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国高考即将举行。近日,两起严重破坏高考公平的违纪违法事件,受到严肃处理。
两起事件,分别是艺人仝卓在直播中自曝“高考时曾通过一些手段从往届生变为应届生”一事,以及发生在2004年的“山东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
6月12日,“艺人仝卓事件”的处理结果公布。
山西省教育厅发布通报称,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九条之规定,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已做出仝卓参加山西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的处理决定。同日,中央戏剧学院发布通报,决定依法撤销仝卓取得的毕业证书。
山西省临汾市纪委监委的通报则显示,包括仝卓继父在内的十余个相关责任人,均已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6月13日上午,36岁的山东冠县人陈秋媛(化名)16年前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也等来了联合调查组的进一步调查结果。
顶替陈秋媛上大学的陈某某,已被就职单位山东冠县烟庄街道办事处解除聘用合同。山东冠县纪委监委目前已对顶替者陈某某立案审查,并将其涉嫌违法线索移交公交机关,冠县公安局正组织开展调查。
此前,教育部表示,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零容忍,仝卓一事虽时隔多年,但会坚决追查到底。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以实际行动对这一表态的积极回应。
高考公平不容任何人和任何特权的丝毫挑战。
高考公平这根红线一旦被触碰,无论行为发生在什么时候,也无论背后有多么“神通广大”的包庇力量,都应受到严肃彻查,还公平于公众。
“仝卓”有多少?
“高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应以不正确的言行影响其公平、公正。”处理结果公布前,在舆论重压之下,仝卓在微博以手写信形式公开承认高考当年的违规操作。
6月12日,临汾市纪委监委通报就仝卓伪造身份参加高考,仝卓党员身份弄虚作假,临汾市教育局局长李晋平等人订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调查,以及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等做出详细说明。
仝卓的繼父,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仝天峰,临汾市教育局局长李晋平等十余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临汾市教育局总督学苏迎泽等三人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将承担刑责。
近年来,类似仝卓事件涉及高考造假舞弊的情况并非个案。
仝卓“实力坑爹”背后,就是腐败和权力滥用问题。
修改学籍信息,普通人“无能为力”。一名18岁的高考学生,无论如何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做到此事。这需要当地户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与中学等多个单位的串通配合。
过往案例说明,一旦出现特权插手和监督缺席的情况,高考的徇私舞弊行为就很容易被滋生出来。
仝卓之外,像陈秋媛一样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案例,已经不是一两起。
此前,湖南考生罗彩霞的学籍信息被冒名顶替上学,直至5年后的2009年,事件才得到处理。
这背后,就是冒名顶替者的父亲操纵特权,打通一道道关卡,为自己的女儿提供了“绿色通道”。
又比如,河南考生王娜娜的同类事件中,也有当地高中教务处、县高招办、派出所以及高校招生就业处等多个责任人牵涉其中,最终在2016年,13名责任人被处理,3人被移交司法机关。
在当下社会,破坏教育公平的行为,几乎必然要通过特权来“保驾护航”。
“仝卓”不止有一个,而我们所期待的是,“仝卓”一个都不能有。
高考承载公平期待
没有人会否认,在当下,高考几乎依然是最能够改变个人命运,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高考,承载着社会一直以来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公平的期待。
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关键的环节,而教育公平又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
破坏高考公平,就是在挑战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全社会。
16年前的“落榜”,让山东冠县人陈秋媛错过本该属于自己的“大学梦”。2004年10月,她在始终没能等来山东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遗憾中,一人去到几百公里外的烟台打工。
