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职院校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有效衔接的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经济发展受地域的限制,不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是人才的集聚中心。校企合作是未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途径,而双方在培养与用人衔接上存在不通畅、不高效的问题。通过分析各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营造一个更加健康蓬勃的人才培养与用人环境,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地区经济中人才的供给。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企业用人;有效衔接;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04-02
   贵州经济在我国内陆省份中比较滞后,发展上面临很多问题,而企业是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校企合作是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改善地区经济情况的举措之一,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衔接凸显其重要性。根据贵州企业现状和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本文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找到校企人才供需衔接的症结所在。
   一、贵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现状分析
   (一)企业用人现状分析
   截至2019年,贵州企业达95万余家,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人才有较大需求,且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随着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更急迫。但是企业方面却难寻、难留人才,这种现象在全省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企业的管理理念制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重物轻人,认为其见效慢,短时间不能对企业有较大帮助,因此忽略人力资源建设和精益化,导致人才梯队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其次,现有人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老员工传统观念老旧,新员工虽然接受新观念较快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最终导致人才迭代出现问题。最后,专业技术人才稀缺导致技术创新周期减慢,企业的硬件和软件都存在代差,加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不能平衡好有限资金对人才和设备的投入。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截至2019年,贵州高职院校共有43所,毕业生约为10.6万人,专业涵盖领域包括交通、铁路、电信、水利、电力、机械等技术操作类。一方面贵州省高职教育规模虽然逐年壮大,但是难掩不能够深入挖掘学生实践力和潜力的弊病,面对市场环境和技术要求的变化,未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的设计规划存在不合理性。部分学校弱化文化理论的学习,导致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虽能适应当前的技术水平,却缺乏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流失到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的数量虽然不小,但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难以为贵州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贵州高职院校大部分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办学,但是各校与企业合作的程度不同,有深度合作的,有浅尝辄止的,总体来说模式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
   1.合作模式不成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简单的供求关系,学校提供人才,企业按需求得到定制式的人才,这种模式广泛存在于贵州大多数的企业和高职院校中,仅仅基于供需关系的满足,但缺乏细致的规划建设,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未能实现良好衔接。仅仅是以企业的需求定制用人无法满足人才的长远职业规划,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操作能力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潜力的充分挖掘。一个成熟的人才供需体系要从全省全局出发去考虑,人才的培养理应符合未来的市场和知识水平的变化,企业方面要做好人才梯队建设长远规划,要从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进行系统性建设,进而实现更高效的校企衔接。
   2.资金是维系校企合作的关键条件
   省内企业多数存在资金问题,这限制了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拓展,资金不得不被用于更加迫切的地方,导致人才挖掘、培训等方面存在欠缺。在得到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之后未能及时地进行评估、开发、配置等,导致人才外流,浪费了已经投入的人才培养资金。高职院校同样面临资金方面的短缺问题,校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尽如人意,另外,师资力量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资源,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师资的挖掘、选拔、培养、进修都需要资金投入,资金捉襟见肘的学校只能退而求其次,导致人才水平差距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本科毕业生,因其更加具备潜力和创新力,这使得高职院校人才输出渠道缩小。
   3.实践机会难以满足培养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是以技术技能为核心,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多样化实践机会比较少,由于成本限制,企业不能提供给学生反复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应用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难以在就业初期就独当一面,导致人才培养与应用能力不尽如人意,与预期的产教融合效果相去甚远,给校企人才衔接造成了困扰。职业学校本身能提供的实操机会有局限性,缺乏實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不能将岗位的实际工作方法和技能要点教授给学生,取而代之的只有偏重理论性的讲解,无法达成校企合作人才衔接的预期效果。
   二、促进贵州校企合作人才有效衔接的措施
   (一)企业应承担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
   有需求进而有供给从逻辑关系上确定了企业的主导地位,企业应在传统的人才引进方式下扩展出更多渠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定制型人才,并不断更新和细化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梯队的强力补充储备,以期能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从人力资源成本上给了企业较大的操作空间,后续再利用人才梯队建设、挖掘潜能、留下关键人才等办法让队伍建设更壮大。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高职院校输出的人才资源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实操能力,企业应想方设法与学校合作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赋予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合作过程中要注重长远规划和实施监督,校企合作需要长期投入,见效于未来,所以不能盲目追求短期效果。    (二)健全机制促进校企合作
   国家为了促进校企合作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和规定,2018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发布,明确了校企合作的15条促进措施,既明晰了国家在促进跨区域校企合作方面的职责、地方政府的职责以及教育、财税、用人和分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又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落实财税用地、职业教育集团以及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促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保护学生权益、建设服务体系等具体措施支持校企合作。
   贵州省要依托现有的条件,政、行、校、企同时发力,健全机制发挥促进作用,推动企业与学校深入合作。同时,规范好贵州地区劳动市场的稳定发展,保障企业与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实现学生就业诉求、学校培养人才输出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的三方和谐。此外,强化推广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将成功的校企人才衔接经验分享给校企合作不足的企业和学校。依据贵州的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和学校解决资金需求问题。资金是发展的持续动力,所以资金问题需要妥善解决。鼓励创新,鼓励校企合作探索新路子、新方式,保持创新观念来适应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三)学校要不断提升自身内涵
