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优秀的“抗疫”题材作品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1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重大历史时刻,都呼唤英雄的出现,在当下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人人都应具有英雄的情怀和实际行动。齐心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是我们共同的当务之急,为病区人民鼓气、为医护勇士讴歌、为中国加油,这是新时代文艺战士的责任担当。
   时代呼唤英雄,时势造就英雄。作为正在经历新型冠状病毒阻击战一线的人们,每天都在考验着无数国人的良知和担当。同舟共济,文艺战“疫",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应当感人民所感,痛人民所痛,用大爱吹响驱魔的号角,用真情鼓励人民群众打贏这场“抗疫”战役。
   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民从来都会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在大是大非面前,文艺工作者从来都不会含糊,爱憎分明。目前,防疫战已至攻坚克难的严峻时刻,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威胁,医护人员战斗在前沿阵地,各行各业齐力抗疫,人人参与防控感染。作为文艺评论队伍中的一员,我们该怎样投身这场“防疫”“战疫”?作为正在感同身受的大众,灾难会暴露人性的丑恶善良,会让人们更容易领悟生命的意义,给人们以生命的启迪。“灾难报道和评论应该说人话”,这应当成为有良知的文化人的共识。正能量不需要空洞无物的抒情、口号式的呐喊遮羞,需要找寻支撑和凝聚人心的力量,需要大情怀大悲悯。当书写者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失去了对灾难的真诚悲痛时,文字就成了一场消费公众情感的煽情表演。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红。因此,文艺评论家应该主动站出来,为文艺创作正确导航。
   疫情就是命令。战时状态下,大家要有雷厉风行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行动。文艺战疫,艺评在行动。2020年2月1日,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响应广大文艺家、文艺评论家的心声,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庚即首发浙大林玮教授的文章《风险社会里的文艺创作》和川派评论家徐潋老师的《基层文艺评论家在行动(四川泸州篇)》;1月31日,湖北等地文艺工作者为抗击疫情谱写了《生命之歌》等动人音符;光明网发表张恩杰的《曲艺战疫:“快”字当先“网”不延误》。尤其是评论家胡一峰博士的《从“抗疫”文艺看“互联网 ”文艺的短板和前景一份基于个人微信朋友圈的观察》,更是及时引起评论家们的思考,对如何从事“艺评战疫”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灾难面前,艺评不能缺席,它一定是在场者,亲力亲为者。希望更多的艺评家用手中的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恩和祝福为民行医、抗疫一线的英雄们。
   从艺评角度看,灾难文学应当成为战时状态下的记录者、见证人。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站在国家、民族层面,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民众对自然灾难、民族苦难和生命价值的追索。灾难文学带给读者的影响是长远的,当我们阅读加缪的《鼠疫》或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时,苦难不仅仅成为个体记忆,它成了现实和公共生活的精神需求。2019年春夏之交,作家阿来奉献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可以说让读者收获了惊喜。阿来重新审视了汶川大地震,用《云中记》表达了人类如何看待灾难的生命方式和美学态度,把灾难的书写推向了灵魂寄托和生命哲学之秘境。作为评论家,对于现实的灾难应该及时关注,关注所发生的一切,从普罗大众到英雄群体,用有温度的笔触抒写普适性的价值,真正让艺评发挥正能量,引领灾难文学创作具有人性的闪光和生命的诗意。当然,艺评战疫,需要哲学层面的文化反思,艺术评论不能一味迎合个体需求,满足于廉价的眼淚消费,要及时引领大众的“公众情绪”,成为公众阻击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一把“利器”。艺评家如何从当下和现实出发,做有态度有担当的批评,如何找回现场感,与时代同步,一定要把好脉,明职责,以文艺的方式抗击疫情的情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坚定人们听从指挥、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任何重大历史时刻,都呼唤英雄的出现,在当下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疫中,人人都应具有英雄的情怀和实际行动。齐心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是我们共同的当务之息,为病区人民鼓气、为医护勇士讴歌、为中国加油,这是新时代文艺战士的责任担当。万众一心抗病毒,齐心协力战疫情,文艺评论家不会缺位。新时代呼唤优秀的“抗疫”题材文艺作品,也亟需优秀的文艺评论。勇士出征,艺评战“疫”,评论家们一定会谱写出一曲时代的最强音。
   范良伟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安市作家协会理事、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安日报.川东周末》“竹林夜读”专栏作家。
   作品散见《四川作家报》《广安日报》《达州新报》》《广安文艺》《文化广安》《邻州文苑》《渠江潮》《龙女湖》《红杜鹃》等报刊。已在“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广安在线”“今日头条”《四川方志》《成都剧评》《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乡土作家》《天府散文》《川东周末》等平台发表原创评论、散文作品数篇。
其他文献
