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行业潜规则面对?远离?
想进军大陆内需市场?台商要注意了,不同於以往「你好我好」、客客气气的老外朋友,「老内们」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摸着石头过河的你,一定要踏稳、踩准了再迈步。因为水下有太多不能说的秘密,不小心就会一脚踏空,被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掀翻落水。
潜规则,顾名思义,自然是指那些沉在水下、不能见光的暗中交易和勾当。在大陆行业垄断司空见惯、权力寻租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些貌似严谨的明文规定背後,充斥着各种不为公众所知的潜规则。
尽管潜规则并不是主流,但台商要玩转内需、攻占大陆市场,就必须知晓和提防那些不按理出牌的人和事。熟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与大陆行业潜规则迟早要狭路相逢的台商,是面对还是远离?如何打好这场利益博弈的遭遇战?
想中标政府工程?怎麽才能卖掉更多产品?运输的车皮哪里搞?资格和产品认证如何做?
别忙,先搞清楚游戏规则再说。
潜规则 之招标
关键词:政府工程、行业垄断、打招呼、要提成、拿股份、中介组织、介绍费、层层分包、「围标」作秀、影子公司、上头有人
在大陆,一些政府投资的项目工程,利润空间大、腐败诱因多,凡涉及到权力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腐败发生的可能,而且普遍呈现利益同体化、手段隐蔽化的特点。比如,本来为防止腐败而进行的设计--公开招投标制度,在有些工程中已成为腐败滋生的环节。
按照惯例,从招标公告发布,到资格预审、投标、开标、评标、定标,表面上看似乎都有完备的审批程序和规则,但在行业垄断而封闭的体制下,一些内部官员依然有可能利用制定和执行规则的便利大搞权力寻租、谋取私利。
比较典型的两类寻租行为,一是以业务费、谘询费、顾问费等名目,直接从项目或采购的公司拿钱;二是项目公司对业务再分包时,让自己的亲友参与,有的甚至本人在里面拿股份。另外,向下属打招呼,帮助特定单位中标,从中索要提成,或者要求中标单位将部分标段分包给关系人;利用管理工程的优势,直接向施工单位索要工程项目,从中谋利;平时收受对方的好处,在项目招标和管理中给对方单位提供方便等,已成为一些违法官员的常用手段。
除了某些垄断行业内部官员直接干预工程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一些项目的招投标和建设施工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中介组织」,这些自称有背景或关系的组织拿到项目之後再转给施工单位,从中索要工程费5%或者7%的回扣。
比如在大陆高铁行业就流行这样一句话:「有实力的拿关系,没实力的才干活。」和房地产项目中的一级开发商、二级开发商一样,中标公司通过关系把项目拿到手後,把工程再次外包给其他公司,自己则可以坐享其成地分掉一大部分「介绍费」。对於施工公司来说,不但费心、费力,还得担责任,所以但凡有点实力的施工单位都不会做工程,这样也就形成了项目层层分包、层层扒皮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竞标企业如果有关系往往可以拿到整个项目,但为了避免任人为亲的负面影响,竞标公司也会作一场秀,行业内俗称「围标」。游戏规则如下:
首先由竞标公司自己找十几家相关资质的公司一起来竞标。被找来的公司只需提供资质和营业执照等相关文件,标书则统一由真正的竞标公司制作。「我们经常遇到几家公司递上来的标书一字不差的现象。」参与大陆高铁竞标评审的一位专家说。其实竞标公司早已经知道标底价位,再加上围标,中标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事後竞标公司只需给帮忙的「兄弟单位」一部分辛苦费。「这个行业里都是这样,今天你帮我的忙,明天我再帮你的忙。」参加高铁竞标的一家公司的相关人员说。
还有一种情况是,本身竞标公司非常有关系和实力,但由於种种特殊原因不方面出面,就会找一家影子公司出面统筹竞标和围标的事,这家背後操纵的公司挣到的利润要远远高於竞标和围标的影子公司的收入。
除了招投标过程像一场秀,中标後的监管也像走过场。由於工程需要赶进度,就算过程中有些小问题也是可以过关的,当然,前提是「上头得有人」。
潜规则 之 销售
关键词:送钱、礼金、回扣、美女公关、备用金、答谢、让利
不久前大陆知名民营企业三一重工涉嫌行贿事件,引起了工程机械行业人士的广泛探讨。多位该行业内部人士表示,其实行贿并不是工程机械行业历来的规矩,但少数企业确实在通过「公关」、销售及管理费等名目进行暗箱操作。
生产基地设在南方的国有工程机械企业管理层刘先生表示,大陆工程机械行业基本分为民营和国有两类企业。民营企业的行贿、公关手段比较多;但国有企业的销售人员往往因担心风险,行为会比较谨慎。数年前该公司曾有一位管理者受贿数万元,被企业查出之後立刻予以开除。
那麽,工程机械企业一般都用哪些方法来接近客户呢?
