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别就水产养殖的病害流行趋势、水产养殖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以及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养殖生产规模的发展,饲养环境变小,加上养殖时对环境的污染,一旦发病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经济损失发生,已经阻碍了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时,控制不当会扩展流行,方法是要改良养殖环境、消灭病原体和增强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等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一、水产养殖的病害流行趋势
1、病害种类较多
在水产养殖中会出现许多种病害,并且病害的种类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在逐年增加。比如,出血病、三代虫病等是鲤鱼普遍流行的疾病;赤皮病、烂鳃病等是草鱼的常见病;而细菌病、寄生虫病、红腿病等是虾类的常见病。
2、耐药性强
在病害防治工作中耐药性的增加给病害防治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同时也会加大鱼病防治的公害化程度。从车轮虫病到中华鳋病;从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到败血症。相同的病害,由于具有了耐药性,从而致使用用药时间长、药量加大,同时还需要根据病害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换药品,尽管如此治疗效果也不是特别的明显。
3、流行范围广
由于水是流动的,所以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而致使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许多病害从过去的季节性流行演变成了多季节性甚至是全年性的病害,并且流行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二、水产养殖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1、细菌性败血症
不同地区对于细菌性败血症的称呼也是不相同的,其发病原因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2、亚硝酸盐
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了鱼的血红蛋白数量和红细胞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致使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黑紫色或者红褐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3、瓜虫病
瓜蟲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瓜虫病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致使大量的鱼苗、鱼种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可以称为白点病。
三、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措施
1、对鱼塘彻底消毒
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cm即可。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粉3-4kg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并用耙子全池耙动,以达到充分消毒防病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淤泥中的有机酸、硫化氢等,改变酸性环境,使淤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150kg或漂白粉10-12kg溶化后全池泼洒。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不要忽视。
2、创建优质水体环境
池塘消毒后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既可以在池水进入池塘后用生石灰带水消毒,也可设单独的消毒池,养殖用水经过消毒后再使用。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类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m以上。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5-35cm。
3、科学放养
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4、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
4.1 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应做好病害检查,隔离。潜伏期过后,检查无病在进行投放。
4.2 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严格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养殖过程中,有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事非致病微生物。前者是导致病害的因素,后者是调节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药物投入的同时,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对有益菌也会造成危害。
4.3 对消毒剂的控制
消毒剂分为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氧化剂消灭病菌能力弱,非氧化剂的的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时需要谨慎。
5、施用生长物质,提高养殖对象的生理机能
5.1 应用稀土防治鱼病
采稀土适量,可用来防治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鱼的食量,增加鱼的抗逆性,从而达到鱼的防病防治效果。
5.2 研制和采用生物活性物质
从植物中提炼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生物体内神经传导和酶系平衡的作用,对蛋白质合成,加快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抗突变、提高免疫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6、进行药物防治,合理用药
6.1 对症下药
对鱼病来说,合理使用药物,不但能很好的治疗,对调节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吸收、促进繁殖生长、提高饲料和肥料效应都能起到带动作用。科学的选药,就是对病体及养殖环境低毒、无害、少残留,又本低的良药。
6.2 合理施药
有三种方式投药:(1)与水混在一起用药。药用遇水后杯水稀释,全池喷洒。(2)混饵给药,在给鱼喂食时,将药物混入食中然后调匀,药物剂量要合理搭配。(3)注射给药。不是普遍使用,只用于免疫时用或给鱼催产时用。
6.3 提高药效
用药时间长就存在了抗药性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应同种药效不同的药品轮换使用;再就是减少用药同时用提高药效来决绝抗药性的问题。
7、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养殖专业知识培训需要定期开展。养殖合作社在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下,常年都按期举办多次的水产养殖技术实用讲座或培训,统一免费赠予各种实用的水产养殖技术资料,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很好地结合起来,设法时成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并且需要强化与学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交流。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始终将提高养殖户的专业技能、提高养殖户的的经济收益为根本,并常年与国内几所顶级养殖户研究高校有着广泛性而深入的合作及交流,尤其是当夏季高温持续、病害频发等时候,合作社立即与各大院校的权威专家、教授联系,共同商讨处理方法,确保养殖户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结束语
总之,对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病害的防治是关系着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止或解决病害发生或扩散,保证水生动物的水环境,保证水的温度,实现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郝彦周,任中纪,景广振,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水产养殖,2011,02:30-31.
