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耻于言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对利的过分追求导致人们的道德水平日益下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中西义利观的比较,分析二者的优缺点,旨在为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提出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 中西义利观 比较 现代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耻于言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在促进物质生产发展的同时,精神出现一定的失守现象。为了个人、小团体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国家的利益,甚至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如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煤矿坍塌事件等),各种道德滑坡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定位有关义利观的各方面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中西义利观的异同,取长补短,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见解。
一、中西义利观的不同
1.中西义利观的定位不同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道义论,强调重义轻利,义在利前,义高于利,甚至是“舍生取义”。孔子强调义重于利,见利思义,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力当作君子和小人对待物质利益与道义原则的标准[1]。孔子倡导见利思义,鄙视贪图财物的行为,成为我国传统义利观的基石[2]。其后,孟子强调义先利后,他认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提高到正统地位,儒家的义利观成了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他提出“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开始把义利观对立起来。宋明理学时期,朱熹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彻底否定个人的私利,到了“君子耻于言利”的地步。
虽然中国传统上有一些其他的义利并重的思想,但相对于儒家的义利观还是微弱许多,总体上看,我国传统的义利观还是重义轻利的。
西方传统的义利观在总体上是重利轻义的,普遍重视个人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他人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义与利的统一。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亚里士多德、德莫克利特等这样有名的哲学家,主张道德与财富并不对立,认为占有享用财富反而对道德有利。到了罗马时期,更是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利益至上。虽然到了中世纪,整个社会笼罩在宗教的氛围下,人的个性被极端压制,但他们宣扬的禁欲目的在于使得个人罪责赦免、灵魂净化。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家为适应新兴资本主义的需要,打出反禁欲主义的大旗,提出要解放人的思想,维护个人的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各种利益之上。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者更是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标准,认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会增加社会的利益。因此,个人的利益满足和提高是合乎道德的,利即义。爱尔维修、洛克、尼采、叔本华、萨特等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进行阐述,形成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3]。可见西方的义利观是个人利益高于义,把维护自身的利益和重视个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
2.中西义利观的侧重点不同
在中国的义利观中,往往以重义轻利的观点教导人们,形成一套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使人们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修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强调以个人对义利观的定位作为标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侧重于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理性。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天人是相分离,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重视个人的发展。他们强调人的知识理性,美德即知识,倡导过智慧的生活,以求得灵魂改善,实现精神和意志自由[4]。
3.中西义利观的作用不同
中国的义利观强调义重于利,这有助于个人道德的自我修养,在处理个人和国家、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崇高的利他主义倾向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的仁人志士。他们自觉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了国家社会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为了朋友情谊,宁可舍弃自己的利益。但是,因为我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忽视甚至是排斥“利”的,所以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阻碍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形成。由于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技进步就无从谈起。个人认为,我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传统的义利观“轻利”的结果。
西方义利观强调个人利益,是一种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观。由于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个人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种义利观能刺激个体不断追求,积极创新,勇于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在积极寻求发展的途径,寻求发财致富的机会,这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但是由于这种观念过于强调个人利益,使得人与人之间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个人类的利益,造成道德滑坡、生态失衡、人与人的关系冷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中西义利观的相同点
除了以上中西义利观上的不同之外,在义利观上,中西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思想家都普遍关注义利观的问题,试图从理论上解决道德与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行为选择。另外,虽然中西方义利观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在历史上它们各自起到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三、中西义利观之异同对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引导的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了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合理的个人利益追求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相比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强调个人利益方面,有些人却走过头,认为过去什么都不好,而西方的一切思想都是好的,于是彻底抛弃“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的传统思想,完全采用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重利轻义。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偷税漏税、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大量的不正当的经济行为,以及道义、奉献、集体利益、重德等传统价值的地位的迅速下降,不可谓不是这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过于强调的结果。 21世纪的今天,西方社会已经认识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借鉴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21世纪的世界是东方文明的世界”,西方已注意到东方文明的优越之处,认为治疗西方文明弊病的有力武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义利观,是否也应该对这几十年来对西方义利观的肯定来一个重新的定位和客观的评价?
