片。
到一小店问矿泉水,店主笑曰:我们开店至今未曾卖过。众影友不解,游客众多,矿泉水这样的大众化商品不经营那还做什么生意?店主并不解释,只是令他读小学四年级娃儿带我们去喝真正的矿泉水。又走了近两百米石板路,来到一古井边,古老的井亭,柱上挂着两个供人饮水用的葫芦瓢,古井由六块大石板上下左右里外前后镶边,形成泉池,留有汲水口,井水十分清澈,哗哗涌出。一大瓢“咕噜咕噜”一饮而尽,透心脾的凉,还略带一丝甘甜。众人感叹深山有好水呵!现在才知道小店为什么不卖矿泉水,有这样清甜的泉水,充满世俗之气的现代文明产物的矿泉水还能有多少销路?这口古井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芋头人,使得古寨里的男男女女山歌动听、舞姿迷人。
古寨平日十分幽静,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模式、衣食自给与世无争的民族心理使古寨人生活在诗画般的理想境界里。有些感受照片是无法表现的,情景只能感光在心灵深处,待日后慢慢的翻阅、品味。“径曲萋萋草绿,溪迥隐隐花红;凫雁翻飞烟火,鹧鸪啼向春风。”李白一首《村居》正是古寨的写照。
芋头人还保留比较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们热情好客,待人十分礼貌,当你走进侗家,不论相识与否,总是笑迎客人,喊你进屋。那天我们影友几位本无意在这里住夜,只因山寨的主人们太热情了,一碗碗的糯米酒,一块块腌酸草鱼,哥们几个醉得不分南北东西。这山寨太美丽了,美丽得触摸过他的人终生难忘。竹林摇曳,清溪碧流,古寨悠悠,侗歌悠扬,姑娘多情,而我们只有无限的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