星期天的下午,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我们以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小白杨慈善义卖”活动。  一进校门,就看到操场上热闹非凡,每个义卖摊位布置得各具特色。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早早地来到操场,以班级的顺序排好队。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迫不及待地拿好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到早已布置好的摊位。安静的操场一下子沸腾了起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四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着顾客。只听这边
爱情的美妙大概就是我们同时爱和被爱着,那是一种心灵的默契。当爱情来临时,你愿意不计回报、心甘情愿地付出,愿意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会收获到同等的关怀、尊重、理解与包容。就像小孩子吃到心爱的糖果一样,只有甜蜜和知足。  曲艺算是我和王露的“媒人”。我们能走到一起,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一个共同的爱好。接触曲艺,主要是由于我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父母为了锻炼我的交际能力,9岁那年将我送到齐齐哈尔市群众
出生于1980年12月,籍贯四川成都。曾先后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学院。现于四川师范大学工作,并为成都金水墨工作室创作人员。  2014年7月于《上层》发表专访《和世界一起装欢》;  2015年1月至7月于《中国百脑汇》发表油画连载《一起游泳的我们》系列;  2017年作品《光中的鸟儿9》《光中的鸟儿12》《光中的鸟儿16》参加台北松山慈惠堂国际书画联展;  2018年作品《纸连
罗丹有句名言:“艺术就是情感”。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寄放,每个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作品传递着对生活的品鉴和解读。我理解的摄影就犹如画家、文学家手中的一支笔,它是艺术家情感寄放的载体。一幅照片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情之所至、心之所至。可谓尺幅映大千,瞬间聚永恒。作为一名军事摄影家,在三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我一直奉行并践行着一则艺术信条:任何造就感动的“美”,都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
入围作品  作者简介  作词/作曲:吴 飞  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艺术中心专职创作员,国家二级作曲;编剧,大型文化活动策划。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会员。曾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赛事评委、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等高研班授课专家、四川文理学院等多所音乐艺术院校、大学外聘专家和客座教授。  演 唱:于海洋  青年歌唱家,
1979年,我还是一位普通的军人。那一年,我打破了全军田径十项全能纪录,第一次荣立了二等功,得到了200元的奖金。我用这笔钱买了一台照相机,没想到这台相机却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从那以后,我带着相机多次往返西部高原,经历坦途山道、荒漠野岭,乘大车、小车、骑马、步行……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夜。  为了拍摄贡嘎山,我蜷缩在海拔4000米的岩缝中等待清晨的日出。曾与同伴翻车于马尼干戈草原,我们从倾斜的车中
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赖永毅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和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眉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其创作的音乐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曾在省级出版社出版文学著作8部。  作 曲:刘党庆  职业作曲音乐制作人,中国音协会员,中国流行音协理事,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四川省流行音协会长,曾为廖昌永、降央卓玛、韩磊、戴玉强、亚东、容中尔甲、谭晶、李宇春、谭维维等当今流行乐坛
刘德扬   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诗婢家画院院长,四川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成都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春的阳光,容易让人迷眼,似乎总带着美好,写下五彩斑斓,所有爱的开始,在春天苏醒。不经然间,一幅关于春的画卷,就此展开,一个名字映入眼帘一刘德扬。   刘德扬,诗婢家画院的院长,我一直称呼其为刘院。刘院是一个
由于钟馗来源于史无据,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位皇帝给他赐过封号,更没有政府主持修建过庙宇。因此,民间塑造钟馗漫无边际,赋予了钟馗无限法力,并使其具备了与众不同的世俗品格,为文艺作品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性。据有关记载,最迟自宋代始,钟馗已由原始的专司驱魔捉鬼的大神,被逐步赋予更多神力,有关钟馗绘画的题材与表现方式因此得到了极大丰富,画中可见的内容大致有捉鬼、出游、献寿、送子、镇宅、嫁妹、斩狐、
作为一名文艺评论者、乐评人,在常年的艺术意识中,似乎形成了审美情致的敏感性。大凡对周遭物事人景,总是有意无形间地观察触感,过滤品味。恰似新闻记者对社会人文、动态况情的“喜新”采集,文物考古人士的“恋旧”收藏;更如那品酒者的闻香识品、音乐人的听琴辩音吧?   一、听曲“初识” 黄丽萍  说是“初识”,却未见其人,我只是见闻了她在MV视频《月亮月亮等等我》(陈道斌作词、栾凯作曲)中的声影表现而已——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