1.重新定位中国传统的义利观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本身就能够刺激人们的财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再片面宣传利益至上的思想。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滑坡现象表明,我们已经尝到过于强调功利思想所酿成的苦果,所以有必要重新定位我国传统的义利观。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指我国要实现政治经济的伟大复兴,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当然,这是在剔除封建糟粕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对于传统义利观的现代复兴,我们要全面地予以分析,摒弃传统中义利对立的思想和封建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精华,把义利结合起来,以义制利,以义扬利,使其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肯定义与利的真实存在,还要看到义与利是不同性质的东西,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继承传统的义利观,把义放在首位,“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反对“见利忘义”。
我们要用传统的义利观教育人们,大力提倡贵义兴利,义利并举的道德原则,加强人在经济行为中的正直、正义品德的塑造,杜绝社会上见利忘义,重义轻利现象,用传统的道义原则消解市场经济与商业社会的负面影响,以期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2.合理借鉴西方的义利观
西方传统的重利轻义的观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一直以来,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被发展中国家奉为经济发展的“法宝”。固然,西方义利观强调个人利益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过于强调个人的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必然导致不良的后果。也就是说,对于西方利益观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我们是要吸收的,但是不能照抄照搬,要对其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利,要掌握一个度。我们提倡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这个物质利益必须是合理合法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西方义利观中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思想是要吸取的。
3.构建合理的现代义利观。
传统的道义论格调太高,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完全忽视人的各种需要,不符合人性的发展。而西方的功利主义又容易导致唯利是图的盛行。所以我们要对义利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能提倡古代的只讲“义”不讲“利”的道德观,也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而是要把中西的义利观结合起来,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就是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结合起来,既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调节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大力倡导“义利并重”、“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抑止市场经济自发滋生的个人利益至上的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
我们还要创建一个人们不仅重视物质利益,更重道德修养的“义利两有”的社会氛围。对于那些见利忘义、一味追求不义之财的人,要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总之,我们要尽快走出功利论的迷雾,对于中西方义利观,要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既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注重道德修养、以义取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霁.中西传统义利观之试比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
[2]黄河、邵兴国.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比较与思考.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3(1).
[3]李放滔.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2(4).
[4]巴发中.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4).
关键词: 中西义利观 比较 现代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耻于言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在促进物质生产发展的同时,精神出现一定的失守现象。为了个人、小团体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国家的利益,甚至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如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煤矿坍塌事件等),各种道德滑坡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定位有关义利观的各方面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中西义利观的异同,取长补短,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见解。
一、中西义利观的不同
1.中西义利观的定位不同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道义论,强调重义轻利,义在利前,义高于利,甚至是“舍生取义”。孔子强调义重于利,见利思义,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力当作君子和小人对待物质利益与道义原则的标准[1]。孔子倡导见利思义,鄙视贪图财物的行为,成为我国传统义利观的基石[2]。其后,孟子强调义先利后,他认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提高到正统地位,儒家的义利观成了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他提出“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开始把义利观对立起来。宋明理学时期,朱熹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彻底否定个人的私利,到了“君子耻于言利”的地步。
虽然中国传统上有一些其他的义利并重的思想,但相对于儒家的义利观还是微弱许多,总体上看,我国传统的义利观还是重义轻利的。
西方传统的义利观在总体上是重利轻义的,普遍重视个人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他人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义与利的统一。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亚里士多德、德莫克利特等这样有名的哲学家,主张道德与财富并不对立,认为占有享用财富反而对道德有利。到了罗马时期,更是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利益至上。虽然到了中世纪,整个社会笼罩在宗教的氛围下,人的个性被极端压制,但他们宣扬的禁欲目的在于使得个人罪责赦免、灵魂净化。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家为适应新兴资本主义的需要,打出反禁欲主义的大旗,提出要解放人的思想,维护个人的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各种利益之上。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者更是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标准,认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会增加社会的利益。因此,个人的利益满足和提高是合乎道德的,利即义。爱尔维修、洛克、尼采、叔本华、萨特等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进行阐述,形成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3]。可见西方的义利观是个人利益高于义,把维护自身的利益和重视个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
2.中西义利观的侧重点不同
在中国的义利观中,往往以重义轻利的观点教导人们,形成一套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使人们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修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强调以个人对义利观的定位作为标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侧重于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理性。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天人是相分离,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重视个人的发展。他们强调人的知识理性,美德即知识,倡导过智慧的生活,以求得灵魂改善,实现精神和意志自由[4]。