刘先生介绍,一些胆子大的销售人员,会直接向客户送礼金表示感谢。据了解,以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多数行贿者会针对工程师、副总经理、采购人员等送钱。送出的金额大小,可能以对方是否能「拍板」此项目为依据。除了送钱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如在别人的销售服务网点布眼线,给客户回扣、美女公关等。」
在工程机械行业,给采购方「送钱」是行规。在行业内部,送钱的费用被称为「备用金」,而「备用金」的数额不会写在合同中。「其实与采购方打交道,一开始还是比较规范的,但时间长了,确实需要维护客户关系。大家对此都是心知肚明的。」曾长期向水泥企业供应设备的行业内部人士余先生说。
余先生所说的「维护关系」,就是给对方相应回报。而回报方式有多种,直接给现金是其中一种。有的现金是送给本人,有的则是打卡或转交给第三方。「但是,现在直接打卡的比较少,要不就是送现金,要不就是转给其他人。相比之下,直接送现金的更多。」
「送多少现金合适,一般视对方项目的大小以及采购方的价值而定。公关对象则是企业的工程师、物资部长、副总经理、总经理等具有决策权的人物。」 余先生表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机械企业销售人员指出,不同公司对「备用金」的拨付方式也是不同的。有些「备用金」可由一线销售人员直接做主。比如,某个项目销售人员赚了50万元(人民币,下同),那麽该销售人员可以从中提出5万元或10万元用以「答谢」对方。
业内人士透露,在招标过程中,若是给对方「备用金」,投标方的竞争力将更具优势。「在工程机械行业里,基本没有哪家企业具有垄断地位,销售人员在投标时一般都会这麽做。」余先生表示,也有采购方不愿意拿现金的,因为有些人可能不想承担责任、担心收钱之後影响不好,也有人担心不能左右中标结果。「通常情况下,投标方也要看其结果是否令自己满意,如果不满意的话,按照行规会要求对方退钱。」
一位销售人员举例说,某台市场报价为200多万的设备,可再让利10万元。如果能成交,就按「首付两成加几年按揭」的方式来操作,且可为采购方个人申请一笔几万元的费用。如果采购方直接付款,给对方的个人费用将会更高。另一位从事旋挖钻机销售的人员则表示,如果能成交一笔200多万元的设备,可直接给对方5万元左右的回扣,且希望对方能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账户。
潜规则 之运输
关键词:点装费、煤销票、过路权、行规、搞车皮、打点、行情、江湖混战、利益均沾、开出户头、分等、铁路专户
要占领内销市场,首先就必须「货通天下」。然而在大陆铁路运力普遍紧张的当下,搞得到车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一些大宗商品的运输安排炙手可热,成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
比如,以数量庞大的铁路运煤经营者,即俗称的「发煤的」为终端,以实权人物的亲戚、好友、同僚和铁路子弟为中介,以管理车皮计画、调度和发运的实权人物为核心,以这一管理系统的基层实施者为外围,所有人构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一些资深的发煤人报料,在实行「煤销票」制度的山西省,以中等价格的煤炭、中等运输距离(大致在千公里以内的,比如山西发往河北、山东一些地方)为例,一吨煤走铁路计画内车皮和走公路,前者可以省出50~60元(人民币,下同),发煤者自然都愿意购买成本更小的铁路「过路权」。
於是,「点装费」便大行其道。所谓点装费,也叫「批、点、装」,就是已经跨入铁路发运资格门槛的企业或个人,为「感谢」或者「催促」铁路运输部门人员辛苦地为其批计画、调度车皮、装车发运而给管理人员的打点费。因存在时间已久,行内早有了「点装费」这个专有名词。各站段的点装费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行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搞车皮」很猖獗,但更类似於「江湖混战」,点装费的价格和「打点」对象都飘忽不定,畸高畸低。「行情」较稳、利益均沾是後来才形成的局面。
比如山西太原的一般行情是吨煤20元,关系特殊好的客户,也有出5元的,也有不出现金,用其他方式交换的。而一些可怜的、关系不硬的小、散、新户挤进来,据说最高有出到吨煤40元的。山西临汾的两个发煤老板就说,他们给中介人出了「吨煤20元」的点装费。
然而,能拥有这样的行贿资格的人也是极为幸运的--更多的人连这个机会都没有。这就是开设了铁路专户的大佬和「进不了门」的人的区别。那些没有「专户」的人也想「走车皮」的话,途径就是借别人的户头,占别人的计画,给人家出钱--价格是随运力紧张程度波动的,但肯定低於和走公路运输相比较的成本差。如果非要说一个「一般行情」,「大佬」们勉强透漏:「那就是每吨煤30元左右吧。」
列入铁路专户是一个了不起的资格。这个资格的取得程序和银行进行贷款资格审查类似--你有多大生产规模的矿,或者多大数量货物的组织能力,足以保证「我的车皮吃饱」。这些「条件」都是可以临时借用、合同借用或者仅在纸面体现的,况且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出现「有车皮但无煤可拉」的境况,能否在铁路上「开出户头」实际只是将客户「分等」、设置门槛、抬高租用成本的一个方法。据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在煤炭发运者行列中,一些人取得「铁路专户」的「门槛成本」不低於100万元。
