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的最后一程

来源 :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w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东部时间9月23日晚11时17分,在纽约曼哈顿东河畔的寓所,“蒋宋王朝”的最后一位标志性人物,蒋介石的遗孀宋美龄于睡梦中辞世,享年106岁。
  
  她出身于中国最有名的家族、曾是中国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争议的女人之一。她见证、参与和影响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程。
  
  那些和她同时代的风云人物们,那些曾经的朋友和敌人都已经先她而去,而宋美龄顽强而孤独地进入了21世纪。她的辞世,重新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宋美龄逝世的消息立刻成为全世界华文媒体的头号新闻。美国的各大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福克斯公司(FOX)等也都辟出大量篇幅予以报道。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等已分别向宋美龄的亲属发了唁电。
  
  同时,美国总统布什也发表了悼念的声明。
  
  纽约十月,气温偶尔接近摄氏零度。在曼哈顿84街,格雷斯广场10号楼是紧邻东河的一座15层高的住宅楼。宋美龄卖掉长岛的房子后,就选择了这座楼位于9层的一个单元作为栖身之地。虽然地处繁华的曼哈顿,但这里闹中取静,加上东河美丽的风景,给人舒适怡然的感觉。
  
  两组台湾的记者,在宋美龄家曼哈顿上东城公寓的楼下,冒着冷风已经等了四天,因为此前有消息说,宋美龄身体不好了。
  
  23日又苦等了一天,晚间6点收工。晚11点,宋美龄的外甥女孔令仪哽咽地打电话给台湾驻纽约经贸办事处代表夏立言说:“夫人去了。”夏立言随即向台北进行了汇报——在当天下午,宋美龄的身体还好,但在晚8时左右,突然发现血压偏低,到当夜11时17分安静离世。宋美龄的死讯,旋即由台北发出。
  
  纽约所有华文媒体记者一阵忙乱。24日凌晨纷纷赶赴宋美龄曼哈顿84街东河岸的寓所楼下。寒冷的夜晚驱走了众人的睡意,全黑的公寓只有9楼的灯光彻夜通明。楼下偶尔见到有人出入,但多行色匆匆,不发一语。
  
  凌晨6点,媒体仍在宋美龄家楼下等待。偶尔见到社区邻居早上出来遛狗,还好奇地问记者发生了什么事。对记者们围绕门口铺下的“长枪短炮”,门卫并不干涉,也不阻拦,倒是路过的一些行人不知发生了何事而透过玻璃门向内张望。宋美龄在此地半隐居式的生活,使得大多数的人不知道楼里曾经住着的,是横跨三个世纪的,一部近代中国的“活历史”。
  
  终于,等到11点,来的人是孔令仪。令人惊讶的是,在孔令仪的车后接着开进来的,就是殡仪馆的灵车。
  
  “太快了吧!”“还没有什么蒋家人到呢!”有记者开始议论纷纷。殡仪馆的人从灵车上卸下了担架,另外一名工作人员抱着一床枣红色的毯子,直上电梯。30分钟后,宋美龄的遗体,从头到脚包裹在毯子里,运上了灵车。80高龄的孔令仪在旁忍不住频频拭泪。人称孔大小姐的孔令仪是宋美龄姐姐宋蔼龄的女儿。自己没有生养子女的宋美龄,从小宠爱几个外甥女。孔令仪尽管自己身体也不好,但仍视宋美龄为亲生母亲一般,悉心照顾着。她多年不敢离开纽约一步,就是怕宋美龄有个万一,自己不在身边。
  
  宋美龄的移灵过程,加上孔令仪拭泪的镜头,是媒体不可错失的画面。当大家举起摄影机和数字相机准备抢拍时,面对灵车最近一排媒体却有人同时惊呼,“快门按不下去!”惊愕之余,大家只能安慰自己,大概一向爱美的宋美龄,应该不愿见到死后的身形清晰放大在报纸头条吧。
  
  CNN早已到殡仪馆外卡位抢拍,各路媒体也一路超车,闯红灯跟拍。
  
  弗兰克坎贝尔殡仪馆与宋宅相隔并不远,位于繁华的麦迪逊大道上,整个殡仪馆的窗子都拉着白色的窗帘,看上去整洁肃穆,门口伸出一座红色的棚子覆盖了门前的人行道。殡仪馆门口有一个穿着制服的门卫不苟言笑地站着,对蜂拥而来的记者的拍照视而不见,只为进出的人服务。这是一间很著名的殡仪馆,操办过很多知名人物的后事,其中包括著名华裔科学家吴健雄。
  
  累疯了的媒体本打算鸣金收兵隔日再战。但是又有消息传来,连战临时决定要提早赶在程建人(民进党驻美代表)前面到宋美龄家,这把媒体又整得人仰马翻。连战的说法是“自己人(国民党)不好意思比外人(民进党)晚到”。24日,连战与程建人巧妙地错开时间先后抵达,向家属致意后,程建人随即到由台湾驻纽约经贸办事处设置好的灵堂,向宋美龄遗像鞠躬致敬。
  
  灵堂里有小学生由老师带着向宋美龄遗像鞠躬,趁机认识这位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奇女子;还有70多岁的台湾老兵在灵堂前老泪纵横,对宋美龄辞世感到不舍;还有台湾国民党海外代表在灵堂里呼吁国民党要团结,打赢2004年台湾大选的选战。
  
  宋美龄去世在美国华人社会也引起震动。住在洛杉矶地区的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高启正回忆说,他父亲高向杲在孔祥熙执掌财政部和行政院时期担任机要秘书,跟宋家和孔家常有接触,因此他自己从小就对宋美龄女士印象深刻。“在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她在二战期间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她和美方的关系,可以说近代历史上没有人能跟她相比。”
  
