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对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12例,男54例,女258例;年龄(69.37±9.39)岁(范围52~95岁)。根据术后脊柱正侧位X线片中骨水泥的分布特点,将患者分为两组:"O"型组(113例113椎),骨水泥于椎体内呈现一个整体团块状,中间没有间隔或骨水泥缺失;"H"型组(199例199椎),骨水泥于椎体内呈现两个团块,中间有或没有少量骨水泥相连。采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使用球囊扩张椎体,椎体中注入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T值、术前、术后第2天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注入量、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线高度、局部后凸Cobb角和骨水泥渗漏率。
结果两组患者的骨密度T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组骨水泥注入量较"O"型组多(t=7.321,P<0.001)。"O"型组单侧入路较"H"型组多(χ2=31.235,P<0.001)。两组术后第2天、术后1年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组术后1年VAS评分与术后第2天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2,P<0.001)。术前、术后第2天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H"型组VAS评分小于"O"型组(t=3.631,P<0.001)。两组术后第2天、术后1年局部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0.05),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2天、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2天、术后1年伤椎中线高度与术前比较有提高(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水泥分布基本可分为"O"型和"H"型,均可获得满意的术后早期疗效;"H"型骨水泥分布具有更好的短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