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不是冒险,人生才是 对话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9月,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获奖佳作《徒手攀岩》的主角、世界著名徒手攀岩大师亚历克斯·霍诺德来到中国,带着这部记录他徒手攀登酋长岩的纪录片,以及他惊心动魄、不失冒险与浪漫的人生经历。在为期两天的行程里,亚历克斯除了现身《徒手攀岩》中国首映礼外,还先后空降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和北京某攀岩馆,与北大山鹰社成员和攀岩爱好者,以及广大中国观众进行了亲密的互动。亚历克斯还来到了北京胡同游玩,有素食习惯的他体验了中国素食大餐,对中国素食赞不绝口。
  3000英尺酋长岩,勇敢者梦想的高度
  《徒手攀岩》中国首映礼当天,主办方贴心地给每个观影的观众都发了一个氧气袋,100分钟的影片放完,每个人的氧气袋都空了。
  而影片中那位让人倒吸冷气的勇士,站在你面前时和他在银幕上一样,有些瘦小(也许体重和体积更小才能更好攀岩),有些局促,有些神经质或者说与众不同,不太会讲话技巧更不会和人打交道。很显然,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远比不带任何保护裸露在3000英尺高的悬崖峭壁上更让他难堪。为了显示自己会聊天,Alex甚至当众表示他当天所穿的鞋子和拍摄《徒手攀岩》时的是同一双。
  事实上,这部讲述美国攀岩大师、全球徒手攀岩第一人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的纪录片,记录了2017年6月3日Alex无辅助徒手攻克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3000英尺高的酋长岩的全过程,这一壮举被称为“攀岩界的登月之举”,而影片也早在今年2月就已经大出风头——影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影片的视角和拍摄难度令人瞠目结舌,看这部电影能吓死恐高症患者一点儿也不为过。正如Alex自己所说,
  “雖然我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徒手攀登酋长岩的人,但是在这么大的IMAX屏幕前观影,你们也随我一道攀上了酋长岩,完成了徒手攀登”。
  不论何时,只要Alex在公众场合讲话,他总是会被问到两个问题:
  “你不怕自己会死掉吗?”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
  如果把徒手攀岩比作成奥运会的话,他必须要拿到金牌,否则就要死亡。从23岁那年完成月华拱壁的无保护攀爬起,Alex就一直令人难以置信地刷新着人类反重力运动的极限。半穹顶,月华拱壁,闪亮之墙……哪一项拿出来几乎都是每一个攀登者毕生追求的梦想。
  19岁那年,Alex父亲在机场疾步奔跑赶飞机的时候心脏病突发猝死。这样突然的离开让亚历克斯开始思考人生和生活方式这种复杂的问题。他从大学退学,住在一辆房车里,开始四处攀岩。
  影片中记录了2016年亚历克斯去做了一个核磁共振扫描,医生发现他脑内的扁桃体异常。脑内扁桃体的作用是对恐惧做出反应和控制,不管是因为常年徒手独攀而导致异常,还是因为异常才能完成徒手独攀,总之这件事说明:亚历克斯对害怕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和大部分人不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不是聚焦于如何让人吓出冷汗,而是展现了Alex人格的方方面面,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忐忑不安地等待恋人的电话。在这部纪录片中,你能看到的不是一个有着强大心脏的神一样的存在,而是一个有很多恐惧需要克服的小男孩,他讨厌吃蔬菜,害怕拥抱和跟陌生人说话,但是后来他通过不断练习和尝试,找到了方法克服这些恐惧,他也将这样的练习方法应用在自己所热爱的攀岩事业上。
  影片中还能看到Alex的公益心。攀岩没有产出,是个极其自我的运动,作为这项运动最出色的人之一,Alex却展现出极强的公益心。他是素食主义者,尽可能减少物质的需求与浪费,为的是更少的碳排放,他把所有收入的1/3拿出来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公益基金。
  中国有句古话叫“无限风光在险峰”,3000英尺不仅仅是酋长岩的高度,也是勇敢者梦想的高度,攀岩不是冒险,人生才是。
  人究竟该如何度过一生才算得上是有意义的?Alex给出了一个极端且酷的答案。他的价值观不管你是否苟同,都不妨碍这部关于他的电影《徒手攀岩》和自传书籍《孤身绝壁》值得一看。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有梦想并敢于为之奋斗一生的人,都是真正的勇士。“这部电影最接近我的生活”
  Q对于没有什么攀岩经验的人来说,你会给他们些什么建议呢?
  A对于完全没有攀岩经验的人来说,我会鼓励他们先去攀岩工作室或者室内场馆体验一下攀岩,如果对这项运动感兴趣可以继续尝试,不感兴趣也不会丢掉性命,所以可以先建立兴趣。
  Q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攀岩的危险性?
  A虽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项极限运动,但是在我看来徒手攀岩并没有那么危险,但是前提是要像电影当中那样进行大量准备,降低风险,这样才足够安全。我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带绳索试攀爬、记录和熟悉每一个岩点,以及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在这次挑战之前,我几乎做到了我所有能想到的准备和训练,我把风险降到了最低。这也使得影片中这次酋长岩徒手攀岩成为最让我感到满意的一次攀岩经历。
  Q现在很多极限挑战者会采取直播的方式,你有没有想尝试通过直播这种新型方式把自己攀岩过程记录下来?
  A我对直播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如果大家想要看到我攀岩时的种种经历,看这部纪录片《徒手攀岩》就好,影片很完美地捕捉到了我攀登的整个过程。我做徒手攀岩,更多是个人兴趣和爱好,并没有必要分享给每个人。当然如果你想了解我最近的生活,你现在看到的这部电影就是最接近我的生活。
  Q你如何忽略镜头的存在?你跟女朋友桑妮的那些片段很有意思,你是如何在镜头前自如表现感情的?
