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诤封驳制约皇权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a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事中的职责


  谏官机构是唐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唐代的中书、门下两省都有进谏的官员,而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古书所说的“封驳”。门下省的官员还可以在敕书后面用黄纸加上批语,叫做“批敕”)。所以门下省被认为是正宗的中央言谏机关,主要的谏官有给事中和谏议大夫。大诗人白居易在谈论给事中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诏令有不对的地方,可以退还;司法判案不公,可以纠正;遇到伸冤无门的人,可与御史共同受理;用人部门选人不当,可以和侍中一起将其辞退。”按照他的说法,给事中握有封驳权、部分司法权、监察权以及人事审查权。当然,给事中的主要工作还是发表意见。

拾遗、补阙都是谏官的名称


  现在有个成语叫“拾遗补阙”。在唐代,拾遗和补阙都是为皇帝服务的谏官的名称。拾遗指皇帝遗忘了什么,可以提醒他;补阙指皇帝有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这两个官职是在武则天当政时设置的。有左右拾遗、补阙各2人。左拾遗、左补阙隶属于门下省,右拾遗、右补阙隶属于中书省。白居易就做过左拾遗的官。他忠于职守,一次在皇宫的大殿里与宪宗争论问题,争到激烈时,白居易急了,竟然大声说:“陛下,您错了!”哪有臣下这么跟皇帝说话的,宪宗气得脸都变色了。事后,宪宗对大臣李绛说:“他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竟敢对我这样,改日我一定要当面训斥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言路,大臣们才敢大胆地议论朝政。您要是处罚他,就是封他的口,不利于弘扬您纳谏的美名。”宪宗觉得有理,也就没有再批评白居易。

唐太宗为什么善于纳谏


  说起纳谏,在唐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要数唐太宗最有名了。唐初纳谏优良传统的形成以及谏官组织的健全,都是与唐太宗个人的努力和影响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专制者的温床,皇帝是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要这样绝对的权威者主动倾听不同意见,判断是非,择善而从,是很难的事,唐太宗却做到了。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在他做了皇帝以后,始终有一块很大的心病在折磨着他。事情还得追溯到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是唐代的开国皇帝,他有四个儿子,李世民是次子。按照传统的做法,应该是长子李建成继承皇位,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功劳,势力很大,对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构成了威胁。李建成便与四弟李元吉(三弟早亡)结成政治同盟,共同对付李世民。两个集团争夺皇位的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在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那一天摊牌。这一天,李世民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一举袭杀了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三天后,李世民逼父亲立自己为太子。两个月后,又让父亲禅让皇位,自己做了皇帝。
  这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事。自从汉代儒家学说被定为正统之后,董仲舒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便成了铁打的伦理道德。比如“五常”中的“仁义”二字,体现了“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的理念。亲亲为大,是说最重要的是亲近自己的亲人;尊贤为大,是说要尊敬地位高的人。对臣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尊敬君主。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得皇位,不是公然践踏封建伦理纲常吗?所以他登基后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形象,并要有所作为。怎样做到这一點呢?就是纳谏。纳谏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能够树立自己宽宏、容人的新形象。这一点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的犯颜直谏


  李世民做皇帝不久,大臣李百药说:“现在宫中没用的宫女太多。以前虽然释放过一些,但数量很小。宫里阴气太盛,会招致天灾。”李世民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大规模释放宫女,先后放出3000多人。李世民痛恨贪官污吏,对这些人严厉打击。有人贪污一匹绢,他都要处以死刑。大臣裴矩劝他要以教育为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李世民接受了裴矩的意见,并召集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干部,公开表扬了裴矩。后来他在处理长孙顺德受贿案件时,就采取了一种符合儒家思想的教育方式,即当着众人的面赐给长孙顺德几十匹绢,使他蒙受耻辱,在良心上感到不安,从而使其改过自新。
  皇上能够听取意见,臣下就有敢提意见的,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魏徵了。李世民即位后,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魏徵爱岗敬业,拼命工作,给李世民提的意见,见于史书的就有200多条。他的特点是敢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意见有顺耳的,也有逆耳的。有时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当场发火,魏徵还是神色不改,继续讲理。一次,李世民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要杀谁。他说:“魏徵又当着众人的面让我下不来台,这简直是在侮辱我。”长孙皇后反应很快,说:“魏徵忠直,说明陛下是明主,可喜可贺。”李世民听了,火气才平息下去。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更何况是封建帝王。但李世民能够接受谏诤,魏徵也敢犯颜直谏。结果,君臣二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李世民还抓制度建设。他订了一项新规矩,允许谏官参加级别最高的政事堂会议。实行这种做法以后,谏官能及时了解朝政情况,如果重大决策出现错误,谏官可以当场指出,以避免造成大的损失,也有利于对朝廷大臣的直接监督。

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


  谏官提意见,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旧唐书》归纳了谏官工作的五种方法。第一种,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第二种,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第三种,规谏,察言观色,看准时机提意见;第四种,致谏,可能指“上封事”,即用书面的形式发表意见;第五种,直谏,即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中前三种方式婉转、巧妙,多讲究策略,在实践中使用较多。后两种方法更加直率些,但使用较少(尤其是最后一种)。对于上书提意见的方式,唐玄宗时曾规定,不限时间,可以随时进呈。可臣下随时上书,皇上随时看,不是太累了吗?所以后来又做了修改,规定谏官每十天或一个月上书一次。

