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诗人,悲苦的母亲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bianwo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儿子与情人们
  1913至1914年的圣彼得堡,“浪荡狗”是为数不多的夜生活场馆之一,囊中羞涩的文人和艺术家喜欢聚集此处。层出不穷的演讲、画展和音乐晚会,让“浪荡狗”比起其他庸常的咖啡馆显得有点不同凡响。有意思的是,作家和画家在此可以免费,一般客人却得支付二十五卢布,这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那个时段,挟带着雷霆闪电的革命风暴还未席卷俄罗斯,诗人和艺术家们在帝国的末日挥洒才情,也恣意狂欢。安娜·阿赫马托娃(1889—1966年)被视为“浪荡狗”最辉煌、美丽的成员,集撩人姿色与惊世才华于一身,无数赞美者环绕在她雅致的披肩旁。尽管已经与著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结婚且生子,她依然沉湎于不同的恋人,当然,还有诗歌。他俩彼此都不乏风流韵事,也不干预对方的私生活。丈夫说,阿赫马托娃是女巫而非妻子。
  阿赫马托娃才十三岁时,古米廖夫已对她一见钟情。1907年前后,她的冷漠、傲慢或阴晴不定,曾令他绝望得服毒自尽。当他们终于在1910年结婚时,古米廖夫的激情似乎已被漫长的追求过程消耗殆尽;阿赫马托娃尽管不那么爱古米廖夫,但嫁给已经因诗歌声誉鹊起的他,使她得以离开枯燥、贫瘠的外省,投身圣彼得堡群星闪烁的文艺圈。后来,虽说有两不相扰、各行其是的默契,她的诗里仍然流露出遭丈夫背叛的愁郁与屈辱感。他俩渐行渐远,终于在1918年离婚。
  儿子列夫·古米廖夫生于1912年,阿赫马托娃夫妇对他都有些漫不经心,孩子从小就有被父母遗弃的感觉。列夫六岁时父母离婚,九岁时父亲被枪决,他一直跟随奶奶生活。列夫从小到大都痛苦于自己被母亲忽略。还是个孩子时,他就责问过母亲:每天有几分钟会想到他?
  阿赫马托娃跟儿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有限,一系列情人层出不穷地攫住了她的注意力,其中最牵肠挂肚的是镶嵌画家安列普,他在十月革命后回到英国,与他的分离持续地激发了阿赫马托娃的诗情。她与第二任丈夫、著名考古学家希列伊科的婚姻只维持了三年,虽然他俩分开几年后,直到1925年岁末才正式离婚。国内战争期间,俄罗斯大地的饥寒交迫,令几乎任何人、任何人际关系都要蒙受严酷考验;加之希列伊科自我而专制,控制并贬损妻子,这桩婚姻就跟他们住的房子一样又冷又黑。阿赫马托娃写下了“丈夫是屠夫,家庭如监狱”的灰暗诗句。
  阿赫马托娃朗诵诗歌时,听众总是专注得悄无声息。从诗歌里获取的热爱、自信和名望,日益成为她最重要的心理支撑。然而,十月革命后,前夫古米廖夫被枪决,阿赫马托娃从前被掌声和仰慕抬升起来的诗人地位日渐滑落;她体质不佳,才三十岁出头,已经不时缠绵病榻,还经常濒于饿死的边缘。除了挣到稿费有大宗收入的时候,她只能偶尔给列夫及其奶奶寄钱;离开希列伊科后,阿赫马托娃的情感方式也放任而随意……从方方面面看,她都越来越难于亲自抚养并照料好儿子。她在1921年的诗里有些歉疚地说:“睡吧,静静的,睡吧,我的孩子/我是一个不体面的母亲。”
  阿赫马托娃与艺术史家尼古拉耶维奇·普宁的恋情既炽热、疯狂又互相伤害,因为各自都有别的暧昧,怒火、妒火也经常熊熊燃烧。1921年到1923年,无家可归的阿赫马托娃从一个朋友家辗转到另一家居住。1925年冬,她居然搬进了普宁与其妻女在封坦卡大楼的公寓,当然要支付房租。她与普宁住书房,普宁当医生的妻子每日每夜都被痛苦啃噬。随着普宁的狭隘、专横日渐显露,他与阿赫马托娃的性格冲突也变得尖锐起来,有时他甚至当众羞辱她。
  1928年,十六岁的列夫离开祖母,也搬进了普宁家。可以想象,这个成员复杂、先天畸形的家庭,会因此增添多少摩擦与难堪。列夫睡在没有供暖的走廊的皮箱子上,他与普宁互不喜欢甚至互相厌恶,列夫的生父被枪毙了,普宁担心列夫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危险,明确表示不希望他住在家里,也不愿意让他与自己的女儿分享食物。列夫曾经在考试时饿晕,他后来只好搬出去在熟人或朋友家投宿。阿赫马托娃母子都不是正式的家庭成员,在住房拥挤、物质匮乏的年代,作为硬挤进来的外人同遭白眼原不意外。而好不容易才走近母亲的少年列夫,则多了一重怨艾——妈妈对情人普宁的关注远胜于他。
