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倾心余事做诗人
——吴文昌和他的诗词
吉集
吴文昌,吉林省九台市人,1948年5月31日生。研究生学历,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68年3月入伍。历任长春军分区干事、组织科科长、双阳县人武部政委。1987年8月转业地方工作,历任中共吉林省纪委副处级检查员,党风室主任、省纪委常委、秘书长、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省人事厅厅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现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吉林省人大人代选委主任委员,省社科联副主席,吉林大学、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酷爱诗词、中国画和乒乓球运动。诗词作品曾在《诗词月刊》、《长白山诗词》、《吉林日报》、《新文化报》、《企业文化报》等报刊上发表60余首,2006年出版格律诗专辑《临清集》,2008年1月18日省作家协会邀请吉林省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召开吴文昌诗词作品研讨会,对其创作实践和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谢韩长赋省长签名赠书
2007·5
虽是离乡早进城,何曾些许忘三农。
难题笔下求新解,倾尽关东赤子情。
五十岁生日抒怀二首
1998·5
不负青天不负民,竭诚半世远污尘。
遍悉今古评官语,尽是笑贪不笑贫。
宦海超然送夏春,丹心从不虑浮沉。
清风做伴征帆顺,蓄得芬芳励后人。
馋嘴流年
戴质忠
我童年时嘴很馋,馋糖块、馋烧饼、馋麻花……
但是,那个年代许多家庭都入不敷出,除了孩子生病不愿吃饭,偶尔买几回烧饼、麻花,平时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欲望,我的馋嘴只能紧闭而已。
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并不回避,反而越要多看几眼,这大概是孩子的天性吧。只要上街玩耍,或替母亲到供销社买火柴、酱油、醋什么的,小眼睛自然而然地被供销社柜台中的副食品和柜台上面玻璃罐里的糖块糖球所吸引。倘若与小伙伴到十字街南街的小市场寻找什么乐趣,那巷道边饭馆子橱窗里陈列的包子、花卷、馒头、凉菜也会俘虏我的目光。我常常是把饭馆里飘逸出的炒菜香味嗅了再嗅,甚至连大师傅叮叮铛铛敲马勺的声音我都百听不厌。这样一来,我的馋瘾愈加强烈起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第四个夏天,我走出故乡小镇到县城读高中。当时国家经济形势有了好转,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中学生的每月粮食供应去除应该节约数已经吃到31.5斤,加上母親给的炒面,肚子算是吃饱了。然而,大米、面粉只限每人每月4斤,其余均是粗粮,学生主食常是高梁米和窝窝头。于是,我的馋瘾又上来了,经常想什么时候能饱饱吃顿大米饭呢?每临馋瘾难耐时,我就在星期天偷偷溜进国营饭店,花8分钱买4两大米饭一解馋欲。机会好时,饭店服务员还能给一碗漂着油花的空汤。不过,打过牙祭之后,心却揣揣不安。这倒不仅仅是我的消费超出了父母所供读书费用范围,而是担心被学校老师知道自己下饭馆子会取消享受学校助学金的资格。几次饭店的出入,饭店门口上面的菜谱使我眼界开阔起来,原来美味佳肴是如此之多。可惜,我只能一饱眼福,还得紧闭馋嘴。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间已长大成人。我几乎没有了什么想吃吃不到的东西。然而,过去不易获得的食物在今天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滋味。久而久之,竟觉日子平淡起来。美味吃多了,味就不美了。现在谁还拿饺子当饺子吃?
(作者系本栏目特约通讯员)
——吴文昌和他的诗词
吉集
吴文昌,吉林省九台市人,1948年5月31日生。研究生学历,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68年3月入伍。历任长春军分区干事、组织科科长、双阳县人武部政委。1987年8月转业地方工作,历任中共吉林省纪委副处级检查员,党风室主任、省纪委常委、秘书长、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省人事厅厅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现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吉林省人大人代选委主任委员,省社科联副主席,吉林大学、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酷爱诗词、中国画和乒乓球运动。诗词作品曾在《诗词月刊》、《长白山诗词》、《吉林日报》、《新文化报》、《企业文化报》等报刊上发表60余首,2006年出版格律诗专辑《临清集》,2008年1月18日省作家协会邀请吉林省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召开吴文昌诗词作品研讨会,对其创作实践和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谢韩长赋省长签名赠书
2007·5
虽是离乡早进城,何曾些许忘三农。
难题笔下求新解,倾尽关东赤子情。
五十岁生日抒怀二首
1998·5
不负青天不负民,竭诚半世远污尘。
遍悉今古评官语,尽是笑贪不笑贫。
宦海超然送夏春,丹心从不虑浮沉。
清风做伴征帆顺,蓄得芬芳励后人。
馋嘴流年
戴质忠
我童年时嘴很馋,馋糖块、馋烧饼、馋麻花……
但是,那个年代许多家庭都入不敷出,除了孩子生病不愿吃饭,偶尔买几回烧饼、麻花,平时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欲望,我的馋嘴只能紧闭而已。
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并不回避,反而越要多看几眼,这大概是孩子的天性吧。只要上街玩耍,或替母亲到供销社买火柴、酱油、醋什么的,小眼睛自然而然地被供销社柜台中的副食品和柜台上面玻璃罐里的糖块糖球所吸引。倘若与小伙伴到十字街南街的小市场寻找什么乐趣,那巷道边饭馆子橱窗里陈列的包子、花卷、馒头、凉菜也会俘虏我的目光。我常常是把饭馆里飘逸出的炒菜香味嗅了再嗅,甚至连大师傅叮叮铛铛敲马勺的声音我都百听不厌。这样一来,我的馋瘾愈加强烈起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第四个夏天,我走出故乡小镇到县城读高中。当时国家经济形势有了好转,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中学生的每月粮食供应去除应该节约数已经吃到31.5斤,加上母親给的炒面,肚子算是吃饱了。然而,大米、面粉只限每人每月4斤,其余均是粗粮,学生主食常是高梁米和窝窝头。于是,我的馋瘾又上来了,经常想什么时候能饱饱吃顿大米饭呢?每临馋瘾难耐时,我就在星期天偷偷溜进国营饭店,花8分钱买4两大米饭一解馋欲。机会好时,饭店服务员还能给一碗漂着油花的空汤。不过,打过牙祭之后,心却揣揣不安。这倒不仅仅是我的消费超出了父母所供读书费用范围,而是担心被学校老师知道自己下饭馆子会取消享受学校助学金的资格。几次饭店的出入,饭店门口上面的菜谱使我眼界开阔起来,原来美味佳肴是如此之多。可惜,我只能一饱眼福,还得紧闭馋嘴。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间已长大成人。我几乎没有了什么想吃吃不到的东西。然而,过去不易获得的食物在今天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滋味。久而久之,竟觉日子平淡起来。美味吃多了,味就不美了。现在谁还拿饺子当饺子吃?
(作者系本栏目特约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