“在农村,考不上大学,要么种地,要么去打工。”在这被改写的16年中,陈秋媛做过电子厂工人、餐厅服务员,如今在老家的幼儿园做幼师。
“冒名顶替”的陈某某则有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毕业后回到冠县,入职烟庄街道办审计所。
意外发现此事后,陈秋媛四处奔波求证事发经过。她的心愿是,希望政府能查清此事,“把当年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找回来,如果可以,想回去重新上学。”
可以想象的是,倘若当年没有被冒名顶替一事,陈秋媛的人生至少远不用如此波折艰辛。而如今,16年青春过去,无论事后如何弥补,错过的几乎就是一整个不同的人生。
陈秋媛失去了本该属于她的人生希望,而仝卓则是试图获得本不该属于他的“晋级”名额。
此前,一部分人不理解,为什么仝卓被指占用其他考生的名额?毕竟他以应届生身份第二次参加高考后,依然没能考入军艺。
实际情况是,作为往届生,仝卓根本没有资质报考军艺。通过特权参与,修改学籍信息后,仝卓在第二年高考中全程使用虚假学籍信息。在落榜军艺后,他同样凭借这一虚假学籍信息,顺利进入中戏读书。
他占用了一个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中戏名额,他所破坏的,正是千万个家庭最为期待的教育公平。
一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背后就是一整个错位的人生。一处高考舞弊行为,实质就是破坏社会公平的砝码。
社会公正不会缺席
在仝卓直播自曝“往届转应届”后,5月29日,教育部即表态称,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零容忍。
在这一明确表态支持下,山西省、中戏等相关各方回应舆情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日晚间发表评论文章称,受到舆论关注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如今顶替者已找到,调查有了初步结果。但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顶替?为何学校和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发现?背后有没有公职人员失职渎职、权力滥用,乃至腐败问题等,一系列疑问还有待相关部门以彻查给出负责任的答案。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距离公众已经不远。
高考在即,两起相关事件的处理,给了全社会一针强心剂:高考公平不容践踏。
更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公众对此类事件的零容忍,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在日常中的无奈。现实运作中,有相当多不为人所见的操作,威胁着社会公平公正。
公众等待的不仅是单个事件的公正处理,更是一个能够充分保障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制。
作为娱乐明星,仝卓已自食恶果。他的微博评论中,同样满是公众对“规则就是规则,法律就是法律”的捍卫,对“认真反省,改正自己”的期待。
2020年高考,我们期待,每位考生都能实现属于自己的真实“大学梦”。
两起事件,分别是艺人仝卓在直播中自曝“高考时曾通过一些手段从往届生变为应届生”一事,以及发生在2004年的“山东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
6月12日,“艺人仝卓事件”的处理结果公布。
山西省教育厅发布通报称,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九条之规定,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已做出仝卓参加山西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的处理决定。同日,中央戏剧学院发布通报,决定依法撤销仝卓取得的毕业证书。
山西省临汾市纪委监委的通报则显示,包括仝卓继父在内的十余个相关责任人,均已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6月13日上午,36岁的山东冠县人陈秋媛(化名)16年前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也等来了联合调查组的进一步调查结果。
顶替陈秋媛上大学的陈某某,已被就职单位山东冠县烟庄街道办事处解除聘用合同。山东冠县纪委监委目前已对顶替者陈某某立案审查,并将其涉嫌违法线索移交公交机关,冠县公安局正组织开展调查。
此前,教育部表示,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零容忍,仝卓一事虽时隔多年,但会坚决追查到底。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以实际行动对这一表态的积极回应。
高考公平不容任何人和任何特权的丝毫挑战。
高考公平这根红线一旦被触碰,无论行为发生在什么时候,也无论背后有多么“神通广大”的包庇力量,都应受到严肃彻查,还公平于公众。
“仝卓”有多少?