  早年,阿赫马托娃“身后拖着一件看不见的名誉的斗篷”,“天鹅绒般高傲地游走”,后来则被打入文学的冷宫;年轻时她被男人环绕,以后他们总是离开她;她一旦有钱,便对朋友慷慨大方,钱随来随散,几乎没有积蓄。更多的时候,她万般拮据。
  好像,在阿赫马托娃由放任到日渐逼仄的空间里,总是很难有列夫的存身之所:无论她在诗歌或恋情里奔逸,还是被不平顺的婚姻或同居生活牵绊,无论她的文学之路如履薄冰,还是住房与收入都捉襟见肘……没能与儿子朝夕相处,年轻时是因为贪玩、外骛的天性,让她无法专注于母亲这一角色,后来则是客观条件越来越不允许他俩像正常母子那般团聚一堂、相守相依。另外还有一个因素:终其一生,阿赫马托娃都缺乏应对日常生活的能力,能够煮马铃薯对她来说也算一大成就,她的房间凌乱甚至邋遢,衣履破败。假设要让她热汤热水、缝补浆洗,照料儿子,无疑更多一层力不从心。
  二、受难的母子
  读《俄罗斯的安娜——安娜·阿赫马托娃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2月版),最为感触的,是阿赫马托娃与儿子异常坎坷、悲苦的命运,以及他俩一言难尽的关系:这对母子受尽煎熬,血缘与亲情将他们的生死荣辱紧紧捆绑,他们既相依为命,一起承担超乎寻常的磨难;彼此又不乏疏离与误解,儿子对母亲还充满怨怼。
  列夫最大的宿命,是他有一对不平凡的父母。1921年,当局宣布尼古拉·古米廖夫为“人民的敌人”,将他处以极刑。虽然父亲在世时只偶尔探望过列夫,那些珍稀的片段却被他牢记在心,父亲教的诗,他能字字不漏始终牢记。列夫年纪轻轻就博学善思,但他的学业屡次因为家庭出身而受挫,还经常要忍受触目皆是的冷眼与侮辱,很长时间只能打零工,食不果腹。列夫生长得如此曲折、艰辛,青少年时代的他看上去紧张、焦虑、易怒,有点神经质。   上世纪三十年代,列夫也与厄运如影随形,1933年和1935年,他才二十岁出头就两次被捕。后一次,阿赫马托娃写信给斯大林,为儿子和同样被捕的普宁求情,尽管那时她与普宁的关系已濒于破裂。帕斯捷尔纳克也冒着风险给斯大林写信,后者下令释放了列夫和普宁。
  列夫出狱后被撵出大学,他对普宁的愤怒有增无减:“我整个冬天过得很不好,甚至在挨饿,因为普宁取走了妈妈的食品配给卡,禁止她供应我午饭。”阿赫马托娃的多数婚姻与恋爱对象都是文化、学术界翘楚。或许,他们给穷愁潦倒的她提供过一定的感情与物质支撑。但那些男人的乖戾、背叛或离去,往往也让她旧伤更添新愁;儿子更是在逼仄、幽暗的夹缝中,被冷漠地揉搓、挤压。那种四顾彷徨、内外交困的难堪与黯然,女诗人即便用她最擅长的诗歌来倾诉,也难真正穷尽。1936年普宁有了新的情人,1938年他俩的关系最终结束,阿赫马托娃更是深陷孤独。不久,她爱上弗拉基米尔·加尔洵大夫,这段感情也是有始无终。
  1938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念四年级的列夫第三次被捕,仅仅因为他是古米廖夫的儿子。审讯者说,“为此我们很不喜欢你”。他被严刑拷打,眼睛一度看不见东西。此后,列夫被押往冰天雪地的森林伐木,他瘦骨嶙峋,步履蹒跚,衣衫单薄,饥肠辘辘,不幸还被自己的斧头砍伤。
  虽说阿赫马托娃的处境偶尔会出人意料地改善,但更多的时候,她被打入另册,疾病缠身,形容枯槁。最忧心如焚的是儿子的处境,列夫曾经被判处枪决,不难想到一个母亲的绝望、无助:
  一纸判决……眼泪顷刻间迸涌而出
  我从此便与世隔绝
  仿佛心头忍痛被掏除了生命
  仿佛被粗暴地打翻在地
  但还得走……踉跄着……独自一人……
  ……
  阿赫马托娃1935年至1940年写作的《安魂曲》,已被誉为最伟大的俄语组诗。当年,她却不敢把诗誊写到纸上,只能靠背诵默记在心,《安魂曲》在民间秘密流传,直到1987年才全文发表,此时距离诗歌完成的时间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
  阿赫马托娃长期寄人篱下,颠沛流离,跟伍尔芙认定的女人写作的必备条件——金钱与一间写作的房间——距离多么遥远,她却不可思议地保持了丰沛的诗情。有人甚至惊讶,阿赫马托娃如此饱尝煎熬、生活凋敝,却不曾像其他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那样选择自尽。或许,正是诗歌部分地释放了苦难,让她绝处逢生。
  列夫·古米廖夫对母亲既不乏亲热、爱戴,也常有责难。所以,阿赫马托娃从独生儿子那里得到的爱是残缺的、片段的。列夫经常抱怨母亲不给自己写信、来电报,或嫌她的信写得太短、装病不去流放地探望他,他认定这一切缘自母亲的冷漠。无论几次深陷牢狱,还是去到前线,母亲终究是列夫感情上最大的依傍,但他却每每感到失望、生气:“妈妈不给我写信,这真让我难过。”“妈妈,就像她的诗的风格一样懒懒散散、自私自利……她才懒得去尽应该尽的努力。”