潜规则 之认证
关键词:认证费、谘询费、辅导费、标准混乱、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做食品行业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会踩上炸弹,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彻底完蛋!」龙凤食品董事长叶惠德以往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曾如此感叹。的确,在食品安全经常出包、状况频发的当下,食品行业的钱越来越不好赚。除了要管好自身企业,从上下游的原物料供应到终端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提高十二分的警惕。除此之外,获得进入市场的许可证--食品行业特有的产品认证,更是不可或缺。
据了解,在大陆,认证活动实行统一定价政策,定价机构为「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认证费一般为人民币2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认证机构尚可以取得认证谘询费、辅导费等收入,但是,这些并不是必经程序。大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认证机构不得以未经其认证谘询、辅导而拒绝认证。
在1999年出台并适用至今的《关於印发产品质量认证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通知》中,收费标准共包括5部分:申请费2000元;审核费为3000元×初次审核人日数;监督审核费为3000元×监督审核人日数(人日数是审核所需人员和天数,即人数×天数,具体按国际惯例规定);产品质量检测费(按国家规定的有关产品质量委托检验收费标准收取),审定与注册费3000元;年金(含标志使用费)5000元/年。
实际情况又如何?
「首次认证检查费要2.5万元,以後每年还要0.9万元的例行换证检查费。」不久前,四川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梁先生介绍了他所获得的食品认证的机构签约价格。「在实际操作中,价格有很大的变化,收费标准并不统一,有的认证机构甚至打出10万元的价格。」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市场上也有低於5000元的,「他们的做法就是派一两个人考察一下企业,有的甚至直接根据企业的申请材料,发个证就完事。」
除了食品认证机构的收费标准混乱之外,认证机构的资质也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查阅中国认监委官方网站可以看到,认证机构规模不等、背景不一,有些还自称背靠某某部委或科研机构。而中国认监委在调查中发现,认证混乱的现象非常普遍,常常出现一家认证机构的认证而其余的认证机构并不认可的情况,假冒认证机构的例子也时常发生。
「认证机构混杂不说,一些谘询公司也本着唯利是图的方式搞食品认证。」前述梁先生表示,他不仅在当初的认证中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混乱,甚至常常接到某认证机构打来的电话表示比其他机构更权威。「有的就是认证中介,只要交钱就能通过,不合格也由这些机构想办法让你合格。」
「认证机构既是裁判员,又要靠作为运动员的企业来养活。」四川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通过某认证机构的认证後,为了维护这个认证,不得不接受这些认证机构的建议。「比如在农产品的化肥农药和食品的添加成分上使用认证机构推荐的产品,这些机构是否从推荐产品上获得收益就不得而知了。」他质疑,在如此产业链的潜规则主导下,部分认证机构的公信力更难以保证。
想进军大陆内需市场?台商要注意了,不同於以往「你好我好」、客客气气的老外朋友,「老内们」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摸着石头过河的你,一定要踏稳、踩准了再迈步。因为水下有太多不能说的秘密,不小心就会一脚踏空,被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掀翻落水。
潜规则,顾名思义,自然是指那些沉在水下、不能见光的暗中交易和勾当。在大陆行业垄断司空见惯、权力寻租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些貌似严谨的明文规定背後,充斥着各种不为公众所知的潜规则。
尽管潜规则并不是主流,但台商要玩转内需、攻占大陆市场,就必须知晓和提防那些不按理出牌的人和事。熟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与大陆行业潜规则迟早要狭路相逢的台商,是面对还是远离?如何打好这场利益博弈的遭遇战?