3.中西义利观的作用不同
中国的义利观强调义重于利,这有助于个人道德的自我修养,在处理个人和国家、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崇高的利他主义倾向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的仁人志士。他们自觉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了国家社会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为了朋友情谊,宁可舍弃自己的利益。但是,因为我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忽视甚至是排斥“利”的,所以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阻碍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形成。由于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技进步就无从谈起。个人认为,我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传统的义利观“轻利”的结果。
西方义利观强调个人利益,是一种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观。由于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个人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种义利观能刺激个体不断追求,积极创新,勇于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在积极寻求发展的途径,寻求发财致富的机会,这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但是由于这种观念过于强调个人利益,使得人与人之间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个人类的利益,造成道德滑坡、生态失衡、人与人的关系冷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中西义利观的相同点
除了以上中西义利观上的不同之外,在义利观上,中西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思想家都普遍关注义利观的问题,试图从理论上解决道德与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行为选择。另外,虽然中西方义利观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在历史上它们各自起到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三、中西义利观之异同对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引导的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了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合理的个人利益追求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相比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强调个人利益方面,有些人却走过头,认为过去什么都不好,而西方的一切思想都是好的,于是彻底抛弃“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的传统思想,完全采用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重利轻义。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偷税漏税、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大量的不正当的经济行为,以及道义、奉献、集体利益、重德等传统价值的地位的迅速下降,不可谓不是这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过于强调的结果。 21世纪的今天,西方社会已经认识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借鉴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21世纪的世界是东方文明的世界”,西方已注意到东方文明的优越之处,认为治疗西方文明弊病的有力武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义利观,是否也应该对这几十年来对西方义利观的肯定来一个重新的定位和客观的评价?
1.重新定位中国传统的义利观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本身就能够刺激人们的财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再片面宣传利益至上的思想。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滑坡现象表明,我们已经尝到过于强调功利思想所酿成的苦果,所以有必要重新定位我国传统的义利观。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指我国要实现政治经济的伟大复兴,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当然,这是在剔除封建糟粕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对于传统义利观的现代复兴,我们要全面地予以分析,摒弃传统中义利对立的思想和封建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精华,把义利结合起来,以义制利,以义扬利,使其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肯定义与利的真实存在,还要看到义与利是不同性质的东西,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继承传统的义利观,把义放在首位,“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反对“见利忘义”。
我们要用传统的义利观教育人们,大力提倡贵义兴利,义利并举的道德原则,加强人在经济行为中的正直、正义品德的塑造,杜绝社会上见利忘义,重义轻利现象,用传统的道义原则消解市场经济与商业社会的负面影响,以期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2.合理借鉴西方的义利观
西方传统的重利轻义的观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一直以来,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被发展中国家奉为经济发展的“法宝”。固然,西方义利观强调个人利益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过于强调个人的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必然导致不良的后果。也就是说,对于西方利益观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我们是要吸收的,但是不能照抄照搬,要对其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利,要掌握一个度。我们提倡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这个物质利益必须是合理合法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西方义利观中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思想是要吸取的。
3.构建合理的现代义利观。
传统的道义论格调太高,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完全忽视人的各种需要,不符合人性的发展。而西方的功利主义又容易导致唯利是图的盛行。所以我们要对义利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能提倡古代的只讲“义”不讲“利”的道德观,也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而是要把中西的义利观结合起来,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就是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结合起来,既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调节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大力倡导“义利并重”、“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抑止市场经济自发滋生的个人利益至上的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
我们还要创建一个人们不仅重视物质利益,更重道德修养的“义利两有”的社会氛围。对于那些见利忘义、一味追求不义之财的人,要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总之,我们要尽快走出功利论的迷雾,对于中西方义利观,要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既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注重道德修养、以义取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霁.中西传统义利观之试比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
[2]黄河、邵兴国.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比较与思考.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3(1).
[3]李放滔.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2(4).
[4]巴发中.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