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远,坐落在黔东南舞水河畔的一个古镇,这里没有披着薄纱赤足在沙滩上奔跑的浪漫,这里你会刻意地抛开所有浪漫的幻想,带着一份松散的心情,一双充满好奇的双眼,享受着时光在此停留的美好瞬间和悄无声息的温馨接触,让欢欣之情得到尽情地展示
距离繁华一刻钟
古镇四面环山,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弯曲的河流穿过古镇,使得小镇如同午睡的少妇依偎着环绕的舞水,滋润着古巷民居,尽显着小桥流水的柔情。小镇自汉代就曾在此设县,林则徐、何昭基等人曾在此留下足迹,数百年来古镇记载着它的盛世繁华,沧桑中依然透着它的古朴典雅,使得古堡城垣以及淳朴的民族风情亦如尘外幽境和谐自然。
踏着青石板铺设的狭窄的街道,两旁是多层的青楼,楼顶飞檐高挑,远看如同庙宇。行走间总会发现头戴不同发饰的男男女女不时从身边走过,原来这里居住着以侗族为首的22个少数民族,众多的民族使得古镇留下大量的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分散在古镇周围的侗族村寨格外引人注目,村寨均依山傍水,青楼座座相连,几户相通,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一个寨子往往有200到300户,他们居住在两厢各有一道生长着粗大古枫树的几乎相似的山梁上。清一色的干栏式建筑,小青瓦屋面,直穿过寨中的通道犹如一条中轴线,倒使得整个寨子布局显得错落有致。
迎接客人的“三道关”
早听说侗寨有个“恋爱节”,金秋的清晨,明明朗朗的天空,微微地飘过和煦的山野清风。几个朋友兴致盎然地上了路。
出古镇东南角就到了侗族寨子,尚未进得寨子,距寨门约200米的公路上,早矗立了大寨的迎客队伍。最前面的,右边排列的是分别身穿红、兰、绿长衫,外套对襟短褂的德高望重的寨老;左边是小伙子组成的芦笙队;中间为4名手执牛角和铜制酒壶、身着银饰礼服的姑娘;紧接的是身穿节日盛装列于公路两边的各色年龄的男女。这便是久负盛名的侗族迎客礼仪中的第一道拦路酒。这拦路酒是报京三月三恋爱节迎客进寨最为隆重的礼仪。
铁炮三响过后,芦笙手吹奏起迎客曲,姑娘们斟满了牛角酒,小伙子们夹道拦住了去路。来客须得喝过这醇香的然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牛角酒。想躲是躲不过的。好在今天据说对我们“政策放宽”,只需“礼节礼节”,并不强求喝完。我们只好老实“就范”。一时间,芦笙曲、敬酒歌、欢笑声交织一片,人们一下子就感到了侗家浓烈的节日气氛。过了第一道拦路酒,人们伴着新奇而兴奋的感受拥向寨门。倏地,只听铁炮响处,十余姑娘手捧牛角酒,笑盈盈地迎上前来恭敬客人,——又一道拦路酒挡在了面前。这隆重的场面,醇厚的真情,诚挚的欢迎,使我们虽不停地说“免了、免了”,但怎能不一个个乖乖地喝酒!
