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实现巴蜀文化与《文化生活》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马克思曾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我国课程改革也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提倡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轻文,形成中学文理分科、大学文理工分科的局面,导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分离,致使学生出现偏科、知识模块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高中三大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以及文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文化生活》以“文化”为教材内容主线,系统地介绍文化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巴蜀文化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鉴赏力、文化修养。巴蜀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保罗万象,涉及到历史、地理等高中课程内容。开发利用巴蜀文化课程资源,以巴蜀文化现象如切入点,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建立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有助于中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意识的培养
教育作为一种培育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住型、独立性和创造性。与国家课程相比,地区课程并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新、连贯性以及深刻性。其主要立足于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追求一种针对性、主体性的教学。
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对巴蜀文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要求课程与教学回归学生生活,既强调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区域课程资源开发重视信息接收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兴趣与需要,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一种个体的发展不仅仅包括学生在知识上的成长,也包括在情感上的成长。对巴蜀文化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巴蜀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更重要的是人的理念与文化的开发。对本地区的课程资源的探究与挖掘,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文化背景,也有助于教师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进行地区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文化生活》课程的理解,而且能丰富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是自身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同时,在《文化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之中,师师之间的互动不断频繁,这无疑为教师群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
(四)有助于提升《文化生活》课程的实效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文化对个人的成长,主要表现为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的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而产生作用的。无论是宏观角度抑或是微观角度,文化产生作用的机制都离不开人的实践。因此,《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应立足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切社会关系”业内在地包含了文化关系。因此,新课改的关键就在能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
新课改力图改变原课程脱离实际生活的状况,彰显现实生活的意义,在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学习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回归生活的主题。这种主体就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实现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发与利用。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困扰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原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虽然几经变革,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以科学世界为指向的,造成了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知识与实践的脱节,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要实现彻底地转变,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此,重视将地区文化与现有课程相融合是新课改的题中之义。而在四川地区,这种地方课程的开发便是基于巴蜀文化的。
(五)有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
将巴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三者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从而使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培养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保证实现课程一元化的同时,也为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巴蜀地区的学校结合地方特点与学校实际,开发利用巴蜀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带动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六)有助于实现巴蜀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但在经济上实现了全球化的分工,而且在文化领域内也实现了多元化。各种文化之间不仅存在融合与交流,而且存在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相继涌入,作为四川地区的传统文化,巴蜀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多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也为巴蜀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原有的巴蜀文化传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快节奏利的现代生活,实现巴蜀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受众面多、影响深远。《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内容更是紧贴现实生活,因此,基于《文化生活》的巴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了传承与发展巴蜀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实现巴蜀文化与《文化生活》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一)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两者相结合提供广阔的空间
《文化生活》模块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模块。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化生活》模块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由《政治生活》向《生活与哲学》、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在课程内容方面,《文化生活》课程以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为主题,弥补旧教材在课程内容方面的缺陷,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文学等诸多方面,并未就“文化”而谈,反而扩充教材文本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文化参与能力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例如:在“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中,教材编写者利用奥运会体育项目、建筑艺术和语言文艺等三个素材并辅以精美的插图,帮助学生体悟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不但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谓是“一举两得”。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方面,该教材不仅内容详实丰富,而且贴近生活、有时俱进。顾名思义,《文化生活》的编写目标是搭起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因此,其在素材选择方面,有两大基本维度:时间与空间。在时间维度方面,《文化生活》编写者注重书中引用资料的“新鲜程度”。例如:在2004年版的教材中,“我心中的道德典范”这一目就使用了当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牛玉儒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兴趣。在空间维度方面,《文化生活》则体现“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特点,给予课程教学广泛的空间。教科书是课程开发的“三大文本”之一,《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生活气息,为将巴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为实现两者相结合提供了途径
新课改注重“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三大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文化生活》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设置了综合探究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由此,《文化生活》教材编写呈现出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综合探究课程是每一单元理论知识的升华,它的地位至关重要。但是教材编写者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教学内容限制,而是利用“活动建议”,给予教学部分空间,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力。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实现两者相结合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发转变为追求热的全面发展。这种人性化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分为8分,高于物理化学等科学类课程的6分,从而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思想政治”学科内部,课程分为选修与必修两大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第二,尊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倡导校本课程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原有课程偏重于书本知识、忽视教师的自主能动性,结果导致教学缺乏活力和校园特色文化缺失等两大问题。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此发生巨大的转变,由“教书匠“变为”研究员”,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是课程概念的具体目标之一。课程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普遍适用的规律总结与既定结论,而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所获的直接经验与课程知识的有机结合。
随着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等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各国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并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反思带来了教学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所体现,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与体验的过程等。这样,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资源,更贴近四川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项课程资源,应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四)“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为两者相结合提供了政策中的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各地也纷纷颁布了地方课程标准,这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那么这也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全日制普通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作如下说明:“本课程要立足于广大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四川地区的学生“生于斯,长于斯”,每日浸润在当地文化之中,巴蜀文化就是学生生活的重要主题,因此,这就为巴蜀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56)
[3]任顺元著.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8