  阿赫马托娃竭力为儿子获释而奔走,她的潦倒有目共睹,穿着破衣旧衫,提着用皮带捆绑才不至散架的小皮箱东搬西走。她给儿子的信确实写得简短,还经常选择寄明信片。这也是用心良苦,因为只言片语都可能招来弥天大罪,她害怕稍有不慎,使儿子的处境更加恶化。
  1942年刑期满后,列夫仍不能离开西伯利亚,他在当地参加地质考察,成为矿工和地质技师,有了微薄工资。有过服苦役的经历,他后来上了前线,进军波兰,攻克柏林,觉得在部队里轻松得就像在娱乐场所。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四次被捕,累计有十几年在监狱和集中营度过,九死一生的列夫,仍旧成为出色的人类学家。
  三、踉跄着独自前行
  1945年,阿赫马托娃遭逢此生最后的激情——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的以赛亚·柏林,作为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随员来到苏联。他与阿赫马托娃的通宵长谈既默契、富于魅力又令人激动,彼此都认定自己面前站着天才。她向他讲述自己曲折、沉重的经历,吟诵《安魂曲》。伊莱因·范斯坦在《俄罗斯的安娜》里描绘道:“也许正是他的钦佩深深地激动着她。她承认自己很孤独。”“在三十六岁的男人和五十六岁上了年纪的美人之间的激情仍很热烈。”
  他俩都沉浸于迅猛来临的迷恋,阿赫马托娃将她的陶醉、颤栗和哀愁都流泻到诗里。他们的关系当然没有未来,秘密警察很快在阿赫马托娃的房间里安装了窃听器,有人看了警察的报告则说:“看来我们的修女在偷会外国间谍了。”
  1946年8月,安德烈·日丹诺夫在作协的讲话中,将阿赫马托娃贬斥为“反动文学泥沼的代表之一”,“空洞的、缺乏思想的、贵族沙龙的旗手之一。”
  阿赫马托娃被开除出作协,诗歌不能刊出,每月的退休金、配给卡也失去了。就算她能够面对新的耻辱,并再次忍受日常生活的困窘,最难承受的,则是亲人随之受难——曾经的伴侣普宁被捕,罪名是对政府怀有敌意,于1953年死于西伯利亚阿别兹集中营。列夫当然难逃厄运,他1946年作为研究生入学后,有一半时间不被允许进入大学教室,次年被彻底开除,幸而可以答辩论文。1949年列夫第四次被捕,被送往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的集中营服劳役十年,通信受到限制,每月只能获寄含包装不超过八公斤的口粮。年满六十、患有冠心病的阿赫马托娃费力地筹措每月寄给列夫的包裹,更担心此生难以再见儿子。1953年以后,她获得大量翻译工作赖以维生,经济情况才大为改善。
  列夫对于自己身为阿赫马托娃的儿子感觉很矛盾。他当然知道母亲值得自己骄傲;另一方面,他经常会垂头丧气地觉得,妈妈是自己命运的罪人,“如果我不是她的儿子,而是普通女人的儿子,在所有其他方面,我都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苏联教授,像许多人一样,是非党专家”。他觉得,去努力证明自己无罪,是妈妈的责任,“轻视这种责任,就是犯罪”。不断叠加的磨难,令这对感情先天不足的母子积淀了太多隔阂、怨怒,即便在获得自由后,列夫依然充满忧郁、愤怒,他与母亲经常争吵,难抑怒火。阿赫马托娃无奈地向儿子解释,为何自己无力对他付出太多关切:“你忘了我已年届六十六岁,患有三种足以致命的疾病,我所有的朋友和同时代人都已去世。我的生活既黑暗又孤独。”同时,她也难过地评价道,儿子在狱中遭受的那些折磨,“摧毁了他的神经”。
  列夫自幼缺乏父母之爱,一生有太多惨痛经历,在集中营遭受的严刑拷打、非人折磨,更是将他的性格塑造得复杂、阴郁、愤怒。他与母亲最终不曾和解,母亲病重、行将就木时,他都不闻不问,他决绝地说,自己无论如何都不想见她。
  阿赫马托娃说过,自己曾经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她有“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美誉(太阳是普希金),朋友们对她的慷慨印象深刻,有人也会念叨她有点虚荣和自私。她被诗歌眷顾、又被政治蹂躏的一生五味杂陈。阿赫马托娃在暮年重新获得了鲜花、仰慕,也收获了来自世界的荣誉。但她作为母亲,却有难以抚平的遗憾。