来到寨子中央的芦笙坪上,比篮球场子大些的坝子早聚满了男男女女的人群,周围的楼上面亦是人头攒动。坪子中央放着酒坛、盛酒的一角,一位姑娘变化着节奏敲击木鼓,寨民们正踩着鼓点和着芦笙跳芦笙舞。
爱情契约的守护者
芦笙坪上的芦笙舞跳过一圈又一圈,芦笙曲随着舞步换了一曲又一曲,主人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这才发现,后来的舞者多是自由组合,于是才赶紧寻觅新的景点。寨子前方约200米的地方,一块泡冬田的四周,田垄地埂上,早围满了翘首观望的人群。离泡冬田50米开外的一个小土岗上,一群男青年吹奏着芦笙。约距百多米的地方,紧靠一片参天古树、依一眼清泉筑起的一口小山塘,即被称做金塘洞的地方,被兴致极好的人们围得密密匝匝,尤其在古树林子里的小伙子,一个个蠢蠢欲动,不时发出“噢嗬、噢嗬”的哄笑声。原来,这里是报京恋爱节的重头节目:“讨芭篓”、“讨葱蒜”的场所。
泡冬田边,一群十七八岁的身着民族礼服的姑娘,腰系笆篓、手执捞兜,卷起裤脚下田捞鱼。这种捞兜在田里捞鱼很方便。但是我们发现,姑娘们在捞鱼时,有捞上来后跑掉了的,却不再继续去捞。据说,这是因为姑娘们害羞,跑了的不好意思再捞,再捞会被人笑话。似乎这鱼是一种象征,既然跑了,那就不属于自己,何必再去纠缠呢?颇有点儿姜太公钓鱼的遗风。大约十多分钟,捞了鱼的姑娘拾了盛鱼的笆篓,来到吹芦笙小伙子的土岗上,赠给自己的心上人。得了笆篓的男青年,当即在土岗上烧起柴火,用一根竹竿插入鱼的嘴里,也不剖去内脏,连同鱼鳞一起在火上烧烤做菜,并邀同伴共进野餐。那野餐看上去似少些佐料,然而青年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在金塘洞,20余位十七八岁的侗族姑娘,同样身着侗家节日的盛装,手拎精制乖巧的竹篮,从自家菜地拔了上好的葱蒜苗,结伴来到这里洗净。姑娘们洗葱蒜的双手故意慢慢悠悠,不时抬起头来,把目光瞟向那片古树林子,银饰光辉映下的一张张掩饰不住内心喜悦的笑靥纯真动人,更使小伙子们一阵高似一阵的“噢嗬、噢嗬”得起劲。当姑娘们站起身来,早已等候不及的小伙子们,便上去向姑娘们讨取盛着葱蒜的篮子。据介绍,这种讨篮子,实际上男女双方事先就有目标。男方向看中的姑娘讨篮子;如果姑娘亦有意,便将篮子赠给男方;如果姑娘并不喜欢,便不会送出篮子。强讨是不行的。20几只盛满葱蒜苗的篮子,不到几分钟便被一群兴高采烈的小伙子讨光。但是,尽管得到笆篓、篮子的小伙子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却并不等于就此获得了爱情。讨得笆篓、葱蒜的男青年,要与姑娘约定日期归还,并以布料、丝线等物品放在笆篓或篮子内作答谢。到时,如果姑娘收了礼物,这姻缘便大有进展;如果只是收回笆篓或篮子而不收礼物,这门亲事也就化作乌有。
报京侗族的“讨笆篓、讨葱蒜”究竟起于何时呢?相传一个叫良英的报京姑娘,与家境贫寒的桥生相爱,而良英的父母则嫌贫爱富,硬逼良英嫁富人家。良英万般无奈,就在三月初三这天,捞鱼虾、拔葱蒜,与桥生相约来到现在金塘洞的莫嘎树下,送鱼和葱蒜给桥生,以葱蒜的青白表示自己纯洁的爱心,像鱼离不开水一样离不开桥生,以表达坚贞的爱情。可是却被人发现,两人遭到富人家的辱骂和毒打。他们终于由于无力抗拒而悲愤至极,最后一同跳崖身亡。为了纪念这对为追求婚姻自主,以牺牲生命作最后抗争的恋人,报京地方的侗族青年就在年年三月三来到金塘洞莫嘎树下集会,相沿成为今天的报京恋爱节。
留一个格子盛放婚姻的失意
侗族青年男女恋爱独特,而千百年来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离婚习俗。当一对夫妻无法共同生活下去时,他(她)们喜欢用歌声来向对方表示分手的愿望。在男方唱出:千错万错错在先,桃花错栽李花园,桃花李花栽错了,断郎一边妹一边。心灵耳聪的妻子便会答唱:吃了烟来变成灰,烟灰落地不成堆,大哥原来有好伴,燕子含泥各自飞。次日就托父母上对方家,请求解除婚约,一般不提对方的不是,只说自家儿子(女儿)不听话,目的是不使对方名声扫地,以便日后另求佳偶。如果离婚有提出赔或分割财产,就请双方家族有威望的人处置,一般都能妥善地落实,极少发生针尖对麦芒,水火不相让的场面。婚约终止后,双方父母仍然亲戚相称,保持友好关系。