想中标政府工程?怎麽才能卖掉更多产品?运输的车皮哪里搞?资格和产品认证如何做?
别忙,先搞清楚游戏规则再说。
潜规则 之招标
关键词:政府工程、行业垄断、打招呼、要提成、拿股份、中介组织、介绍费、层层分包、「围标」作秀、影子公司、上头有人
在大陆,一些政府投资的项目工程,利润空间大、腐败诱因多,凡涉及到权力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腐败发生的可能,而且普遍呈现利益同体化、手段隐蔽化的特点。比如,本来为防止腐败而进行的设计--公开招投标制度,在有些工程中已成为腐败滋生的环节。
按照惯例,从招标公告发布,到资格预审、投标、开标、评标、定标,表面上看似乎都有完备的审批程序和规则,但在行业垄断而封闭的体制下,一些内部官员依然有可能利用制定和执行规则的便利大搞权力寻租、谋取私利。
比较典型的两类寻租行为,一是以业务费、谘询费、顾问费等名目,直接从项目或采购的公司拿钱;二是项目公司对业务再分包时,让自己的亲友参与,有的甚至本人在里面拿股份。另外,向下属打招呼,帮助特定单位中标,从中索要提成,或者要求中标单位将部分标段分包给关系人;利用管理工程的优势,直接向施工单位索要工程项目,从中谋利;平时收受对方的好处,在项目招标和管理中给对方单位提供方便等,已成为一些违法官员的常用手段。
除了某些垄断行业内部官员直接干预工程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一些项目的招投标和建设施工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中介组织」,这些自称有背景或关系的组织拿到项目之後再转给施工单位,从中索要工程费5%或者7%的回扣。
比如在大陆高铁行业就流行这样一句话:「有实力的拿关系,没实力的才干活。」和房地产项目中的一级开发商、二级开发商一样,中标公司通过关系把项目拿到手後,把工程再次外包给其他公司,自己则可以坐享其成地分掉一大部分「介绍费」。对於施工公司来说,不但费心、费力,还得担责任,所以但凡有点实力的施工单位都不会做工程,这样也就形成了项目层层分包、层层扒皮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竞标企业如果有关系往往可以拿到整个项目,但为了避免任人为亲的负面影响,竞标公司也会作一场秀,行业内俗称「围标」。游戏规则如下:
首先由竞标公司自己找十几家相关资质的公司一起来竞标。被找来的公司只需提供资质和营业执照等相关文件,标书则统一由真正的竞标公司制作。「我们经常遇到几家公司递上来的标书一字不差的现象。」参与大陆高铁竞标评审的一位专家说。其实竞标公司早已经知道标底价位,再加上围标,中标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事後竞标公司只需给帮忙的「兄弟单位」一部分辛苦费。「这个行业里都是这样,今天你帮我的忙,明天我再帮你的忙。」参加高铁竞标的一家公司的相关人员说。
还有一种情况是,本身竞标公司非常有关系和实力,但由於种种特殊原因不方面出面,就会找一家影子公司出面统筹竞标和围标的事,这家背後操纵的公司挣到的利润要远远高於竞标和围标的影子公司的收入。
除了招投标过程像一场秀,中标後的监管也像走过场。由於工程需要赶进度,就算过程中有些小问题也是可以过关的,当然,前提是「上头得有人」。
潜规则 之 销售
关键词:送钱、礼金、回扣、美女公关、备用金、答谢、让利
不久前大陆知名民营企业三一重工涉嫌行贿事件,引起了工程机械行业人士的广泛探讨。多位该行业内部人士表示,其实行贿并不是工程机械行业历来的规矩,但少数企业确实在通过「公关」、销售及管理费等名目进行暗箱操作。
生产基地设在南方的国有工程机械企业管理层刘先生表示,大陆工程机械行业基本分为民营和国有两类企业。民营企业的行贿、公关手段比较多;但国有企业的销售人员往往因担心风险,行为会比较谨慎。数年前该公司曾有一位管理者受贿数万元,被企业查出之後立刻予以开除。
那麽,工程机械企业一般都用哪些方法来接近客户呢?