  宋美龄曾在台北阳明山脚下为抚育阵亡将士遗孤创办了寄宿的华兴学校。许多在美国的华兴校友听到她逝世消息后纷纷表示悼念之情。旅居洛杉矶的罗凤兰是华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她说,她和许多朋友以及当年的校友几乎每年都到纽约蒋夫人寓所为她祝寿。目前,他们正在联络分散在各地的校友和其他相关人士,要为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岁老人举行追思礼拜活动。
其他文献
从小学教员、公社书记,官至省长、最终成为掌控25万亿国资的“大管家”,出身寒微的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是标准的“草根官员”,他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且一度口碑不错。    但事实上早在数年前,这位高官已经被洞查内幕的民间人士,编排进一出热播的反腐电视剧《大雪无痕》,并且是一个“腐败人物”的原型。    现在来看,这名今年以来“下马”的第四名正省部级官员,其人生角色转换之变幻莫测,确实耐人寻思。
期刊
早在7年前,作家陆天明便将田凤山作为“反面角色”写进了电视剧。由此,有人质疑:陆天明当时为什么没有揭发田凤山?  10月24日,写过一系列“反贪题材”的作家陆天明在一次闲谈中得知,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被“双规”,他松了口气。此时,人们才知道,在他数年前创作的电视剧《大雪无痕》中,就已有了田凤山的身影。    惊叹于这位作家“先见之明”的同时,也有人以“陆天明为何没有揭发田凤山”为题提出质问。  
期刊
“博客现象之所以重要和值得我们关注,不是因为某个人的网路日志有多么好,而是因为网路日志彼此连结的方式打破了我们熟知的社会交流常态。”  2003年10月13日,北京专栏作家王小山在朋友的婚礼上换穿了两件衣服,一件燕尾服、一件长袍马褂。深夜,他习惯性打开自己的Blog(博客),把这热闹又琐碎的一天经历写下来。    我知道今年这一天你做了什么    别人的10月13日是什么样子?接着他顺着链接浏览别
期刊
当今天我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甚至艾滋病的研究与治疗都有了办法的时候,自杀仍旧像梦魇一样侵袭着每一个不快乐的人。最为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挽救这些生命?消除自杀,不仅是精神卫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    SARS之后,重建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被提到了更迫切的层面  11月2日晚6时30分,一名轻生者跳下了北京地铁站台,跪在了铁轨中间,地铁为此断电5分钟,人们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拉上来…… 
期刊
大火之后,受灾地区的居民将面临诸多挑战,重建家园的路程将是漫长的  从10月21日开始的美国加州南部地区的山林大火燃烧了十几天,从洛杉矶县西北的郊区延绵到南部的墨西哥边界,蔓延南加州的6个县。圣地亚哥县有3场大火,夺去11条生命。圣地亚哥市市长说,整个圣地亚哥县已经停止运转。学校停课,商家关门,高速公路关闭,5万户居民断电。在火场周围,浓烟遮天蔽日,以致于附近的几条高速公路一度被迫关闭。居民们更被
期刊
“基因组药物的运用,将在医学上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药物将针对具体的每一个人,治疗效率变得更高,并且更省钱。”国内科学家这样告诉我们。  从1953年人类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至今,刚好是半个世纪。    在美国《科学》杂志纪念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的专题中,几位著名的生命科学家用一组文章阐述了他们对DNA研究的过去、现状、以及将来被用于药物研究的一些观点。    “在今后的健康概念中,我们将学会如何关
期刊
等待地震来临    无论身处何处,我每天早晨起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眼往窗外望。要是一切风景安好如旧,心里就会大大松口气,觉得世界还是存在的,没有因为我稍加疏忽,就被外力颠覆什么。我的朋友小F觉得我这种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行径简直匪夷所思,大概是深受阿拉伯神话的毒,认为自己一觉醒来,就像公主一样被灯神搬运到哪个极乐世界去。    实际上,我的想法远没有那么浪漫,简直还是够悲怆的。谷畸润一郎在《阴霾礼
期刊
号称“中国三只眼”的三位摄像师侯咏、吕乐、顾长卫近日相继推出电影作品,一时之间,“摄而优则导”成为被广泛谈论的话题,三位导演也成为媒体追踪的对象。    他们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摄像师做导演往往更注重画面,你的作品是这样吗?无一例外地,他们都极力否认。    这三部片子——侯咏的《茉莉花开》、吕乐的《美人草》、顾长卫的《孔雀》,目前都还在制作中。但从已公布的剧照来看,《茉莉花开》里的章子怡、《
期刊
新闻周刊:有人认为“自杀”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的权利,你是否认同?    孙东东:我并不认为“自杀”是一种权利。人的本能是求生而不是求死,人是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而不是相反。“自杀”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不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不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追求。人的寿命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生命是最高价值。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民族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所以自杀首先是不道德的。    同时法律也是不保护“自杀”的,法
期刊
当影视毫不留情地将话剧这门传统的艺术挤到边缘,话剧演员演变为影视剧最具实力的大军时,这位61岁的老人依然坚信话剧的重生,一如等待他的戈多——  话剧《赵氏孤儿》正在北京人艺剧院演出。    10月30日晚7时许,观众们都领票进场了,在陆续传来的舞台声响中,剧院越发显出一种无法抹却的孤清。    二楼咖啡馆里,该剧导演林兆华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他穿着宽松的牛仔裤,套一件大大的毛衣。怎么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