“高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应以不正确的言行影响其公平、公正。”处理结果公布前,在舆论重压之下,仝卓在微博以手写信形式公开承认高考当年的违规操作。
6月12日,临汾市纪委监委通报就仝卓伪造身份参加高考,仝卓党员身份弄虚作假,临汾市教育局局长李晋平等人订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调查,以及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等做出详细说明。
仝卓的繼父,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仝天峰,临汾市教育局局长李晋平等十余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临汾市教育局总督学苏迎泽等三人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将承担刑责。
近年来,类似仝卓事件涉及高考造假舞弊的情况并非个案。
仝卓“实力坑爹”背后,就是腐败和权力滥用问题。
修改学籍信息,普通人“无能为力”。一名18岁的高考学生,无论如何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做到此事。这需要当地户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与中学等多个单位的串通配合。
过往案例说明,一旦出现特权插手和监督缺席的情况,高考的徇私舞弊行为就很容易被滋生出来。
仝卓之外,像陈秋媛一样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案例,已经不是一两起。
此前,湖南考生罗彩霞的学籍信息被冒名顶替上学,直至5年后的2009年,事件才得到处理。
这背后,就是冒名顶替者的父亲操纵特权,打通一道道关卡,为自己的女儿提供了“绿色通道”。
又比如,河南考生王娜娜的同类事件中,也有当地高中教务处、县高招办、派出所以及高校招生就业处等多个责任人牵涉其中,最终在2016年,13名责任人被处理,3人被移交司法机关。
在当下社会,破坏教育公平的行为,几乎必然要通过特权来“保驾护航”。
“仝卓”不止有一个,而我们所期待的是,“仝卓”一个都不能有。
高考承载公平期待
没有人会否认,在当下,高考几乎依然是最能够改变个人命运,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高考,承载着社会一直以来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公平的期待。
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关键的环节,而教育公平又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
破坏高考公平,就是在挑战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全社会。
16年前的“落榜”,让山东冠县人陈秋媛错过本该属于自己的“大学梦”。2004年10月,她在始终没能等来山东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遗憾中,一人去到几百公里外的烟台打工。
“在农村,考不上大学,要么种地,要么去打工。”在这被改写的16年中,陈秋媛做过电子厂工人、餐厅服务员,如今在老家的幼儿园做幼师。
“冒名顶替”的陈某某则有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毕业后回到冠县,入职烟庄街道办审计所。
意外发现此事后,陈秋媛四处奔波求证事发经过。她的心愿是,希望政府能查清此事,“把当年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找回来,如果可以,想回去重新上学。”
可以想象的是,倘若当年没有被冒名顶替一事,陈秋媛的人生至少远不用如此波折艰辛。而如今,16年青春过去,无论事后如何弥补,错过的几乎就是一整个不同的人生。
陈秋媛失去了本该属于她的人生希望,而仝卓则是试图获得本不该属于他的“晋级”名额。
此前,一部分人不理解,为什么仝卓被指占用其他考生的名额?毕竟他以应届生身份第二次参加高考后,依然没能考入军艺。
实际情况是,作为往届生,仝卓根本没有资质报考军艺。通过特权参与,修改学籍信息后,仝卓在第二年高考中全程使用虚假学籍信息。在落榜军艺后,他同样凭借这一虚假学籍信息,顺利进入中戏读书。
他占用了一个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中戏名额,他所破坏的,正是千万个家庭最为期待的教育公平。
一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背后就是一整个错位的人生。一处高考舞弊行为,实质就是破坏社会公平的砝码。
社会公正不会缺席
在仝卓直播自曝“往届转应届”后,5月29日,教育部即表态称,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零容忍。
在这一明确表态支持下,山西省、中戏等相关各方回应舆情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日晚间发表评论文章称,受到舆论关注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如今顶替者已找到,调查有了初步结果。但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顶替?为何学校和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发现?背后有没有公职人员失职渎职、权力滥用,乃至腐败问题等,一系列疑问还有待相关部门以彻查给出负责任的答案。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距离公众已经不远。
高考在即,两起相关事件的处理,给了全社会一针强心剂:高考公平不容践踏。
更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公众对此类事件的零容忍,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在日常中的无奈。现实运作中,有相当多不为人所见的操作,威胁着社会公平公正。
公众等待的不仅是单个事件的公正处理,更是一个能够充分保障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制。
作为娱乐明星,仝卓已自食恶果。他的微博评论中,同样满是公众对“规则就是规则,法律就是法律”的捍卫,对“认真反省,改正自己”的期待。
2020年高考,我们期待,每位考生都能实现属于自己的真实“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