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稻瘟病偏重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控对策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西南山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已演变为纯单季稻耕作区,常年单季稻种植面积在4666.7公顷上下,其中单季杂交稻近4200公顷。自2010年开始,稻瘟病在全县各地普遍偏重发生。为了明确我县稻瘟病偏重发生的原因,笔者通过参阅有关资料,结合自身生产实践,现将有关情况加以总结归纳。
  一、偏重发生的原因分析
  1. 品种抗性丧失 近几年多点调查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在分蘖期、穗期的稻瘟病发病率均比中浙优8号等品种高很多,可见在当前育种单位倾向于垂直抗性育种的大气候下,连续长年大面积种植某一水稻品种,以致品种抗性损失,是引起稻瘟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潘学贤等,2004;李兴汉,1986)。
  2. 地理气候条件适合于发病 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水稻的几个最易感病期恰逢雨季,极有利于稻颈瘟病的发生为害,一旦品种抗性丧失,且大面积推广种植,极易引起病害的流行(彭洪江,孙小红,1995;汪守桢,2011;彭洪江,饶宗文,1995)。
  3. 菌源充足 病草上越冬的病菌是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加上多数农户对种子消毒、病草处理并不重视,随意丢弃病草现象极为普遍,病菌的连年积累成为稻瘟病发生为害的又一重要因素。
  4. 植保知识欠缺 目前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人、妇女等,他们缺乏科学防病知识,忽视稻瘟病的为害或发现病害后喷药方法不当,导致防治效果不好。
  5. 农作措施落后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需要多项措施综合协调应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而在我地,生产设施落后,施肥不当,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催芽播种等现象普遍存在。
  6. 病菌产生抗药性 当地众多农户对新农药接受程度低,习惯于长期使用多菌灵、硫菌灵、三环唑等防治稻瘟病,用乐果等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致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增加了药剂防治难度(郭梅等,1997;李科,2010;黄星,2002)。
  二、防控对策
  1. 选育抗性品种 选育和推广种植抗性品种,是稻瘟病防控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2. 适时更换品种 农业技术部门应在育种家们不断育成推出新品种的基础上,根据《种子法》规定的程序要求,通过试验、示范,规范有序地为当地适时推荐接替更新品种。
  3. 诱导抗性应用研究 植物诱导抗病性,因其具有抗病系统性、广谱性和持效期长的特性,已普遍引起了应用研究者们的重视,成为作物病害防控新的技术内容,马忠华(1997年)、陈桂华等(2005年)、沈瑛等(1990年)、李静波等(2008年)、葛秀春等(1999年)就稻瘟病的诱导抗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应用研究与报道,但该项技术目前在生产上并不多见,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尽快地将这一新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4. 普及植保知识 通过植保知识的宣传培训,建立健全基层植保服务体系,组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植保服务体系,整合学科专业技术优势,探索完善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生产实践中的普及应用,为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可持续控制,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田玉斌等,2012)。
  5. 优化农艺措施 一是借力于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加快良种推广应用步伐,及时更换抗生、优质、高产品种,充分发挥良种在生产上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落实作物生境调节措施,合理作物、品种布局,提高作物生境生物多样性,增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延续品种抗病性能(马桂莲,2010;王晓鸣等,2000;赵学谦等,2006;王继春,2005;王寒等,2007;马辉刚等,2007;程永盛等,2000)。三是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衡作物养分供应,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避免重施化肥,加大有机肥投入,扩大种植绿肥作物,深化作物秸秆等的综合利用(夏君等,2011;赵文昌,1982)。四是改变传统落后的灌水方式,在搞好农田整治的基础上实行“三沟配套”,推广垄畦栽培、湿润灌溉技术,因田块细小难以实现“三沟配套”的,也应开设迂回灌、排沟,避免冷泉直接灌溉,及时搁田,增进根系活力,提高植株抗性水平(陈明我等,2004)。五是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搞好田园卫生,及时处理病草、病谷,压低菌源基数,减轻发病几率(刘建敏等,1999;赵耀,1996)。六是改变施肥管理偏迟的不良习惯,及时耘田施肥、除草,促进植株早生快发,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七是研发与推广应用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农药品种,实行混药兼治,减少用药次数,交替轮换用药,缓解病虫抗药性,以减轻农业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任金平等,2004;杨义钧等,2008)。八是畅通植保技术信息传递渠道,提高植保技术服务水平和实践应战能力,有效指导农户和专业组织开展“精准化”防治,将水稻病虫害防治在发病始期和低龄阶段,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劳飞娟,2010)。
  6. 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 通过建立社会化植保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植保技术信息传递与服务,依托先进、实用的设备和技术,有组织地为农户开展契约式的病虫统防统治承包服务;根据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按照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组织形式,开展适时统一连片防治,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实现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可持续控制,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 邮编:323500)
其他文献
夏季的暴雨洪涝、夏秋季的台风、秋末到初春的寒潮以及四季皆可能有的干旱,这些不利气象对池塘养殖生产影响极大,常造成养殖效益降低,极端气象灾害甚至造成池塘养殖绝收。现将干旱、洪涝、台风和寒潮等不利气象对池塘养殖生产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概述如下,供参考。  一、干旱  1. 对池塘养殖生产的影响  干旱发生时,水分蒸发量大,水源相对不足,导致池塘养殖易出现加水换水难、水位下降、水质变差、鱼类生长减缓、
肉羊的精饲料主要包括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  一、能量饲料的加工利用  能量饲料干物质的 70%~80%是由淀粉组成的,所含粗纤维的含量也较低,营养价值较高,是适口性比较好的饲料。能量饲料加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饲料中淀粉的利用效率和便于进行饲料配合,促进饲料消化率和饲料利用率的提高。能量饲料的加工方法比较简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粉碎和压扁 粉碎是能量饲料加工中最古老和使用最广泛最简便的方法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多种多样,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客家民居,是客家人对文化崇尚精神反映的载体,每一种屋式都通过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体现出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和审美,从而使客家民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种菇的利润空间日趋缩小,为了提高固有成本的经济转化率,我们对白灵菇出菇后的菌棒进行了二次覆土出菇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种菇效益有所提升。下面将菌棒二次出菇关键技术进行介绍。  一、覆土前的准备  1. 菌棒选择 应选取洁白、较坚实、无杂菌污染斑、无抑制线、无黄水的菌袋作为覆土对象。如未到二次出菇季节,应先将出菇后的菌棒置于-5℃~-3℃的条件下冷冻
2012年,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精彩纷呈的一年。一些重大事件对我国宏观人力资源政策和微观企业实务会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正>大兴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始于2012年,经过近5年的运转,仅2017年上半年,网格巡查上报案件已超12万件,巡查方式从最初的发现城市路面问题,发展到如今结合区中心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