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极易出错的关键环节。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算法,掌握计算规律,使学生能辨析计算中的“陷阱”,提升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计算教学;陷阱;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6-0032-02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个方面的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才能为后期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计算题,如通过巧设“陷阱”等策略,深化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下面,谈谈设计“陷阱”练习的重要性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旨在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设计“陷阱”练习的重要性
1.引导准确计算
计算教学中,教师通过“陷阱”的方式设计计算题,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有效提升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逐渐形成较强的计算能力,而且可让学生在遇到任何题型时都能够更好地进行解答和计算,实现正确计算的目的。同时,这样教学可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习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与目标。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内藏“陷阱”的计算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这样能使学生真正识别计算题中的“陷阱”,引导学生夯实所学的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3.增强学习信心
解决问题是一个不断思考、攻坚克难的过程,是一个熟练掌握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在数学的答疑解惑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都会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长此以往,在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必会得到增强,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予以解决。同时,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设计“陷阱”练习存在的问题
1.趣味性不足
教师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时,既要让学生了解“陷阱”的特点,又要带有趣味性,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掌握不掉入“陷阱”的方法。但是,由于教师设计的“陷阱”常常趣味性不足,难以真正吸引学生,学生感受不到“陷阱”的趣味所在,所以无法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计算题中“陷阱”的积极性。
2.迷惑性不够
学生计算时出现错误,常常是因为掉入“陷阱”之中,而这也正是“陷阱”的迷惑性所在。但是,很多教师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时,并没有很好地融入计算教学的内容,导致过于简单的“陷阱”难以具有迷惑性,无法收到好的计算教学效果。
3.熟悉性不及
从学生熟悉的计算题入手设计“陷阱”,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题中的“陷阱”,真正识别“陷阱”,最后正确地解答计算题。但是,就当前教师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而言,更多的是为了追求难度的增加,并未真正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从学生熟悉的计算题出发设计“陷阱”,这也容易让学生陷入解答“难题”的困境之中。
4.复杂性欠缺
多样化、复杂性的计算能深化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也能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升。但是,计算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单纯地追求计算复杂性的“陷阱”设计,往往会让学生“知难而退”,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解决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设计“陷阱”练习问题的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能为学生进行初中、高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计算题中“陷阱”的设计方式,融趣味性、迷惑性、熟悉性、复杂性于一体,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计算中去,实现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1.别具匠心多乐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创新设计习题,如设计含有“陷阱”的计算题等,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中的“巧算速算”时,由于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所以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进行练习,而是將学生分成男生组、女生组,每组计算相似但不相同的算式。算式如下:
男生组:8 10 92,(8 45) 92,9 8 91……
女生组:(8 92) 10,45 (8 92),(9 91) 8……
从比赛成绩来看,女生组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比男生组高,这让男生非常不服气,纷纷表示女生组计算的题目更为简单。于是,教师让学生一起观察男生组的题目,并与女生组的题目进行对比,使学生识破其中的“陷阱”。同时,在观察和思考中,学生明白寻找题目中可以组成100的数字相加,能够让计算更简单、更快速、更准确。
这里,教师通过设置“陷阱”,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帮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破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对比,发现问题的本质,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2.故弄玄虚巧分辨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才能达到快速、准确计算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巧妙设计计算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更好的思维训练,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练习效果,防止学生形成生搬硬套等错误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教学《20以内加减法》一课时,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出示“12 3、15 3、11-5、12-5”等算式,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这些算式都有一定的规律:12 3,可以先将12分成10和2,再将2与3相加,学生能很快计算得出5,最后算10加5,通过“十加几等于十几”的口诀能快速计算得出15;12-5,可以将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去5,学生能很快得出5,再将5与余数2相加,最后通过口算便可以得出7。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计算,能让学生从算式中寻找到更快捷的计算技巧,掌握巧妙的计算方法,防止学生掉入计算的“陷阱”之中。 这里,教师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既能“迷惑”学生,又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其中的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计算训练的目的。
3.曾几相逢多防范
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即有的数学问题非常熟悉,感觉以前学过或见过,但是如果按照之前的方法来解答便出现了错误,这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核心知识掌握不牢固所致。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让学生对熟悉的题目也有所“防范”。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先出示一道较为简单的算式“3×5 4=?”让学生解答,由于该算式非常容易计算,学生很快便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继续出示一道带有“陷阱”的算式“3 5×4=?”让学生计算,结果很多学生掉入“陷阱”之中,给出了错误的答案,这是由于学生对两道算式的运算符号没有区分开来所致。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思考,学生明白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即使平时熟悉的题目也不能掉以轻心,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习惯。
培養认真审题的意识和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计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迷惑性的“陷阱”设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4.错综复杂找关键
数学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是基础,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训练则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计算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的方法和规律,避免掉入计算的“陷阱”之中。例如,教学“巧算速算”的复习课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有不分析题目的具体情况就直接进行简便计算的习惯,导致在解答过程中因错误使用方法,最终影响计算的正确率。为了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合理使用简便计算,教师结合相关的数学知识,精心设计以下算式:1 2 3 4 5 6 7 8 9,10-9 8-7 6-5 4-3 2-1,1 3 5 7 9……通过这种将加减法、乘除法融合在一起的计算题,引导学生寻找计算的关键,找到解题的技巧,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律,达到更好的计算训练效果。
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发展过程。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设计的计算题要有代表性和目的性,让计算题成为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基石,夯实学生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设计“陷阱”练习的能力和技巧,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达到触类旁通、灵活应变的效果。同时,这样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解决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更高难度的知识打下基础。总之,进行数学“陷阱”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是促进学生计算能力提升、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深入研究设计的策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计算教学;陷阱;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6-0032-02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个方面的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才能为后期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计算题,如通过巧设“陷阱”等策略,深化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下面,谈谈设计“陷阱”练习的重要性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旨在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设计“陷阱”练习的重要性
