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教育史话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大神童 雪域十六载 援藏报国胸怀西部常在路上
  复旦教授 风华五三秋 崇德育人钟情科普播种未来
  元宵节前夕,2月18日晚8点,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一套直播,主持人宣布: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等II人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中国”组委会对第一位获奖人钟扬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钟扬(1964.5. l-2017.9.25),湖南邵阳人,从小天资聪颖,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15岁的钟扬,还是黄冈中学高一学生,一举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攻读无线电技术专业,后来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
  1984年,20岁的钟扬在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他曾用2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
  钟扬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从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1992年)、研究员(1996年)、副所长(1997年),年仅33岁。
  “我在妈妈肚子里时,就注定要成为老师了。”钟扬总喜欢这样说,就在他呱呱坠地前1小时,当中学教师的母亲还在给学生们上课。
  当老师,是钟扬的一个梦。 “来复旦大学当老师吧!”2000年,钟扬受到陈家宽教授邀请,几乎没有犹豫,举家搬到上海,就为了当一名没有任何职务的教师。
  钟扬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一般老师喜欢招基础好、天赋高的学生,他却常常招那些“特殊”学生、 “问题”学生。
  杨桢是名脊肌萎缩症患者,心底既有去著名学府深造的渴望,又有怕被拒绝的胆怯。最终,他鼓起勇氣给钟老师去信,没想到,钟老师竞很快约他见面,不但鼓励他追求梦想,还指导他复习迎考。经过艰苦努力,杨桢终于考上了。 “我愿招你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你确实适合做科研。”听到钟老师这话,杨桢心底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灯。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对吧?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曾经有个学生,考了3年,钟扬每年都答应收,但是他一直没考上。有教授问钟扬,总是考不上可能是说明他不适合做科研,就别答应人家了。但钟扬一脸纠结地说: “总不能断了别人的梦想啊!”
  钟扬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2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他不畏艰险,跋涉到藏区高寒地带,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2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在钟扬排得密密麻麻的时间表里,他心甘情愿将大量宝贵时间分给科普。他说,小时候家中那套残缺不全的((十万个为什么》让他相信,科学能深入儿童心灵。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一天通常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他撰写和翻译科普著作,销量一直位于科普类书籍前列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就出自他的手笔。DNA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的传记《基因女郎伽莫夫——发现双螺旋之后》和访谈录《DNA博士》等书也是他和团队翻译完成的。博闻强识,幽默风趣,钟氏译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在演讲平台上作题为《种子方舟》的演讲,风度翩翩, “吸粉”无数。他给科普公众号录制“植物家族历险记”等系列故事。长颈鹿会不会游泳?石头会不会开花?这些科普小故事多半是他深夜在办公室录制的。他说他已经想好了100个小故事,要为小学生们录下来,这些故事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既有趣又有科学性,引导孩子们学会提问。
  他还乐于给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他的课不论是在西藏大学还是在复旦大学,都是备受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若是讲座,如不早早去占位置,就只能站到教室外三层人墙以外的地方去听。他对生物学的态度,在科学以外,透着对人类命运、生命价值的深深思考与关怀。
  钟扬说,科普是一种令人愉悦但费时费力的工作,对科学家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挑战,绝非“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那么简单。在他眼里,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而科学家的特质就是从中提取欢乐,然后把科学和欢乐一起带给大家。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课程也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主要的学习领域。而STEM教育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STEM教育具有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技术增强性等特点。从表面上看,STEM教育活动似乎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差甚远,但当我们真正深入理解
国庆节就要到来了,今年国庆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盛大节日来临之际,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工作任务,更应该融入每一个课程中。对于科技辅导员而言,将科技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责任,它体现在科技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两方面。  为了帮助科技辅导员更好地将科技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9月初,科技学堂“Pyth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让青少年在情景化的场景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进行有效衔接的方式,不仅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效结合,更是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养、提升格局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具有良好的情景空间和资源优势。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武汉植物园可以让中小学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激光切割、开源硬件等技术的成熟,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数字化、个性化的新阶段。制造发明的材料更加多元,制造方式更加灵活,制造成本更加低廉,一批酷爱科技、热衷实践、擅长思考的创客人群开始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创客们热衷于分享技术,交流思想,这种小圈子的亚文化逐渐向大众扩散,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开展的创客运动,被称之为“新工业革命运动”(a new industrialrevolution)。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由于情绪调节在个体身心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有效地评估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就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尤其是在临床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领域。  总体而言,对情绪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心理测量法、行为分析法、生理测量法、生化测量法和脑功能成像法5种类型。因此,也可以从这5个方面对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估。  对于临
ISEF是由美国科学与公益社团(Societyfor science and the Public,以下简称SSP于1950年创办的美国中学生科学博览会发展而来。SSP是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推动科技发展与进步的一家非营利机构。SSP把竞赛的冠名权授权给领衔赞助的企业,作为其支持ISEF的回报。ISEF是全球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科技竞赛,为全球优秀青少年科学家和发明家提供了互相交流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广州市农业局下属科研事业单位,建有科研示范基地1200亩,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了贯彻落实《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行动计划)),提升公民农业科学文化素养,从2013年起,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组织广州市民、青少年学生、社区居民等开展“两米阳台,栽种未来”系列科普活动,至今已持续6年,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活动概述  “两米阳台,栽种未来”系列科普活動结合广州社会、经济、文化及蔬
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没有哪位伊斯兰炼金术家,能像贾比尔那样,如此广泛地揭示古典时代的知识,或者写下如此百科全书式的论著。  ——保罗·克劳斯  无尽金钱和长生不老——或者更文雅的说法——财富与青春,自古以来就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他
【摘要】北京雨燕是北京的标志性动物(Apus apus pekinensis Swinhoe),俗称楼燕,中文名叫北京雨燕,是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近年来其种群数量锐减。  人工救助是恢复北京雨燕种群数量的有效手段,调查发现每年约有50~60北京雨燕雏鸟从巢中掉下来而丧生。2009年7月9日~2009年8月8日,我们首次尝试人工喂养了5只北京雨燕雏鸟,成活率为60%。此次人工喂养北京雨燕的结
击败了所有概率,一颗被称为微行星的小行星体在它类似太阳的恒星历经地狱般的死亡中幸存了下来,目前它正在围绕着死亡恒星的残余物——白矮星做着运动。  当大多数行星宿主恒星耗尽氢燃料时,它们会将它们的外层气体壳吹开,摧毁掉它们内部恒星系统的任何东西,只留下一颗被称为白矮星的死星。绕行轨道很远的行星能够在这样的大灾难中幸存,但是如果这些行星移动到更近的距离,它们同樣会被撕成碎片,并且被这颗死星强烈的引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