唐玄宗执政后期言路闭塞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纳谏之风,到了玄宗李隆基执政后期出现了大的转折。李隆基即位的时候是28岁,风华正茂,他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为宰相。这些人都是有名望、有能力的政治家,而且能直言谏诤。在他们的辅佐下,朝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
  景象。
  但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唐玄宗的骄侈心代替了求治心,他慢慢地变得不爱接受纳谏了。当时宰相张九龄遇事力争,玄宗显得不耐烦,很生气地问:“事情都得照你说的办才行么?”不久就用老奸巨猾的李林甫代替了张九龄。李林甫想堵塞唐玄宗的耳目,独揽大权。他对谏官们说:“现在明主在上,臣下专心顺从就行,用不着多嘴多舌。你们见过朝会时仪仗队里的马匹么?它们吃的食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只要叫一声便斥去不再使用,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这里说的是皇室的立仗马,是仪仗的一部分,共有八匹,朝会时立在正殿侧宫门外,有大宴会时与大象一同立在乐队附近,不得嘶鸣。李林甫用这个比喻就是让谏官别说话。有人上书论事,第二天便被降级外调,吓得大臣都不敢提意见了。臣下都“容身保位,无复直言”,皇上则闭目塞听,孤陋寡闻,如此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从此,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其他文献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a,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廓。一夕并命,郁为枯腊,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于时玄冥告成b,万物休息。穷阴涸凝,寒威懔栗。黑眚拔  来c,阳光西匿。群饱方嬉,歌咢宴食。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夜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怒号,地脉荡决。大声发于空廓,而水波山立。于斯时
期刊
说到游记,我们最先想到的会是《徐霞客游记》;但如果说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游记,恐怕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它就是《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记》,是西晋初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且唯一流传至今的竹简古书,也被视为一部奇书。穆天子是谁?  提到《穆天子传》,第一个疑问就是书名中的“穆天子”是谁。  穆天子即西周的穆王,他是周昭王之子,姓姬,名满,约公元前1003年—公元前949年在位,是西周的第五
期刊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君道》)  周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召见伯禽并告诫他说:“你懂得做领导者的方法吗?凡是身居高位的人,
期刊
东汉末期,群雄并起,朝纲不振。就在这个特殊时期,出现了一位栋梁之材,他以不俗的表现为这段颇显暗淡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彩,此人就是盖勋。盖勋为官,有大局,有大义,有原则,有胆识,有操守,有良知,刚正不阿,无私无畏,胸襟广阔,坦荡如砥,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有评价说:“敦煌盖勋,深明大义,公私分明,不以私废公,不徇私误国,巍巍乎君子也!勋之正直无私,堪为古今美谈!”  东汉末期,群雄并起,朝纲不振。诸葛亮在
期刊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经这样评价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意思是:道家来自于史官,它详细记录历代政治的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主张在工作中坚持大原则,抓主要矛盾,主张清心、虚心、静心,把握好自己,主张低调卑弱,严格要求自己。道家这一套完全是一个国家领导者的管理之道啊。  这最后一句话,鲜明地告诉
期刊
人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与运河有关。 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以运河的延伸长度而言,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运河已经沟通了黄、淮、江、钱塘、珠五大水系。公元3世纪的曹魏时代,运河的北端已向北延伸至今河北省北部的滦河下游。公元7世纪的隋唐时代,北抵北京、西达西安、南至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全长约2300公里。元明清时代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至杭州,全长2000余公里,如果将浙东
期刊
中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瀚。说起史书的体裁或编撰体例,人们往往会想到“编年”和“纪传”两种,前者以“时”为线索,代表作有《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等;后者以“人”为线索,代表作有《史记》《汉书》等。唐代著名史论家刘知幾曾对编年、纪传两种体裁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互有得失”,应当“并行于世”。的确,在唐以前,“编年”和“纪传”是古代史书编纂的主要体例。到了南宋时期,袁枢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别出心裁地
期刊
西汉初年的娄敬出身低微,却以三个漂亮的大手笔,功载史册,位列王侯,为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贡献了力量。第一个大手笔:定都  都城是一个政权的中枢和心脏,是国之根本,直接关乎天下的兴亡。那么,赢得了楚汉战争的刘邦以及他的“智囊团”准备将这个新兴政权的都城定在哪里呢?  在当时的君臣们看来,非洛阳莫属了。其理由有如下四点:一、洛阳本为周朝旧都,定都洛阳,可以表明汉政权的合法性;二、洛阳有现成的宫殿可用;
期刊
三  上一期我们讲了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的特点。现在接着来看边疆型藩镇。它的前身是开元、天宝时缘边节度使中朔方、河西、陇右、剑南、岭南等镇,故设置最早。在此我们主要以京西、京北诸镇为典型进行考察。  安史之乱以前,西北边疆就是军务繁剧之地。天宝末年,哥舒翰身兼河西、陇右二帅,统重师以镇之。战乱期间,边防军悉师东讨,吐蕃、党项步步进逼,形势十分紧张。后来一直是“边羌挐战不解”a。唐廷除了大力巩固这
期刊
庚申a,卢龙监军奏李载义与敕使宴于球场后院b,副兵马使杨志诚与其徒呼噪作乱,载义与子正元奔易州。志诚又杀莫州刺史张庆初c。上召宰相谋之,牛僧孺曰d:“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总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e。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f,不必计其逆顺g。”上从之。载义自易州赴京师h,上以载义有平沧景之功i,且事朝廷恭順,二月,壬辰,以载义为太保,同平章事如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