1.引导准确计算
计算教学中,教师通过“陷阱”的方式设计计算题,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有效提升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逐渐形成较强的计算能力,而且可让学生在遇到任何题型时都能够更好地进行解答和计算,实现正确计算的目的。同时,这样教学可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习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与目标。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内藏“陷阱”的计算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这样能使学生真正识别计算题中的“陷阱”,引导学生夯实所学的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3.增强学习信心
解决问题是一个不断思考、攻坚克难的过程,是一个熟练掌握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在数学的答疑解惑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都会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长此以往,在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必会得到增强,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予以解决。同时,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设计“陷阱”练习存在的问题
1.趣味性不足
教师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时,既要让学生了解“陷阱”的特点,又要带有趣味性,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掌握不掉入“陷阱”的方法。但是,由于教师设计的“陷阱”常常趣味性不足,难以真正吸引学生,学生感受不到“陷阱”的趣味所在,所以无法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计算题中“陷阱”的积极性。
2.迷惑性不够
学生计算时出现错误,常常是因为掉入“陷阱”之中,而这也正是“陷阱”的迷惑性所在。但是,很多教师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时,并没有很好地融入计算教学的内容,导致过于简单的“陷阱”难以具有迷惑性,无法收到好的计算教学效果。
3.熟悉性不及
从学生熟悉的计算题入手设计“陷阱”,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题中的“陷阱”,真正识别“陷阱”,最后正确地解答计算题。但是,就当前教师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而言,更多的是为了追求难度的增加,并未真正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从学生熟悉的计算题出发设计“陷阱”,这也容易让学生陷入解答“难题”的困境之中。
4.复杂性欠缺
多样化、复杂性的计算能深化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也能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升。但是,计算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单纯地追求计算复杂性的“陷阱”设计,往往会让学生“知难而退”,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解决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设计“陷阱”练习问题的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能为学生进行初中、高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计算题中“陷阱”的设计方式,融趣味性、迷惑性、熟悉性、复杂性于一体,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计算中去,实现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1.别具匠心多乐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创新设计习题,如设计含有“陷阱”的计算题等,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中的“巧算速算”时,由于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所以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进行练习,而是將学生分成男生组、女生组,每组计算相似但不相同的算式。算式如下:
男生组:8 10 92,(8 45) 92,9 8 91……
女生组:(8 92) 10,45 (8 92),(9 91) 8……
从比赛成绩来看,女生组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比男生组高,这让男生非常不服气,纷纷表示女生组计算的题目更为简单。于是,教师让学生一起观察男生组的题目,并与女生组的题目进行对比,使学生识破其中的“陷阱”。同时,在观察和思考中,学生明白寻找题目中可以组成100的数字相加,能够让计算更简单、更快速、更准确。
这里,教师通过设置“陷阱”,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帮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破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对比,发现问题的本质,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2.故弄玄虚巧分辨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才能达到快速、准确计算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巧妙设计计算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更好的思维训练,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练习效果,防止学生形成生搬硬套等错误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教学《20以内加减法》一课时,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出示“12 3、15 3、11-5、12-5”等算式,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这些算式都有一定的规律:12 3,可以先将12分成10和2,再将2与3相加,学生能很快计算得出5,最后算10加5,通过“十加几等于十几”的口诀能快速计算得出15;12-5,可以将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去5,学生能很快得出5,再将5与余数2相加,最后通过口算便可以得出7。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计算,能让学生从算式中寻找到更快捷的计算技巧,掌握巧妙的计算方法,防止学生掉入计算的“陷阱”之中。 这里,教师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既能“迷惑”学生,又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其中的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计算训练的目的。
3.曾几相逢多防范
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即有的数学问题非常熟悉,感觉以前学过或见过,但是如果按照之前的方法来解答便出现了错误,这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核心知识掌握不牢固所致。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设计计算题中的“陷阱”,让学生对熟悉的题目也有所“防范”。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先出示一道较为简单的算式“3×5 4=?”让学生解答,由于该算式非常容易计算,学生很快便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继续出示一道带有“陷阱”的算式“3 5×4=?”让学生计算,结果很多学生掉入“陷阱”之中,给出了错误的答案,这是由于学生对两道算式的运算符号没有区分开来所致。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思考,学生明白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即使平时熟悉的题目也不能掉以轻心,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习惯。
培養认真审题的意识和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计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迷惑性的“陷阱”设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4.错综复杂找关键
数学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是基础,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训练则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计算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的方法和规律,避免掉入计算的“陷阱”之中。例如,教学“巧算速算”的复习课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有不分析题目的具体情况就直接进行简便计算的习惯,导致在解答过程中因错误使用方法,最终影响计算的正确率。为了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合理使用简便计算,教师结合相关的数学知识,精心设计以下算式:1 2 3 4 5 6 7 8 9,10-9 8-7 6-5 4-3 2-1,1 3 5 7 9……通过这种将加减法、乘除法融合在一起的计算题,引导学生寻找计算的关键,找到解题的技巧,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律,达到更好的计算训练效果。
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发展过程。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设计的计算题要有代表性和目的性,让计算题成为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基石,夯实学生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设计“陷阱”练习的能力和技巧,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达到触类旁通、灵活应变的效果。同时,这样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解决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更高难度的知识打下基础。总之,进行数学“陷阱”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是促进学生计算能力提升、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深入研究设计的策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