离婚那天,杀一只鸭子请中人喝酒。若是女方主动要求离婚,则由她给男方父母挑一担水放在平常摆水处,不抽扁担;若是男子要求离婚,则由男子给女方父母挑一担柴放在门口,也不卸担子,意为对方父母对他(她)好,以示谢意,从此婚约解除。
风情镇远,充满着无限的神秘,吸引着你去探寻,去感悟……
距离繁华一刻钟
古镇四面环山,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弯曲的河流穿过古镇,使得小镇如同午睡的少妇依偎着环绕的舞水,滋润着古巷民居,尽显着小桥流水的柔情。小镇自汉代就曾在此设县,林则徐、何昭基等人曾在此留下足迹,数百年来古镇记载着它的盛世繁华,沧桑中依然透着它的古朴典雅,使得古堡城垣以及淳朴的民族风情亦如尘外幽境和谐自然。
踏着青石板铺设的狭窄的街道,两旁是多层的青楼,楼顶飞檐高挑,远看如同庙宇。行走间总会发现头戴不同发饰的男男女女不时从身边走过,原来这里居住着以侗族为首的22个少数民族,众多的民族使得古镇留下大量的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分散在古镇周围的侗族村寨格外引人注目,村寨均依山傍水,青楼座座相连,几户相通,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一个寨子往往有200到300户,他们居住在两厢各有一道生长着粗大古枫树的几乎相似的山梁上。清一色的干栏式建筑,小青瓦屋面,直穿过寨中的通道犹如一条中轴线,倒使得整个寨子布局显得错落有致。
迎接客人的“三道关”
早听说侗寨有个“恋爱节”,金秋的清晨,明明朗朗的天空,微微地飘过和煦的山野清风。几个朋友兴致盎然地上了路。
出古镇东南角就到了侗族寨子,尚未进得寨子,距寨门约200米的公路上,早矗立了大寨的迎客队伍。最前面的,右边排列的是分别身穿红、兰、绿长衫,外套对襟短褂的德高望重的寨老;左边是小伙子组成的芦笙队;中间为4名手执牛角和铜制酒壶、身着银饰礼服的姑娘;紧接的是身穿节日盛装列于公路两边的各色年龄的男女。这便是久负盛名的侗族迎客礼仪中的第一道拦路酒。这拦路酒是报京三月三恋爱节迎客进寨最为隆重的礼仪。
铁炮三响过后,芦笙手吹奏起迎客曲,姑娘们斟满了牛角酒,小伙子们夹道拦住了去路。来客须得喝过这醇香的然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牛角酒。想躲是躲不过的。好在今天据说对我们“政策放宽”,只需“礼节礼节”,并不强求喝完。我们只好老实“就范”。一时间,芦笙曲、敬酒歌、欢笑声交织一片,人们一下子就感到了侗家浓烈的节日气氛。过了第一道拦路酒,人们伴着新奇而兴奋的感受拥向寨门。倏地,只听铁炮响处,十余姑娘手捧牛角酒,笑盈盈地迎上前来恭敬客人,——又一道拦路酒挡在了面前。这隆重的场面,醇厚的真情,诚挚的欢迎,使我们虽不停地说“免了、免了”,但怎能不一个个乖乖地喝酒!
来到寨子中央的芦笙坪上,比篮球场子大些的坝子早聚满了男男女女的人群,周围的楼上面亦是人头攒动。坪子中央放着酒坛、盛酒的一角,一位姑娘变化着节奏敲击木鼓,寨民们正踩着鼓点和着芦笙跳芦笙舞。
爱情契约的守护者
芦笙坪上的芦笙舞跳过一圈又一圈,芦笙曲随着舞步换了一曲又一曲,主人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这才发现,后来的舞者多是自由组合,于是才赶紧寻觅新的景点。寨子前方约200米的地方,一块泡冬田的四周,田垄地埂上,早围满了翘首观望的人群。离泡冬田50米开外的一个小土岗上,一群男青年吹奏着芦笙。约距百多米的地方,紧靠一片参天古树、依一眼清泉筑起的一口小山塘,即被称做金塘洞的地方,被兴致极好的人们围得密密匝匝,尤其在古树林子里的小伙子,一个个蠢蠢欲动,不时发出“噢嗬、噢嗬”的哄笑声。原来,这里是报京恋爱节的重头节目:“讨芭篓”、“讨葱蒜”的场所。
