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探析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民族精神、价值追求等,对人的思维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是大学育人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指引着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立德树人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因此,我们应以问题为导向,建构契合有效的融入路径,从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争做新时代爱国青年,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民族风貌和民族气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较好的政治素养和精神追求。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探寻出一条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实践路径,对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民族精神、价值追求等,对人的思维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是大学育人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指引着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认知偏差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不全面、不客观、不理性甚至偏见的情况,从而对我们倡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自高中分科教育开始从相关教材上系统性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程度就逐渐减弱,进入大学后注意力则主要集中于专业课学习。加之,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功利性”心态,“因其无用”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有不少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业、求职等而言意义不大,不能创造可量化的利益,从而忽略其对个体思维方式、处事模式、心性情操、道德修养等方面带来的“润物自无声”式的影响。
  (二)高校思政教师自身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足
  从目前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多数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教育背景,虽有部分教师出身中国哲学等相关专业,但所占比例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因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备和掌握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展开融入式教学,从而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不够
  通过对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及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来看,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學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和体悟能力不足,导致两者之间无法进行深度融合;二是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倘若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可能会因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而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学习兴趣度和积极性降低,故在一些思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所顾虑,从而导致出现融入深度不够的现象。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充分运用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教学安排等来看,一些课程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涉及较为缺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融入空间;一些则因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沿袭灌输式教学理论而使学生因被动接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抵触,使其育人价值无法充分发挥,从而降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在坚持正确政治站位的同时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探寻融入路径,从而扎实地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设立研究机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基于此,倘若在高校相关部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交叉学科等优势,推进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理论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二)强化教师综合能力培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实际开展专题性、研讨性、综合性培训,在强化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扩展、增强其综合能力,尤其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使高校思政教师能够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较高的综合文化能力。从而在思政课堂尤其是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创造性作用,从而为办好思政课做出应有之贡献。
  (三)创新融入路径,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应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方法创新、融入路径创新。例如:中国革命精神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革命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可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结合VR、大数据等开设线上纪念馆、重走长征线路等虚拟课堂,使学生以科技为支撑,打破地域、时间等限制,通过沉浸式、参与式教学,回望历史、重温文化,从而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呈现的精神力量。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學方法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提升融入课堂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法是不可忽视的途径。一方面,可以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入手,在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法,发挥“经典”的力量,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学设计,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课堂形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在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学者指出“思政课作为政治课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引导。”“对于一个民族、组织和个人而言,都有先天的文化‘基因’,都必须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它,然后才有对传统文化的分析、批判和改造,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价值观关于社会中各种价值关系的总认识、综合认识,其本质是对这些价值关系运动的体现,是主体在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体验性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也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问题时遵循的基础方法,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和其思想精华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借鉴力。因此,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必须使其树立科学、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能够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追求等方面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是服务于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一方面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道德素养、家国情怀等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涵养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爱国主义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政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灵活运用爱国历史典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通过课堂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脉络,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争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爱国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
  [2]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1(1)
  [3]张彬、张青卫.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在教学中的实现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3)
  [4]杨尚勤、龚玉朝.论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辩证关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5]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作者简介
  王玲霞(1984年2月-)女,汉族,河南荥阳人,哲学博士,讲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理性主义教育是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的特征表现为:重认知和知识;轻情感和经验。在理性主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理性大都是在损害感性和非理性素质的情况下得到强化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理性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性。  关键词:理性主义;哲学基础;社会基础;特点;局限性  一、古希腊理性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有两
期刊
1.研究目的  现大多数学生沉迷电子产品,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比较小,因此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越来越差,如果体育教师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合理课外体育锻炼手段,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空余时间和场地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这将大大地提高我区城镇小学生的健康水平。为此,本文针对肇庆市高要区xx小学三年级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期刊
动作功能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简称FMS)在国外竞技体育及大众健身中广泛应用于理疗康复和体能训练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运动前的身体诊断一般分为医务和运动测试两个层面,但医务诊断的微观化(如髓关节功能诊断)和运动测试的宏观化(如100 m跑)造成的是对运动过程中动作质量(如跨步动作的正确性)的忽视,而未能有效达到运动前身体诊断的应有目的,即预防损伤、提高运动能
期刊
摘要: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一节课内高效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去除教学中的无关花,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正是简约教学所提倡的。简约教学不是将复杂的教学环节“一刀切”,也不是将教学重难点直接简单灌输,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简。这样使教学更回归本质,回归到学生真正的学,这也是教师所追求的简约有效的教學境界。  关键词:简约教学;
期刊
一、原题分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第37题以乌裕尔河作为切入点考察水循环相关知识点。高考原题如下[1]: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
期刊
摘要:在高中阶段,对等高线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大,频次高,考查有依据等高线进行地形的判读,海拔高程的计算,比例尺的应用,坝址、营地、观景台的选址、河流公路路线以及剖面图的应用等。一方面,这部分要求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以本校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等高线模型设计与制作”为例,研究通过模型设计与制作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地
期刊
摘要:全面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和水平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一步,是我国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任务。本文明确来华留学生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国外留学生招收的改革经验,为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詞:“双一流”;来华留学生;教育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双一流”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已经深刻意
期刊
摘要:存在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由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创立,由保罗·萨特发扬光大。然而这股思想的原初创始人,则可以追溯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在法国得到极大发展。海德格尔和保罗·萨特都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者,萨特吸收并发展了诸多名家的哲学思想,如笛卡尔“近代主体性原则”、黑格尔“自我意识”、胡塞尔“意向性理论”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校外辅导机构的书法老师进行观察和访谈。书法老师采用古法教学,其性格和人生经历中有士阶层的痕迹。本文以非正式教育中的书法教育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从古至今士阶层的命运变迁,以及其对国家政治和文化体制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士阶层;命运变迁;书法教育  士阶层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体制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初,“士”为周代贵族阶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中最低的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文学社团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利用媒介技术发展文学社团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从新媒体对高校文学社团的影响、当下高校文学社团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针对新媒体给高校社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文学社团;影响;措施  高校文学社团是指由学校支持设立的学生社团,采纳学生文学作品,开设专栏,为繁荣校园文学、弘扬民族文化、造就文学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