[2]田雨, 贾中彪, 王旭.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及解决办法[J]. 河北渔业,2011,(6):59-61.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养殖生产规模的发展,饲养环境变小,加上养殖时对环境的污染,一旦发病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经济损失发生,已经阻碍了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时,控制不当会扩展流行,方法是要改良养殖环境、消灭病原体和增强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等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一、水产养殖的病害流行趋势
1、病害种类较多
在水产养殖中会出现许多种病害,并且病害的种类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在逐年增加。比如,出血病、三代虫病等是鲤鱼普遍流行的疾病;赤皮病、烂鳃病等是草鱼的常见病;而细菌病、寄生虫病、红腿病等是虾类的常见病。
2、耐药性强
在病害防治工作中耐药性的增加给病害防治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同时也会加大鱼病防治的公害化程度。从车轮虫病到中华鳋病;从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到败血症。相同的病害,由于具有了耐药性,从而致使用用药时间长、药量加大,同时还需要根据病害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换药品,尽管如此治疗效果也不是特别的明显。
3、流行范围广
由于水是流动的,所以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而致使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许多病害从过去的季节性流行演变成了多季节性甚至是全年性的病害,并且流行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二、水产养殖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1、细菌性败血症
不同地区对于细菌性败血症的称呼也是不相同的,其发病原因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2、亚硝酸盐
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了鱼的血红蛋白数量和红细胞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致使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黑紫色或者红褐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3、瓜虫病
瓜蟲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瓜虫病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致使大量的鱼苗、鱼种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可以称为白点病。
三、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措施
1、对鱼塘彻底消毒
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cm即可。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粉3-4kg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并用耙子全池耙动,以达到充分消毒防病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淤泥中的有机酸、硫化氢等,改变酸性环境,使淤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150kg或漂白粉10-12kg溶化后全池泼洒。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不要忽视。
2、创建优质水体环境
池塘消毒后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既可以在池水进入池塘后用生石灰带水消毒,也可设单独的消毒池,养殖用水经过消毒后再使用。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类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m以上。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5-35cm。
3、科学放养
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4、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
4.1 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应做好病害检查,隔离。潜伏期过后,检查无病在进行投放。
4.2 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严格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养殖过程中,有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事非致病微生物。前者是导致病害的因素,后者是调节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药物投入的同时,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对有益菌也会造成危害。
4.3 对消毒剂的控制
消毒剂分为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氧化剂消灭病菌能力弱,非氧化剂的的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时需要谨慎。
5、施用生长物质,提高养殖对象的生理机能
5.1 应用稀土防治鱼病
采稀土适量,可用来防治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鱼的食量,增加鱼的抗逆性,从而达到鱼的防病防治效果。
5.2 研制和采用生物活性物质
从植物中提炼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生物体内神经传导和酶系平衡的作用,对蛋白质合成,加快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抗突变、提高免疫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6、进行药物防治,合理用药
6.1 对症下药
对鱼病来说,合理使用药物,不但能很好的治疗,对调节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吸收、促进繁殖生长、提高饲料和肥料效应都能起到带动作用。科学的选药,就是对病体及养殖环境低毒、无害、少残留,又本低的良药。
6.2 合理施药
有三种方式投药:(1)与水混在一起用药。药用遇水后杯水稀释,全池喷洒。(2)混饵给药,在给鱼喂食时,将药物混入食中然后调匀,药物剂量要合理搭配。(3)注射给药。不是普遍使用,只用于免疫时用或给鱼催产时用。
6.3 提高药效
用药时间长就存在了抗药性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应同种药效不同的药品轮换使用;再就是减少用药同时用提高药效来决绝抗药性的问题。
7、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养殖专业知识培训需要定期开展。养殖合作社在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下,常年都按期举办多次的水产养殖技术实用讲座或培训,统一免费赠予各种实用的水产养殖技术资料,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很好地结合起来,设法时成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并且需要强化与学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交流。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始终将提高养殖户的专业技能、提高养殖户的的经济收益为根本,并常年与国内几所顶级养殖户研究高校有着广泛性而深入的合作及交流,尤其是当夏季高温持续、病害频发等时候,合作社立即与各大院校的权威专家、教授联系,共同商讨处理方法,确保养殖户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结束语
总之,对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病害的防治是关系着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止或解决病害发生或扩散,保证水生动物的水环境,保证水的温度,实现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郝彦周,任中纪,景广振,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水产养殖,2011,02:30-31.
[2]田雨, 贾中彪, 王旭.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及解决办法[J]. 河北渔业,2011,(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