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文教育往往把语文课程的作用狭义地定义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时,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强调:“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语文课程除了完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习得外,还肩负着人文教育的使命。
工具性也好,人文教育也罢,要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都必须从语文课程资源上体现,也就是语文教育资源的更新和拓展问题。所谓语文课程资源,朱绍禹先生认为:“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而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把语文教材狭义地等同为语文课程资源,因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的资源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个课标,一册教参,一个课堂。语文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和枯燥性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生活体验不相适应。一方面,中学生处于成长的青春年华,他们心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着想象、憧憬和期待,他们希望语文教学不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而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面向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他们希望语文学习能够放飞自己的思维和心灵,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想象和体验真善美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语文教师往往固守于教材,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能力培养;使得语文教学程序化、刻板化,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指出:“中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而“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完美的课程改革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本土的资源和经验、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进入教学活动中。
如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进入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经验世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或者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包括学校环境、组织制度、人际关系、舆论风气等多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充盈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可以说每天都生活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总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熏染着他,伴随着他的成长。可以说,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它在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校園文化建设对拓展中学语文教育资源到底有哪些影响?二者之间如何互为作用呢?
一、从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看
(一)拓展语文教育资源的空间
优秀的校园文化随时随地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因为其中折射着学校传统、思想、精神等,能培育出师生员工的内心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正如张楚廷教授所说:“人在环境中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不能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必然只有什么样的人,甚至还可以说,环境,尤其是观念环境还是为人所决定的,然而,当人对环境产生好感,产生从众感、认同感的时候,环境的影响是特别大的,或者在环境(或其局部)具有特别大的诱惑力的时候,影响也就特别大。”这种分析告诉我们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建设学校文化,可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从规划到最终完成,都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资源建设,更重要的是还包含语文教育资源建设。
(二)明确语文教育的导向
校园物质文化可谓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导向,它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地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培养出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见过。”
二、从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看
(一)提高语文教育资源的感染力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讲课和作报告的直接灌输,又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抽象的道理于各种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高雅的艺术作品欣赏或优美的歌曲演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活动文化就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由于课堂教育的整体性、统一化,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更多是其共性,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由于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学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出的是学生的个性;学生成长中的差异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外活动中彰显出来的。因此,健康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可以亲身投入实际场景中去探索、去发现,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智慧、激发了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学生们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自我开掘个性的潜能,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良好形式。因此,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从学校大门开始,处处都有能体现本校文化特色的形象。例如,在教学区,利用可用的建筑物进行改造,设置各种宣传窗、文化墙,鞭策学生刻苦勤奋、求索创新。一个个意蕴深含,代替单调数字或者通俗化称呼,那些可以体现本校特色的名字,在产生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开拓创造式思维,还能增加学生对校园历史、特色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情感以及团体的凝聚力。
在我校的校园文化设施中,像文化长廊、草地保护宣传语、教室墙壁或者阶梯转台处的名人名言等等,对学生的思想啟迪、情感陶冶、语言示范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文化长廊中志士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唐诗里“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宋词中“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语文日常教学中,把学生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手抄报、小报和校刊,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成立校园广播社,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在校园新闻时间公开广播;开展主题丰富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开展别开生面的话剧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自编自导,以或庄或谐的表演演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独特的民俗民情和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养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让语文教学承载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辅助语文教学,两者相融互促,共同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而服务。
(本文曾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学会关于开展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活动二等奖)
工具性也好,人文教育也罢,要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都必须从语文课程资源上体现,也就是语文教育资源的更新和拓展问题。所谓语文课程资源,朱绍禹先生认为:“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而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把语文教材狭义地等同为语文课程资源,因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的资源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个课标,一册教参,一个课堂。语文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和枯燥性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生活体验不相适应。一方面,中学生处于成长的青春年华,他们心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着想象、憧憬和期待,他们希望语文教学不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而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面向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他们希望语文学习能够放飞自己的思维和心灵,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想象和体验真善美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语文教师往往固守于教材,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能力培养;使得语文教学程序化、刻板化,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指出:“中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而“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完美的课程改革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本土的资源和经验、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进入教学活动中。
如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进入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经验世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或者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包括学校环境、组织制度、人际关系、舆论风气等多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充盈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可以说每天都生活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总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熏染着他,伴随着他的成长。可以说,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它在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校園文化建设对拓展中学语文教育资源到底有哪些影响?二者之间如何互为作用呢?
一、从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看
(一)拓展语文教育资源的空间
优秀的校园文化随时随地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因为其中折射着学校传统、思想、精神等,能培育出师生员工的内心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正如张楚廷教授所说:“人在环境中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不能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必然只有什么样的人,甚至还可以说,环境,尤其是观念环境还是为人所决定的,然而,当人对环境产生好感,产生从众感、认同感的时候,环境的影响是特别大的,或者在环境(或其局部)具有特别大的诱惑力的时候,影响也就特别大。”这种分析告诉我们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建设学校文化,可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从规划到最终完成,都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资源建设,更重要的是还包含语文教育资源建设。
(二)明确语文教育的导向
校园物质文化可谓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导向,它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地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培养出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见过。”
二、从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看
(一)提高语文教育资源的感染力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讲课和作报告的直接灌输,又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抽象的道理于各种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高雅的艺术作品欣赏或优美的歌曲演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活动文化就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由于课堂教育的整体性、统一化,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更多是其共性,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由于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学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出的是学生的个性;学生成长中的差异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外活动中彰显出来的。因此,健康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可以亲身投入实际场景中去探索、去发现,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智慧、激发了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学生们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自我开掘个性的潜能,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良好形式。因此,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从学校大门开始,处处都有能体现本校文化特色的形象。例如,在教学区,利用可用的建筑物进行改造,设置各种宣传窗、文化墙,鞭策学生刻苦勤奋、求索创新。一个个意蕴深含,代替单调数字或者通俗化称呼,那些可以体现本校特色的名字,在产生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开拓创造式思维,还能增加学生对校园历史、特色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情感以及团体的凝聚力。
在我校的校园文化设施中,像文化长廊、草地保护宣传语、教室墙壁或者阶梯转台处的名人名言等等,对学生的思想啟迪、情感陶冶、语言示范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文化长廊中志士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唐诗里“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宋词中“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语文日常教学中,把学生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手抄报、小报和校刊,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成立校园广播社,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在校园新闻时间公开广播;开展主题丰富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开展别开生面的话剧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自编自导,以或庄或谐的表演演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独特的民俗民情和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养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让语文教学承载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辅助语文教学,两者相融互促,共同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而服务。
(本文曾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学会关于开展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