泡冬田边,一群十七八岁的身着民族礼服的姑娘,腰系笆篓、手执捞兜,卷起裤脚下田捞鱼。这种捞兜在田里捞鱼很方便。但是我们发现,姑娘们在捞鱼时,有捞上来后跑掉了的,却不再继续去捞。据说,这是因为姑娘们害羞,跑了的不好意思再捞,再捞会被人笑话。似乎这鱼是一种象征,既然跑了,那就不属于自己,何必再去纠缠呢?颇有点儿姜太公钓鱼的遗风。大约十多分钟,捞了鱼的姑娘拾了盛鱼的笆篓,来到吹芦笙小伙子的土岗上,赠给自己的心上人。得了笆篓的男青年,当即在土岗上烧起柴火,用一根竹竿插入鱼的嘴里,也不剖去内脏,连同鱼鳞一起在火上烧烤做菜,并邀同伴共进野餐。那野餐看上去似少些佐料,然而青年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在金塘洞,20余位十七八岁的侗族姑娘,同样身着侗家节日的盛装,手拎精制乖巧的竹篮,从自家菜地拔了上好的葱蒜苗,结伴来到这里洗净。姑娘们洗葱蒜的双手故意慢慢悠悠,不时抬起头来,把目光瞟向那片古树林子,银饰光辉映下的一张张掩饰不住内心喜悦的笑靥纯真动人,更使小伙子们一阵高似一阵的“噢嗬、噢嗬”得起劲。当姑娘们站起身来,早已等候不及的小伙子们,便上去向姑娘们讨取盛着葱蒜的篮子。据介绍,这种讨篮子,实际上男女双方事先就有目标。男方向看中的姑娘讨篮子;如果姑娘亦有意,便将篮子赠给男方;如果姑娘并不喜欢,便不会送出篮子。强讨是不行的。20几只盛满葱蒜苗的篮子,不到几分钟便被一群兴高采烈的小伙子讨光。但是,尽管得到笆篓、篮子的小伙子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却并不等于就此获得了爱情。讨得笆篓、葱蒜的男青年,要与姑娘约定日期归还,并以布料、丝线等物品放在笆篓或篮子内作答谢。到时,如果姑娘收了礼物,这姻缘便大有进展;如果只是收回笆篓或篮子而不收礼物,这门亲事也就化作乌有。
报京侗族的“讨笆篓、讨葱蒜”究竟起于何时呢?相传一个叫良英的报京姑娘,与家境贫寒的桥生相爱,而良英的父母则嫌贫爱富,硬逼良英嫁富人家。良英万般无奈,就在三月初三这天,捞鱼虾、拔葱蒜,与桥生相约来到现在金塘洞的莫嘎树下,送鱼和葱蒜给桥生,以葱蒜的青白表示自己纯洁的爱心,像鱼离不开水一样离不开桥生,以表达坚贞的爱情。可是却被人发现,两人遭到富人家的辱骂和毒打。他们终于由于无力抗拒而悲愤至极,最后一同跳崖身亡。为了纪念这对为追求婚姻自主,以牺牲生命作最后抗争的恋人,报京地方的侗族青年就在年年三月三来到金塘洞莫嘎树下集会,相沿成为今天的报京恋爱节。
留一个格子盛放婚姻的失意
侗族青年男女恋爱独特,而千百年来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离婚习俗。当一对夫妻无法共同生活下去时,他(她)们喜欢用歌声来向对方表示分手的愿望。在男方唱出:千错万错错在先,桃花错栽李花园,桃花李花栽错了,断郎一边妹一边。心灵耳聪的妻子便会答唱:吃了烟来变成灰,烟灰落地不成堆,大哥原来有好伴,燕子含泥各自飞。次日就托父母上对方家,请求解除婚约,一般不提对方的不是,只说自家儿子(女儿)不听话,目的是不使对方名声扫地,以便日后另求佳偶。如果离婚有提出赔或分割财产,就请双方家族有威望的人处置,一般都能妥善地落实,极少发生针尖对麦芒,水火不相让的场面。婚约终止后,双方父母仍然亲戚相称,保持友好关系。
离婚那天,杀一只鸭子请中人喝酒。若是女方主动要求离婚,则由她给男方父母挑一担水放在平常摆水处,不抽扁担;若是男子要求离婚,则由男子给女方父母挑一担柴放在门口,也不卸担子,意为对方父母对他(她)好,以示谢意,从此婚约解除。
风情镇远,充满着无限的神秘,吸引着你去探寻,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