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主要面临着跨越式发展与经费不足、多元社会需求与高教结构单一、大众教育平等与精英教育特权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做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的选择,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高等教育大众化;选择
国际经验:高职是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8月正式实施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二次修订稿》(ISCED)对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进行了分类,其结果如图1所示。由此图可以看出,同处于第三等级的高等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即5级),第二阶段(6级)。第一阶段(5级)又分为5A和5B两类,5A是理论型的,5B是实用技术型的。5B类型的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与涉及具体职业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从而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必需的能力与资格。我国称之为“高职”,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称,国外没有这样的称谓。在西方,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培养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教育与培训;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称为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以培养一般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再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Technical Education”与“Professional Education”分别代表了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我国的工人、技术员与工程师。①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由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综合而成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属于5B类型。国外对承担“5B”类型教育职责的机构(即高职院校)有不同的称谓,如德国称科技专科学院,美国称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附设于大学的),日本称短期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英国称多科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称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等。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较早的国家。早在1940年就超越了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而在此之前,从1636年哈佛大学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近300年间,高校在校学生总数刚刚超过200万人,而在1946年到1975年近30年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1023万人,1991年则超过1400万人。美国高职的主要办学机构是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社区学院是一种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集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文教服务与成人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其入学条件较宽,不论年龄、社会地位、性别、民族等情况如何,凡志愿入学者均可就读。据1997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统计,社区学院入学年龄在30岁以上的占33%,如图2所示。学校课程设置灵活,实用性强,能适应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收费低廉,学生能就近入学。据统计,从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间,美国2年制学院的学生数增加了1倍多,从1960年到1970年增加了2.6倍。目前美国共有3638所高等学校,其中2年制的社区学院及专科学校就有2000多所,占高校总数的60%,并且其在校生人数也占大学生总数的60%。
(根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资料绘制)
欧洲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大约在1970年左右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建立多科技术学院以解决人口与经济问题,既满足了广大低水平继续教育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又紧密适应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至今,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一直稳定在30所左右,但其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独特的发展模式——双元教育制度模式,即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并存。
伴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德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也日益增多。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德国于1968年创立的科技专科学院,经上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两次大发展,到1992年已达153所,比1982年增加32所,在校学生已达160万人,而传统大学至1992年有122所,比1982年减少了12所。
从国际视野来看,这种定位准确、形式灵活的办学类型(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同时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也增加了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快了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终促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高等教育入学率的较快提高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短期大学、社区学院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可见高职是各国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途径。
高职: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创造性选择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种种挑战,在借鉴了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及德国的科技专科学院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做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决策,这不仅是我国的独创,而且是我国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明晰的对应关系(见下表),根据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职的性质、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的描述,本文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称“高职”)定义为“在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这一定义包括三层意思:是高等教育(层次上);是职业技术教育(类型上);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类型 层次上)。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目前我国的高职以专科层次为主,但并不意味着高职就是专科层次,作为一种人才培养规格,从理论上讲应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目前我国承担“5B”类型教育职责的学校包括职业大学、独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校中的职业技术学院、民办职业高校及进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中等专业学校,这六类院校就是我国高职办学的“六车道”。
正如特罗教授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所说的:“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应当坚持“高深学问”的方向,培养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如果由精英教育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必然导致以牺牲质量达到规模扩张目的的弊端。正因为高职在发展过程中走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道路,是面向大众、面向地方的,所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大大加快,并将最终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注释:
①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佑成(1973—),男,土家族,湖南怀化人,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高职;高等教育大众化;选择
国际经验:高职是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8月正式实施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二次修订稿》(ISCED)对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进行了分类,其结果如图1所示。由此图可以看出,同处于第三等级的高等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即5级),第二阶段(6级)。第一阶段(5级)又分为5A和5B两类,5A是理论型的,5B是实用技术型的。5B类型的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与涉及具体职业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从而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必需的能力与资格。我国称之为“高职”,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称,国外没有这样的称谓。在西方,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培养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教育与培训;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称为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以培养一般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再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Technical Education”与“Professional Education”分别代表了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我国的工人、技术员与工程师。①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由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综合而成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属于5B类型。国外对承担“5B”类型教育职责的机构(即高职院校)有不同的称谓,如德国称科技专科学院,美国称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附设于大学的),日本称短期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英国称多科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称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等。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较早的国家。早在1940年就超越了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而在此之前,从1636年哈佛大学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近300年间,高校在校学生总数刚刚超过200万人,而在1946年到1975年近30年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1023万人,1991年则超过1400万人。美国高职的主要办学机构是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社区学院是一种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集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文教服务与成人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其入学条件较宽,不论年龄、社会地位、性别、民族等情况如何,凡志愿入学者均可就读。据1997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统计,社区学院入学年龄在30岁以上的占33%,如图2所示。学校课程设置灵活,实用性强,能适应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收费低廉,学生能就近入学。据统计,从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间,美国2年制学院的学生数增加了1倍多,从1960年到1970年增加了2.6倍。目前美国共有3638所高等学校,其中2年制的社区学院及专科学校就有2000多所,占高校总数的60%,并且其在校生人数也占大学生总数的60%。

(根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资料绘制)
欧洲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大约在1970年左右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建立多科技术学院以解决人口与经济问题,既满足了广大低水平继续教育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又紧密适应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至今,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一直稳定在30所左右,但其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独特的发展模式——双元教育制度模式,即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并存。
伴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德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也日益增多。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德国于1968年创立的科技专科学院,经上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两次大发展,到1992年已达153所,比1982年增加32所,在校学生已达160万人,而传统大学至1992年有122所,比1982年减少了12所。
从国际视野来看,这种定位准确、形式灵活的办学类型(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同时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也增加了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快了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终促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高等教育入学率的较快提高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短期大学、社区学院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可见高职是各国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途径。
高职: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创造性选择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种种挑战,在借鉴了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及德国的科技专科学院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做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决策,这不仅是我国的独创,而且是我国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明晰的对应关系(见下表),根据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职的性质、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的描述,本文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称“高职”)定义为“在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这一定义包括三层意思:是高等教育(层次上);是职业技术教育(类型上);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类型 层次上)。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目前我国的高职以专科层次为主,但并不意味着高职就是专科层次,作为一种人才培养规格,从理论上讲应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目前我国承担“5B”类型教育职责的学校包括职业大学、独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校中的职业技术学院、民办职业高校及进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中等专业学校,这六类院校就是我国高职办学的“六车道”。

正如特罗教授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所说的:“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应当坚持“高深学问”的方向,培养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如果由精英教育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必然导致以牺牲质量达到规模扩张目的的弊端。正因为高职在发展过程中走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道路,是面向大众、面向地方的,所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大大加快,并将最终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注释:
①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佑成(1973—),男,土家族,湖南怀化人,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