一、实现巴蜀文化与《文化生活》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马克思曾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我国课程改革也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提倡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轻文,形成中学文理分科、大学文理工分科的局面,导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分离,致使学生出现偏科、知识模块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高中三大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以及文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文化生活》以“文化”为教材内容主线,系统地介绍文化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巴蜀文化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鉴赏力、文化修养。巴蜀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保罗万象,涉及到历史、地理等高中课程内容。开发利用巴蜀文化课程资源,以巴蜀文化现象如切入点,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建立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有助于中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意识的培养
教育作为一种培育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住型、独立性和创造性。与国家课程相比,地区课程并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新、连贯性以及深刻性。其主要立足于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追求一种针对性、主体性的教学。
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对巴蜀文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要求课程与教学回归学生生活,既强调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区域课程资源开发重视信息接收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兴趣与需要,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一种个体的发展不仅仅包括学生在知识上的成长,也包括在情感上的成长。对巴蜀文化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巴蜀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更重要的是人的理念与文化的开发。对本地区的课程资源的探究与挖掘,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文化背景,也有助于教师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进行地区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文化生活》课程的理解,而且能丰富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是自身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同时,在《文化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之中,师师之间的互动不断频繁,这无疑为教师群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
(四)有助于提升《文化生活》课程的实效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文化对个人的成长,主要表现为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的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而产生作用的。无论是宏观角度抑或是微观角度,文化产生作用的机制都离不开人的实践。因此,《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应立足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切社会关系”业内在地包含了文化关系。因此,新课改的关键就在能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
新课改力图改变原课程脱离实际生活的状况,彰显现实生活的意义,在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学习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回归生活的主题。这种主体就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实现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发与利用。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困扰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原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虽然几经变革,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以科学世界为指向的,造成了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知识与实践的脱节,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要实现彻底地转变,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此,重视将地区文化与现有课程相融合是新课改的题中之义。而在四川地区,这种地方课程的开发便是基于巴蜀文化的。
(五)有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
将巴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三者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从而使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培养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保证实现课程一元化的同时,也为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巴蜀地区的学校结合地方特点与学校实际,开发利用巴蜀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带动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六)有助于实现巴蜀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但在经济上实现了全球化的分工,而且在文化领域内也实现了多元化。各种文化之间不仅存在融合与交流,而且存在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相继涌入,作为四川地区的传统文化,巴蜀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多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也为巴蜀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原有的巴蜀文化传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快节奏利的现代生活,实现巴蜀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受众面多、影响深远。《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内容更是紧贴现实生活,因此,基于《文化生活》的巴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了传承与发展巴蜀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实现巴蜀文化与《文化生活》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一)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两者相结合提供广阔的空间
《文化生活》模块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模块。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化生活》模块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由《政治生活》向《生活与哲学》、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在课程内容方面,《文化生活》课程以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为主题,弥补旧教材在课程内容方面的缺陷,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文学等诸多方面,并未就“文化”而谈,反而扩充教材文本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文化参与能力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例如:在“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中,教材编写者利用奥运会体育项目、建筑艺术和语言文艺等三个素材并辅以精美的插图,帮助学生体悟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不但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谓是“一举两得”。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方面,该教材不仅内容详实丰富,而且贴近生活、有时俱进。顾名思义,《文化生活》的编写目标是搭起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因此,其在素材选择方面,有两大基本维度:时间与空间。在时间维度方面,《文化生活》编写者注重书中引用资料的“新鲜程度”。例如:在2004年版的教材中,“我心中的道德典范”这一目就使用了当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牛玉儒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兴趣。在空间维度方面,《文化生活》则体现“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特点,给予课程教学广泛的空间。教科书是课程开发的“三大文本”之一,《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生活气息,为将巴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为实现两者相结合提供了途径
新课改注重“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三大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文化生活》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设置了综合探究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由此,《文化生活》教材编写呈现出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综合探究课程是每一单元理论知识的升华,它的地位至关重要。但是教材编写者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教学内容限制,而是利用“活动建议”,给予教学部分空间,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力。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实现两者相结合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发转变为追求热的全面发展。这种人性化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分为8分,高于物理化学等科学类课程的6分,从而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思想政治”学科内部,课程分为选修与必修两大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第二,尊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倡导校本课程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原有课程偏重于书本知识、忽视教师的自主能动性,结果导致教学缺乏活力和校园特色文化缺失等两大问题。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此发生巨大的转变,由“教书匠“变为”研究员”,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是课程概念的具体目标之一。课程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普遍适用的规律总结与既定结论,而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所获的直接经验与课程知识的有机结合。
随着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等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各国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并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反思带来了教学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所体现,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与体验的过程等。这样,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资源,更贴近四川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项课程资源,应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四)“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为两者相结合提供了政策中的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各地也纷纷颁布了地方课程标准,这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那么这也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全日制普通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作如下说明:“本课程要立足于广大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四川地区的学生“生于斯,长于斯”,每日浸润在当地文化之中,巴蜀文化就是学生生活的重要主题,因此,这就为巴蜀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56)
[3]任顺元著.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