  A其实倒不是说我学会如何无视镜头,而是我对整个摄影团队非常信任,我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就好像一家人,做同一件事情,自然而然把最本真的东西流露出来。在攀岩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不会注意到镜头的存在,这也证明了我跟摄影团队之间互相彼此信任和默契。我认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所在。
  Q现在你和桑妮结婚了吗?纪录片中提到了乌里(同样是一位著名攀岩家)在攀岩过程中意外去世之后他妻子的状态。对于你攀岩的爱好桑妮的态度是怎样的?
  A我和桑妮现在还在一起,还没有结婚,这跟攀登酋长岩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桑妮对我攀岩事业非常支持。
其他文献
什么是“精神DNA”?这一概念作为叶锦添艺术发想的核心,融汇于《叶锦添:全观》艺术大展中。“我经常把好奇的眼光投注在一些东西出现的瞬间,当它还没出现确定的形状的时候,一切都是迷糊不定。想象到原生层次的种种,产生了我的精神DNA的绘图,这些暂时没有意义的图像,只出现在脑子里,还是现实中?脑筋接通到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记忆从何而来,从何开始。”叶锦添如是说。  此次,叶锦添首次跨界科学,在艺术创作
期刊
你的护肤课堂  实现真正的“水感雾面肌”,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Step1认识自己不完美的肌肤  不完美的肌肤,是干燥的:如果你的肌肤很容易觉得干燥、紧绷,动辄干纹就会浮现在脸上,那么你的肌肤就属于干燥型的不完美。  不完美的肌肤,是“浮油”的: 如果你的肌肤厚厚地涂了一层面霜,往往觉得很“浮油”,照照镜子,表面是油状不吸收的,干纹、毛孔照样看得见,那么你的肌肤就属于油性不完美。  不完美的肌肤,还
期刊
2019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馆内  2019年是香港携手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第七个年头。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巴塞尔”作为国际老牌的顶级艺术博览会品牌,与香港这座城市结缘正好七年。人们常说“七年之痒”,厌倦与懈怠是人之常情,但巴塞尔与香港的“七年之恋”,不仅不“痒”,还孕育了一个越发蓬勃的艺术生态,让人们在熙熙攘攘的这座都市,炙热地感受着艺术的浓度与热度。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吸引了88000
期刊
珍妮·特艾克曼作品:“1.26”  Q:这个装置的灵感与意义是什么?  A:2010年智利发生的里氏8.8级大地震冲击力巨大,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大约1.26微秒。作品的名字“1.26”指的就是地球自转快了的时间,单位是微秒。这个装置表明了物质世界的许多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我希望它能引发关于连接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的系统性对话,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都是相连的。  Q:这个装置在香
期刊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是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在中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展览。布尔乔亚被公认为20世纪、21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融合了深度的心理学思考和极高的形式创新。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一生中众多代表作品,包括20世纪40年代晚期的“人物”雕塑系列,20世纪90年代的“牢笼”装置系列,其生命最后10年的“织物”系列,以及巨大的蜘蛛雕塑——《妈妈》。  《永恒的丝线》展览对布尔
期刊
珍珠母贝——珍珠的母亲  珍珠,相信很多人都被它的温润和典雅所吸引。可以孕育出珍珠的贝类就是珍珠母贝。简单点讲,珍珠母贝就是珍珠的妈妈。珍珠母贝受到外来异物的侵入而感到刺激时,就会分泌出—种叫珍珠质的物质,这种珍珠质最终形成珍珠。珍珠母贝的内部也被这种奇特的物质润化得各具特色,异常美丽。然而,人们的目光一直停留在珍珠上,经常忽略了珍珠母贝这个同样神奇美妙的材质。  在东西方文化的悠久历史中,珍珠母
期刊
计时器定格于“1小时59分40秒”,三五年前还曾被认为遥不可及的马拉松两小时大关就此打破,一切正如基普乔格所言:“就像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北京时间10月12日,肯尼亚马拉松运动员、奥运冠军和现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以1小时59分40秒的成绩完成了“159”挑战,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将马拉松跑进2小时的运动员。  由于这是一项由赞助商发起、专门为基普乔格挑战极限的活动,赞助商为其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
期刊
01  4月16日,由丝路文化传播、新鼎明影视投资出品,来自中国、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资深电影创作者共同打造的全球首部“—带—路”电影《共同命运》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并在电影市场举办了国内首场推介会。电影主创代表策划雷建军,导演曲江涛、邓斐,编剧邹磊,剪辑指导朱琳现场分享历时两年创作中的收获与感动。现场反响热烈,对这部讲述全球视野下,普通人面对困境、挫折,依然追寻梦想、创造明天的共同情感和理念的电
期刊
L=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M=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L当我听说奠言先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我非常兴奋,去法国的书店买下了他的所有书。莫言先生的作品对故乡有一种非常强的眷恋。尼斯是我的家乡,但是我认为我跟尼斯的关系有很多偶然性,由于战争,我母亲当时躲避到尼斯,所以我出生在尼斯,但我完全可能出生在别的地方,我跟我的故乡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所以我写了很多别的地
期刊
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同期,艺术家吴笛笛的个展在香港上环荷李活道248号地下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画廊举办。吴笛笛在香港最愿意做的事情是傍晚上狮子山,俯瞰香港这个熔炉般的城市,感受人生活其间的浓度和热度。  艺术家说,这个城市最吸引她的是想像之外的丰富,比如在博览会的现场就有一些有趣的人,他们几乎作为一个被观看体存在,“我遇见一个估计是男性,穿了一个近三十厘米的高跟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