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担任了一次全市高中语文教学竞赛的评委,参赛课题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与王实甫先生的《长亭送别》。总体感觉老师们的课上得比较精彩,各有特色,都使用了多媒体,有的老师还自带了笔记本电脑。但细细想来,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不妨放大一下,乃至设想下去——如果平常的课也都这样“鼠标点点点,画面飞飞飞”会怎么样呢?
伤害思维,堵塞想象。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优点是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缺点是画面晃动太快,画面代替了思维过程,结论通过画面展示,而不是通过想象得出。如有的老师讲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未及学生联想就将一幅芭蕾舞剧照打到屏幕上。又有老师在开讲《长亭送别》前先播放flash课件,蓝天白云飘,西风吹,雁南飞,随着崔莺莺的泪流不止,枫叶眼见着慢慢染成红色。笔者以为这些教学行为貌似想象的催化剂,将课文的生活版推到眼前,实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潜在伤害,慢慢地关上了学生想象的大门,让他们变懒,让他们日益对电脑屏幕产生依赖心理。而教师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用画面取代学生闭目想象的过程很高明,却不知电脑时代的学生正在远离“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界。
淡化态度,冷冻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沟通和交流在什么样的层面上进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现在的公开课乃至平常课似乎都少不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师生间的启发、问候、表扬等互动少了,甚至有时整节课老师都很少发言,只是不停地点鼠标,学生像看电影似的。教师为了应付课件,目光投向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投向学生,用课件代替讲解,用课件代替朗读,用课件代替板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唯恐打乱了自己的思路。这样的课将本应多感官引导的东西变成了多感官刺激,表面上看似乎是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其实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教者在课前忙于课件内容的制作,在课堂上最担心的不是学生答不上问题而是多媒体设备千万别出现故障。一句话,鼠标点击率高的课用“机灌”代替了“人灌”,少情感,缺交流,学生多呈麻木状。
抹杀个性,削弱价值。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它不同于车间流水线式的程序控制,而应是百花齐放,缤纷多彩。然而多媒体课件因其“预设与生成”的特性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千人一面,抹杀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大多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由于受课件的限制,教学过程已经事先准备完毕,这些灵感也只好忍痛告别。上文说到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容易变懒,其实最先变懒,降低课堂教学含金量的是教师。由于网络时代资源共享了,无数免费的教学课件在等着你,所以每教一个新的知识点前,老师们习惯性的思维就是先上网看看人家是怎么备课和上课的。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淡化了对教材的处理,削弱了对学生的研究,甚至时间紧迫时,有的老师会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课件就上课,连设计思路都不是自己的,哪里还谈得上因材施教呢。其实从实用性和教学效果而言,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其次,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而不像幻灯片一晃而过,过后即忘。
伤害思维,堵塞想象;淡化态度,冷冻情感,抹杀个性,削弱价值。以上是笔者对多媒体教学用过头时危害性的归纳。也因为这些危害平常并不为人所注意,所以笔者特意将这种危害性放大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但笔者并不反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伤害思维,堵塞想象。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优点是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缺点是画面晃动太快,画面代替了思维过程,结论通过画面展示,而不是通过想象得出。如有的老师讲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未及学生联想就将一幅芭蕾舞剧照打到屏幕上。又有老师在开讲《长亭送别》前先播放flash课件,蓝天白云飘,西风吹,雁南飞,随着崔莺莺的泪流不止,枫叶眼见着慢慢染成红色。笔者以为这些教学行为貌似想象的催化剂,将课文的生活版推到眼前,实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潜在伤害,慢慢地关上了学生想象的大门,让他们变懒,让他们日益对电脑屏幕产生依赖心理。而教师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用画面取代学生闭目想象的过程很高明,却不知电脑时代的学生正在远离“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界。
淡化态度,冷冻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沟通和交流在什么样的层面上进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现在的公开课乃至平常课似乎都少不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师生间的启发、问候、表扬等互动少了,甚至有时整节课老师都很少发言,只是不停地点鼠标,学生像看电影似的。教师为了应付课件,目光投向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投向学生,用课件代替讲解,用课件代替朗读,用课件代替板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唯恐打乱了自己的思路。这样的课将本应多感官引导的东西变成了多感官刺激,表面上看似乎是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其实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教者在课前忙于课件内容的制作,在课堂上最担心的不是学生答不上问题而是多媒体设备千万别出现故障。一句话,鼠标点击率高的课用“机灌”代替了“人灌”,少情感,缺交流,学生多呈麻木状。
抹杀个性,削弱价值。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它不同于车间流水线式的程序控制,而应是百花齐放,缤纷多彩。然而多媒体课件因其“预设与生成”的特性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千人一面,抹杀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大多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由于受课件的限制,教学过程已经事先准备完毕,这些灵感也只好忍痛告别。上文说到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容易变懒,其实最先变懒,降低课堂教学含金量的是教师。由于网络时代资源共享了,无数免费的教学课件在等着你,所以每教一个新的知识点前,老师们习惯性的思维就是先上网看看人家是怎么备课和上课的。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淡化了对教材的处理,削弱了对学生的研究,甚至时间紧迫时,有的老师会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课件就上课,连设计思路都不是自己的,哪里还谈得上因材施教呢。其实从实用性和教学效果而言,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其次,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而不像幻灯片一晃而过,过后即忘。
伤害思维,堵塞想象;淡化态度,冷冻情感,抹杀个性,削弱价值。以上是笔者对多媒体教学用过头时危害性的归纳。也因为这些危害平常并不为人所注意,所以笔者特意将这种危害性放大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但笔者并不反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