   高职院校是贵州省人才的主要输出端口,针对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各方面原因,学校需要切实采取应对措施,在办学条件、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全局调整。避免因为追逐市场的热门、高就业率专业需求而盲目扩大专业领域,这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学校人才培养贵以专,而不是贵以全,要不断强化学校的优势专业,打造学校的特色专业,进而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很多学校因为盲目地扩大专业领域,导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软件建设、人才输出端口建设跟不上,导致学校的各项发展受到冲击,无法保证人才输出的质量,口碑下降,让企业失去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的信心,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学校要专注于提升师资水平,培养专业人才,营造自身的校园文化,这对学校来说是最好的营销,因为优质的校园文化会吸引合作企业。此外,要注重人才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同时增强创新观念的培养,未来的人才是需要不断创新给企业增加活力的,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是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该转变传统理念,在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方面全面强化,尤其要将岗位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更全面、综合素质更强,为未来的人才竞争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高效衔接。
   (四)企业与学校丰富交流渠道
   作为人才供需双方,合作过程中充分的沟通交流能够促进人才衔接的有效进行,校企合作是把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发挥人才供需无缝衔接作用,職业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则应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误区和偏差,使校企合作模式逐渐完善,更好地优化人才衔接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三、结语
   贵州地区校企双方在培养和用人的供需衔接上仍然存在不通畅、不高效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大多趋向于简单的供求关系,不够成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何更加深入地合作以促进人才的供需衔接,解决人才输出端口和人才引进端口点对点的对接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企业承担主导作用、健全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学校提升自身内涵、校企丰富交流渠道这几个措施,来优化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衔接,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助力贵州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春燕.新经济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597(8):65-67.
   [2]耿永利.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10).
   [3]凌单丹.基于学生视角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衔接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4]彭江林,常述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校企共管模式探究[J].作家天地,2020(1):127,129.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俨然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时事政治教育的意义也由此更加深刻地体现出来。但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时事政治教育开展现状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依然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基于此,在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時事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解决时事政治教育问题的策略加以论述。  
[摘 要]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汽车专业作为一个老牌专业,在教学模式方面一直都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做强做大汽车专业,管理好实训教室,不断提升实训教师业务能力水平,充分调动实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汽车专业教学质量,成为开办汽车专业职业院校新的课题。  [关 键 词] 高职改革;汽车
[摘 要] 測量原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基于测量学的三大基本问题熟练掌握测量原理的五个基本概念和三个基本操作,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初步具备测量方法论思维,教学难度极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测量原理知识实际应用,精心设计了海水声速测量系统教学案例,通过具体问题导入、测量基本原理分析、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测量系统分析与总结四个部分,将课程核心知识
从实用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数字资源、便利的学习工具、多样的学习方式、灵活的教学组织、成熟的教学模式、专业的教研指导、有效的支持服务等几个要素出发,尝试推进“互联网+
[摘 要] 目的:了解残疾大学生感知的歧视知觉对抑郁的影响,以及自我关怀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自我关怀问卷和抑郁量表对112名肢体残疾大学生进行整群调查。结果:①残疾大学生的歧视知觉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关怀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关怀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②歧视知觉既直接影响残疾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又通过降低他们的自我关怀程度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结论:社会应该减少对残疾大学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辍学率仍“居高难下”。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后乡村学生辍学的现状以及危害,探讨五年制高职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辍学率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可以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一定参考。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五年制高职;辍学率  [中图分类号] G7
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定义教学为例,引入嫦娥五号探月工程视频片段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感.通过返回器的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方式,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也在提升,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和成熟,高校学生的学习途径也得到拓展,其中第二课堂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进一步强调了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展路径,期望能够对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网络
《外国文物里的丝绸之路》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丝路书香”工程出版资助后,英文版的翻译和编校工作即将完成并要付梓了。作为编著者,回想中文版和英文版的编撰过程,感慨良多。  讲好丝路故事需更多国外专业声音  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也只有建立来自各方位的审视点,才能对历史有着全面深入的认知。想起当时之所以做了编撰该书的这一决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也还有其他几方面的因素促成,不妨在此亮明一下我的心迹。 
期刊
[摘 要] 在国家实现全面脱贫背景下,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运用到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中,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在“‘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巩固好扶贫成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思想指引下,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的实践要义,指导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意义深远。  [关 键 词] 精准脱贫;高校;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