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一种教育。
【关键词】兴趣 设疑 想象 障碍 实践
《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呢?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教学《磁铁》时,我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展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园图,然后拿着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问学生:“谁能让这只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几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到台上来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时,我说:“我也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移动,蜜蜂也随之飞舞时,学生们十分好奇,都想探究其中的奥秘。于是我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当弄清楚原来是小小的磁铁在作怪后,我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磁铁可以吸哪些东西呢?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如果说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活动的资源,那么,兴趣则是科学探究的火种,依靠它,可以燃起熊熊的动力之火。
二、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得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科学探究的引航灯。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例如学了“生物的启示”时,我要求学生仿效教材的中几种发明创造的思维模式构思一件小发明、小创意等。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的功能,发明一种吃不完的面包,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变化这一功能发明变色军装、变色飞机等。
四、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热空气》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旋转起来了,都很奇怪。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找出其中道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动的空气使纸蛇旋转起来,同时他们还发现“风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气因为受热而上升,以及旁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经过讨论他们还发现了地球上的风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实践能力,就无法将科学探究进行下去。如要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不仅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能力,更能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总之,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科学活动。因此,寻找科学的教育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浙江永嘉县大若岩镇中心小学;325116)
【关键词】兴趣 设疑 想象 障碍 实践
《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呢?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教学《磁铁》时,我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展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园图,然后拿着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问学生:“谁能让这只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几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到台上来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时,我说:“我也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移动,蜜蜂也随之飞舞时,学生们十分好奇,都想探究其中的奥秘。于是我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当弄清楚原来是小小的磁铁在作怪后,我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磁铁可以吸哪些东西呢?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如果说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活动的资源,那么,兴趣则是科学探究的火种,依靠它,可以燃起熊熊的动力之火。
二、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得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科学探究的引航灯。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例如学了“生物的启示”时,我要求学生仿效教材的中几种发明创造的思维模式构思一件小发明、小创意等。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的功能,发明一种吃不完的面包,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变化这一功能发明变色军装、变色飞机等。
四、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热空气》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旋转起来了,都很奇怪。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找出其中道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动的空气使纸蛇旋转起来,同时他们还发现“风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气因为受热而上升,以及旁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经过讨论他们还发现了地球上的风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实践能力,就无法将科学探究进行下去。如要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不仅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能力,更能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总之,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科学活动。因此,寻找科学的教育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浙江永嘉县大若岩镇中心小学;3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