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学校食堂也是教育阵地
日本的公立和国立小学都会向学生提供午餐,孩子们把和同学一起在教室吃午饭当作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很多学校看来,营养午餐不仅是为了改善学生体质,孩子们一起就餐也是从小培养他们遵守秩序、关爱他人的好机会。
斋藤君是板桥区常盘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后,他高兴地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布袋,递给妈妈说,这周他要开始负责“午餐服务”了。他妈妈拿出来一看,是一套淡蓝色的“工作服”、一件长袍,外加一个小厨师帽。斋藤君还告诉妈妈,他每天中午都要穿上这套衣服,在他用完后,一定要洗干净,再传给下一个同学。
和日本大多数小学一样,这所小学校里的“午餐服务”由学生们轮流负责。一般是2~3人一组,负责为全班同学搬运餐点并分餐。午餐要在教室里自己的座位上吃,值日的学生为其他同学盛饭、分菜,并摆好牛奶和面包等。这些午餐都是由专业营养师设计的,营养均衡,菜量适中。如果不够吃,同学可以举手要求加饭,但是绝对不允许剩饭和浪费食物,学校还会尽量要求同学们不要偏食。午餐后,同学们会主动把用过的餐具等送回,再由值日的同学统一送回食堂。这样的集体午餐对学生们来说,不仅很愉快,也培养了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感。
为了让家长对学校的伙食放心,学校还在每个学年为家长安排“试食日”,想要了解午餐质量的家长填好申请表后交还给学校即可。然后家长们就可以在规定的日子里,亲自感受一下校园午餐的味道和质量了。这不仅让家长们安心,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监督作用。一顿午餐在日本已经被融入到了品德教育之中,也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渠道。
英国人讲究进餐礼仪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教抓得很紧,可谓“无孔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孩子从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样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他们对“进餐礼仪”也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既是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食其力”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能“独挡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习惯,英国的家长决不让孩子有这个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做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习惯。
英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把餐桌当成了环保教育的生活课堂。在餐桌上,家长们会教孩子区别哪些餐具是“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英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都拒绝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而且也拒絕购进那些带塑料包装的食品。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孩子们也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分类。另外,在餐桌上,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节水、节能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节约的良好习惯。
美国孩子就餐也需自立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1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勺喝汤吃菜。绝大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孩子吃饭,大都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了。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就要挨饿,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摘自《科学生活》)
日本的公立和国立小学都会向学生提供午餐,孩子们把和同学一起在教室吃午饭当作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很多学校看来,营养午餐不仅是为了改善学生体质,孩子们一起就餐也是从小培养他们遵守秩序、关爱他人的好机会。
斋藤君是板桥区常盘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后,他高兴地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布袋,递给妈妈说,这周他要开始负责“午餐服务”了。他妈妈拿出来一看,是一套淡蓝色的“工作服”、一件长袍,外加一个小厨师帽。斋藤君还告诉妈妈,他每天中午都要穿上这套衣服,在他用完后,一定要洗干净,再传给下一个同学。
和日本大多数小学一样,这所小学校里的“午餐服务”由学生们轮流负责。一般是2~3人一组,负责为全班同学搬运餐点并分餐。午餐要在教室里自己的座位上吃,值日的学生为其他同学盛饭、分菜,并摆好牛奶和面包等。这些午餐都是由专业营养师设计的,营养均衡,菜量适中。如果不够吃,同学可以举手要求加饭,但是绝对不允许剩饭和浪费食物,学校还会尽量要求同学们不要偏食。午餐后,同学们会主动把用过的餐具等送回,再由值日的同学统一送回食堂。这样的集体午餐对学生们来说,不仅很愉快,也培养了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感。
为了让家长对学校的伙食放心,学校还在每个学年为家长安排“试食日”,想要了解午餐质量的家长填好申请表后交还给学校即可。然后家长们就可以在规定的日子里,亲自感受一下校园午餐的味道和质量了。这不仅让家长们安心,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监督作用。一顿午餐在日本已经被融入到了品德教育之中,也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渠道。
英国人讲究进餐礼仪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教抓得很紧,可谓“无孔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孩子从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样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他们对“进餐礼仪”也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既是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食其力”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能“独挡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习惯,英国的家长决不让孩子有这个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做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习惯。
英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把餐桌当成了环保教育的生活课堂。在餐桌上,家长们会教孩子区别哪些餐具是“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英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都拒绝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而且也拒絕购进那些带塑料包装的食品。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孩子们也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分类。另外,在餐桌上,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节水、节能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节约的良好习惯。
美国孩子就餐也需自立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1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勺喝汤吃菜。绝大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孩子吃饭,大都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了。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就要挨饿,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摘自《科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