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中的地位着笔,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中的地位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社会群体或组织用一套体系的政治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组成成员有导向、有计划的施加精神上的影响,改进其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形成符合社会或组织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活动。由于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其改进能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实际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和教育传统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严复、蔡元培等人就曾反复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放在了高教工作的第一位,在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被通过,并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教任务的第一条。此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又反复强调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实践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中地位的正确认识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乃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安定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复杂多元的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冲击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体制的转变,更提供了一个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尤其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深入,各种观念和思潮都涌入進来。这其中有很多好的观念和思想,如鼓励学生重视个人价值,崇尚个性发展,以此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和发展意识。但也有很多思想糟粕需要我们鉴别,如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也都在当今许多大学生的身上展现出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客观环境正急剧变化如果说第一点是一种外部的主观环境变化的话,那么信息化与网络化正带来客观环境的变迁。这种环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方式与渠道上,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小至语言习惯大到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采用一种更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品德教育;另一方面,巨大而又具有诱惑力的网络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自制力和辨别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当代大学生的外部硬件条件有较大的改善,而且大多数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更是倍受呵护。此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社会、家长及大学生本人忽视除了知识之外的能力与道德教育。这都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很多社会问题时无所适从,不能从容应对各种压力,导致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面对众多佼佼者无法适应学业、就业的压力等等。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重他律教育,轻自我教育。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还是一种被动方式,即只重视学校的教育作用,而忽视大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无法形成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受教;2、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活动。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课堂与书本,而不能很好的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致使知性不能统一,理论无法指导实践;3、重规范教育,轻能力培养。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并不注重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形成对现实生活、政治与文化的正确观点,从而在遇到复杂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判断时依然难以应对;4、重单一教育,轻联合培育。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依然是德育的唯一主体,缺少一种家庭、高校、社会的联合培育机制,使得大学生在校内、校外等不同的环节存在严重脱节,从影响效果;5、重传统方式,轻方式改进。课堂教育、理论教育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然是目前高校德育的主要工作方式,但在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效果差,而且还会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在采取多元教育和现代化教育方式上目前还存在严重的投入不足。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这些原则是体系构建的基础与内核,具体又包含导向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所谓导向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必须符合我国目前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教育正是为了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存在,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的导向性教育,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的学习。系统性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是依靠某一单一手段与内容就可以实现。这种系统性又体现在教育主体、内容等各方面,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包含了家庭、高校、社会在内的系统,在内容上则是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一起的体系。时代性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
(二)将以世界观、价值观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
针对目前大学生可能遭受的思想冲击,应该展开“四有、四信、四科”的公民教育,将“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对马克思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对党领导的信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吸收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能够有效辨别并过滤各种糟粕。
(三)正确认识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各种影响因素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对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的信息冲击,应该开展与之相关的技术能力培育和宣传教育,防止可能因为沉溺网络而带来的各种问题。而针对由于主观因素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则应该采取有选择、有目的的个人能力培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各种心理问题。
(四)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针对前面提到的五个问题,笔者认为也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改进:1、改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式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寓教于乐或积极开展社会活动的方式,鼓励大学生自己组织、积极参与;2、将理论教育同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热点、学生的关注点紧密结合起来;3、不局限于书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每个人结合起来。高校德育工作不能仅仅限于书本,而是要切实关心每个学生,鼓励大学生将普遍存在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并解决,以提高其辨别是非及处理问题的能力;4、形成一种家庭、高校、社会三者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校内和校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5、教育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应更多的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开辟多种教育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中的地位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社会群体或组织用一套体系的政治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组成成员有导向、有计划的施加精神上的影响,改进其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形成符合社会或组织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活动。由于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其改进能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实际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和教育传统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严复、蔡元培等人就曾反复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放在了高教工作的第一位,在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被通过,并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教任务的第一条。此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又反复强调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实践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中地位的正确认识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乃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安定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复杂多元的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冲击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体制的转变,更提供了一个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尤其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深入,各种观念和思潮都涌入進来。这其中有很多好的观念和思想,如鼓励学生重视个人价值,崇尚个性发展,以此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和发展意识。但也有很多思想糟粕需要我们鉴别,如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也都在当今许多大学生的身上展现出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客观环境正急剧变化如果说第一点是一种外部的主观环境变化的话,那么信息化与网络化正带来客观环境的变迁。这种环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方式与渠道上,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小至语言习惯大到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采用一种更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品德教育;另一方面,巨大而又具有诱惑力的网络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自制力和辨别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当代大学生的外部硬件条件有较大的改善,而且大多数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更是倍受呵护。此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社会、家长及大学生本人忽视除了知识之外的能力与道德教育。这都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很多社会问题时无所适从,不能从容应对各种压力,导致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面对众多佼佼者无法适应学业、就业的压力等等。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重他律教育,轻自我教育。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还是一种被动方式,即只重视学校的教育作用,而忽视大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无法形成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受教;2、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活动。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课堂与书本,而不能很好的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致使知性不能统一,理论无法指导实践;3、重规范教育,轻能力培养。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并不注重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形成对现实生活、政治与文化的正确观点,从而在遇到复杂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判断时依然难以应对;4、重单一教育,轻联合培育。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依然是德育的唯一主体,缺少一种家庭、高校、社会的联合培育机制,使得大学生在校内、校外等不同的环节存在严重脱节,从影响效果;5、重传统方式,轻方式改进。课堂教育、理论教育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然是目前高校德育的主要工作方式,但在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效果差,而且还会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在采取多元教育和现代化教育方式上目前还存在严重的投入不足。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这些原则是体系构建的基础与内核,具体又包含导向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所谓导向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必须符合我国目前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教育正是为了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存在,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的导向性教育,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的学习。系统性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是依靠某一单一手段与内容就可以实现。这种系统性又体现在教育主体、内容等各方面,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包含了家庭、高校、社会在内的系统,在内容上则是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一起的体系。时代性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
(二)将以世界观、价值观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
针对目前大学生可能遭受的思想冲击,应该展开“四有、四信、四科”的公民教育,将“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对马克思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对党领导的信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吸收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能够有效辨别并过滤各种糟粕。
(三)正确认识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各种影响因素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对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的信息冲击,应该开展与之相关的技术能力培育和宣传教育,防止可能因为沉溺网络而带来的各种问题。而针对由于主观因素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则应该采取有选择、有目的的个人能力培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各种心理问题。
(四)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针对前面提到的五个问题,笔者认为也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改进:1、改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式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寓教于乐或积极开展社会活动的方式,鼓励大学生自己组织、积极参与;2、将理论教育同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热点、学生的关注点紧密结合起来;3、不局限于书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每个人结合起来。高校德育工作不能仅仅限于书本,而是要切实关心每个学生,鼓励大学生将普遍存在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并解决,以提高其辨别是非及处理问题的能力;4、形成一种家庭、高校、社会三者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校内和校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5、教育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应更多的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开辟多种教育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