刘先生介绍,一些胆子大的销售人员,会直接向客户送礼金表示感谢。据了解,以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多数行贿者会针对工程师、副总经理、采购人员等送钱。送出的金额大小,可能以对方是否能「拍板」此项目为依据。除了送钱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如在别人的销售服务网点布眼线,给客户回扣、美女公关等。」
在工程机械行业,给采购方「送钱」是行规。在行业内部,送钱的费用被称为「备用金」,而「备用金」的数额不会写在合同中。「其实与采购方打交道,一开始还是比较规范的,但时间长了,确实需要维护客户关系。大家对此都是心知肚明的。」曾长期向水泥企业供应设备的行业内部人士余先生说。
余先生所说的「维护关系」,就是给对方相应回报。而回报方式有多种,直接给现金是其中一种。有的现金是送给本人,有的则是打卡或转交给第三方。「但是,现在直接打卡的比较少,要不就是送现金,要不就是转给其他人。相比之下,直接送现金的更多。」
「送多少现金合适,一般视对方项目的大小以及采购方的价值而定。公关对象则是企业的工程师、物资部长、副总经理、总经理等具有决策权的人物。」 余先生表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机械企业销售人员指出,不同公司对「备用金」的拨付方式也是不同的。有些「备用金」可由一线销售人员直接做主。比如,某个项目销售人员赚了50万元(人民币,下同),那麽该销售人员可以从中提出5万元或10万元用以「答谢」对方。
业内人士透露,在招标过程中,若是给对方「备用金」,投标方的竞争力将更具优势。「在工程机械行业里,基本没有哪家企业具有垄断地位,销售人员在投标时一般都会这麽做。」余先生表示,也有采购方不愿意拿现金的,因为有些人可能不想承担责任、担心收钱之後影响不好,也有人担心不能左右中标结果。「通常情况下,投标方也要看其结果是否令自己满意,如果不满意的话,按照行规会要求对方退钱。」
一位销售人员举例说,某台市场报价为200多万的设备,可再让利10万元。如果能成交,就按「首付两成加几年按揭」的方式来操作,且可为采购方个人申请一笔几万元的费用。如果采购方直接付款,给对方的个人费用将会更高。另一位从事旋挖钻机销售的人员则表示,如果能成交一笔200多万元的设备,可直接给对方5万元左右的回扣,且希望对方能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账户。
潜规则 之运输
关键词:点装费、煤销票、过路权、行规、搞车皮、打点、行情、江湖混战、利益均沾、开出户头、分等、铁路专户
要占领内销市场,首先就必须「货通天下」。然而在大陆铁路运力普遍紧张的当下,搞得到车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一些大宗商品的运输安排炙手可热,成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
比如,以数量庞大的铁路运煤经营者,即俗称的「发煤的」为终端,以实权人物的亲戚、好友、同僚和铁路子弟为中介,以管理车皮计画、调度和发运的实权人物为核心,以这一管理系统的基层实施者为外围,所有人构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一些资深的发煤人报料,在实行「煤销票」制度的山西省,以中等价格的煤炭、中等运输距离(大致在千公里以内的,比如山西发往河北、山东一些地方)为例,一吨煤走铁路计画内车皮和走公路,前者可以省出50~60元(人民币,下同),发煤者自然都愿意购买成本更小的铁路「过路权」。
於是,「点装费」便大行其道。所谓点装费,也叫「批、点、装」,就是已经跨入铁路发运资格门槛的企业或个人,为「感谢」或者「催促」铁路运输部门人员辛苦地为其批计画、调度车皮、装车发运而给管理人员的打点费。因存在时间已久,行内早有了「点装费」这个专有名词。各站段的点装费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行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搞车皮」很猖獗,但更类似於「江湖混战」,点装费的价格和「打点」对象都飘忽不定,畸高畸低。「行情」较稳、利益均沾是後来才形成的局面。
比如山西太原的一般行情是吨煤20元,关系特殊好的客户,也有出5元的,也有不出现金,用其他方式交换的。而一些可怜的、关系不硬的小、散、新户挤进来,据说最高有出到吨煤40元的。山西临汾的两个发煤老板就说,他们给中介人出了「吨煤20元」的点装费。
然而,能拥有这样的行贿资格的人也是极为幸运的--更多的人连这个机会都没有。这就是开设了铁路专户的大佬和「进不了门」的人的区别。那些没有「专户」的人也想「走车皮」的话,途径就是借别人的户头,占别人的计画,给人家出钱--价格是随运力紧张程度波动的,但肯定低於和走公路运输相比较的成本差。如果非要说一个「一般行情」,「大佬」们勉强透漏:「那就是每吨煤30元左右吧。」