  1967年,阿赫马托娃去世的次年,列夫与工艺美术家娜塔利雅结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这时他已五十五岁。在母亲的百年纪念日,列夫表达了对她的无限怀念。时光终于冲刷掉心底累积的许多尘埃,可惜,阿赫马托娃已经无法感知这份迟来的温情。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索拉非尼(Sorafenib)单药、三氧化二砷(As2O3)单药以及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移植瘤和血管生成抑制作用,探讨两药联用的协同抗肿瘤机制。方法:BALB/C裸鼠皮下接种肝癌H
“丁零零”,紧促的上课铃声响起了,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自己所在班级。我站在讲台,就向孩子们宣布:“同学们,在昨天的周前会上,校长给我们每个班都布置了任务,要求我们把教室布置得漂
读吴学昭女士所著的《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此书的排版方式,是通行的横排简体字,然而,读到本书的第5页时,读到了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红楼梦新谈题辞》,这首诗却是用繁体字印刷的,我在阅读中,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字体不统一的情况,我想,可能是为了表示庄重,本书中所有的诗全用繁体字印刷吧,但读到第8页的时候,发现这种猜测是不对的,因为第8页刊出了吴宓先生的一首诗,可这首诗却是用简体字印
改变现存格局,推动全局转折的国家战略——王牌,将在未来继续出手,那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神圣使命。环顾世界,在当今博弈合作并存的“全球牌局”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能握有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内容摘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恰当地课堂讨论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探讨课堂讨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一线教师对课堂讨论环节的重视,有效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讨论 阅读教学 应用  根据新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英语阅
马头山林场吴可生在资溪是一面旗帜,也是一张名片。然而,论其荣耀——无论是干哪一行,他早已闪闪发光。(一)吴可生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60年因家乡人多地少,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学模式的革新要求越来越高,课堂教学也逐步进入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状态。PPT课件是一种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将其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
期刊
[摘 要] “微时代”下,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媒介,还影响着处理信息的方式。在高校中,学生大量依赖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学生管理中呈现出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监管难度大的新特点。面对挑战,一些高校尝试“微”平台“微”办公,进而形成以移动终端为目标的学生管理新趋势。  [关 键 词] 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一、案例主题综合素质评定作为中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学生升学乃至他们的命运前途。普通高中以分数简单相加为单一录取依据的传统招生模式被初步打破,招生录取标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