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年初三开始,陈若星的春节假期就结束了,她每天都守候在西安北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陈若星工作室”的电话机旁,通过电话对来陕的留观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最多的一天连打带接一百多通电话。她温柔亲切的纾解和坚强有力的鼓舞,让处于隔离苦闷状态的人感受到了关怀和宽慰。
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大姐,早前家里却并不“安生”:父亲因病成了植物人,卧床许多年;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常常幻听幻想,严重健忘;自己也是乳腺癌患者,一边坚持化疗一边照顾双亲……这样的家庭情况,本应是被帮扶的对象,但陈若星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用坚强与倔强书写了生命的奇迹,不仅扛下了超负荷的生活压力,还在工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陈若星从不抱怨,不幸亦被她视为人生的馈赠,她把直面苦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达观的心态转化成对社会奉献的热忱,诠释着全国三八红旗手和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
亲力亲为,用孝心和毅力撑起一个家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陈若星却用行动改写着这句俗语。1997年,陈若星的父亲因脑梗及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卧病在床,丧失了听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十年后,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完全成了植物人。然而卧床这些年,这位身上插着膀胱造瘘管的老人家竟从未患过褥疮,最终以93岁的高龄安然辞世,不能不说是女儿创造出的奇迹。
而照料因高血压中风引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则是更艰难的考验。母亲的情绪病伴随着幻视幻觉、无休止的怒骂,经常把陈若星认成母亲、姐姐、请来的护工等,与这样的病人相处,很容易被激怒或者感到沮丧,陈若星却用惊人的耐心与体贴照顾着母亲,竭尽全力让她保持愉快、清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谈起2009年,陈若星至今仍然心有余悸,感觉就像天塌了一样。那年,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把家中病重的父母安顿好后,她一个人偷偷去做了手术,然而自己还没出院,母亲高血压发作,父亲肺部急性感染,两张病危通知书递到了陈若星的面前。一家三口同时住院,陈若星忍住术后呕吐及深入骨髓的剧痛,为父母上下奔走,直至二老出院,才安心留在医院里继续着自己的化疗。
扑下身子,冲到采访第一线去
陈若星在工作中,一直是“拼命三娘”的形象。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资深媒体人,她跟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作家采访团来到受灾严重的陕南震区。
“处在这种大事件中,我像打了鸡血一样精力充沛,到处取材。”陈若星这样说。受到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鼓舞,她白天跋山涉水,踩着余震频发的土地,顶着不时袭来的飞石,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深夜回到驻地,整理白天所得资料,不眠不休。她前后三赴灾区,在震区度过了21个日日夜夜,忘我地拍摄了上千张图片,发表了5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通讯作品。这些作品被无数媒体转载,让灾区的真实情况得到了最原始、最及时的呈现,陈若星也因此荣获了“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陈若星把这种工作理念总结为:扑下身子,面向最基层的民众;放下身段,低到尘埃中,在尘埃中开出花来。她这样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来自于父亲。陈若星从记事起,在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的父亲就经常因为忙碌而坚守在工作岗位,顾不上回家。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亲为了挖掘党的好女儿、优秀纺织女工赵梦桃的先进事迹,在西北国棉一厂深入车间班组,长时间与纺织工人同吃同住,最终凝炼出了感动全国的“梦桃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纺织工人,至今仍熠熠生辉。
原生家庭带来的奋斗、拼搏、敬业、奉献精神,陈若星已经深入骨髓,并始终用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挺身而出,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
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陈若星依旧“闲不住”,把精力放在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的宣讲活动中,举办了多场家庭、家教、家风课堂。她与西安市莲湖区北关街道办商议,成立了“陈若星工作室”,下辖“满天星”志愿服务队和“满天星”志愿服务工作站,吸纳了许多年轻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事务中来。逢年过节,在棚户区展开走访,对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帮扶,已成为“满天星”的“保留节目”。
疫情期间,陈若星得知北关辖区的隔离者中出現了恐惧绝望情绪,有人哭闹不停,有人强行要求外出购买“双黄连口服液”,她再也宅不住了,回到工作室拿起了电话。
陈若星给辖区每一位处于隔离状态的留观人员发放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印着她的名字、介绍和电话,还有一段暖心的话语,只要留观人员有需要,无论昼夜,都会有她在电话里陪伴。在电话中,她不厌其烦地问候、开导、解说、宽慰,让深感孤单孤寂的隔离人员体会到来自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阳光和温暖。
一个多月来,陈若星每天步行四五站路来到工作室,中午就简单地吃几块饼干、喝杯开水,吃完继续忙碌。她患过癌症,现在还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常年服药,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但在特殊时期,依旧忘我地连轴转。她坚信,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担当作为,是作为道德模范的责任和义务。
陈若星的人生充满了力量,她用自己的积极和坚韧,在平凡的人生中演绎出了不平凡的故事,把道德之美的种子种在了年轻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