列入铁路专户是一个了不起的资格。这个资格的取得程序和银行进行贷款资格审查类似--你有多大生产规模的矿,或者多大数量货物的组织能力,足以保证「我的车皮吃饱」。这些「条件」都是可以临时借用、合同借用或者仅在纸面体现的,况且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出现「有车皮但无煤可拉」的境况,能否在铁路上「开出户头」实际只是将客户「分等」、设置门槛、抬高租用成本的一个方法。据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在煤炭发运者行列中,一些人取得「铁路专户」的「门槛成本」不低於100万元。
潜规则 之认证
关键词:认证费、谘询费、辅导费、标准混乱、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做食品行业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会踩上炸弹,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彻底完蛋!」龙凤食品董事长叶惠德以往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曾如此感叹。的确,在食品安全经常出包、状况频发的当下,食品行业的钱越来越不好赚。除了要管好自身企业,从上下游的原物料供应到终端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提高十二分的警惕。除此之外,获得进入市场的许可证--食品行业特有的产品认证,更是不可或缺。
据了解,在大陆,认证活动实行统一定价政策,定价机构为「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认证费一般为人民币2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认证机构尚可以取得认证谘询费、辅导费等收入,但是,这些并不是必经程序。大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认证机构不得以未经其认证谘询、辅导而拒绝认证。
在1999年出台并适用至今的《关於印发产品质量认证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通知》中,收费标准共包括5部分:申请费2000元;审核费为3000元×初次审核人日数;监督审核费为3000元×监督审核人日数(人日数是审核所需人员和天数,即人数×天数,具体按国际惯例规定);产品质量检测费(按国家规定的有关产品质量委托检验收费标准收取),审定与注册费3000元;年金(含标志使用费)5000元/年。
实际情况又如何?
「首次认证检查费要2.5万元,以後每年还要0.9万元的例行换证检查费。」不久前,四川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梁先生介绍了他所获得的食品认证的机构签约价格。「在实际操作中,价格有很大的变化,收费标准并不统一,有的认证机构甚至打出10万元的价格。」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市场上也有低於5000元的,「他们的做法就是派一两个人考察一下企业,有的甚至直接根据企业的申请材料,发个证就完事。」
除了食品认证机构的收费标准混乱之外,认证机构的资质也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查阅中国认监委官方网站可以看到,认证机构规模不等、背景不一,有些还自称背靠某某部委或科研机构。而中国认监委在调查中发现,认证混乱的现象非常普遍,常常出现一家认证机构的认证而其余的认证机构并不认可的情况,假冒认证机构的例子也时常发生。
「认证机构混杂不说,一些谘询公司也本着唯利是图的方式搞食品认证。」前述梁先生表示,他不仅在当初的认证中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混乱,甚至常常接到某认证机构打来的电话表示比其他机构更权威。「有的就是认证中介,只要交钱就能通过,不合格也由这些机构想办法让你合格。」
「认证机构既是裁判员,又要靠作为运动员的企业来养活。」四川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通过某认证机构的认证後,为了维护这个认证,不得不接受这些认证机构的建议。「比如在农产品的化肥农药和食品的添加成分上使用认证机构推荐的产品,这些机构是否从推荐产品上获得收益就不得而知了。」他质疑,在如此产业链的潜规则主导下,部分认证机构的公信力更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