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有化高潮后,意大利国有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到了70年代末,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滞胀”的出现使各国国有企业陷入了困境。由于自身的原因,并且身处西欧,意大利国有经济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场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浪潮。
  
  一、改革的动因
  
  1、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是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最直接的动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意大利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效率低下。1981年全国电力公司亏损22257亿里拉,国有铁路公司1982年的收入与支出的比率仅为23.1%,不仅一般的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就是曾为战后意大利经济奇迹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参与制企业也连年亏损。伊利、埃尼、埃菲姆这三大国有控股公司在1974~1984年间基本上是年年亏损。国有企业亏损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必须支付给亏损企业巨额补贴,造成国家财政巨额赤字。1977年国家给予埃尼和埃菲姆公司财政补贴4580亿里拉,1978年又给予整个国家参与制企业财政补贴16490亿里拉,导致1970~1982年意大利政府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5%上升到11.9%。尽管如此,国家参与制企业的困难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了财政补贴,这些企业竞争意识弱化,惰性增强,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国有企业改革成了唯一的选择。
  2、调整国有资产存量和结构是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意大利国有钢铁、煤炭、铁路等传统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逐步被新兴产业部门所取代,逐渐成了夕阳产业,这些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丧失了存在的优势地位。如果这些产业继续由国家经营,不但不能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因为阻碍民间资本的发展而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落后。另一方面,私人资本已经发展壮大,具备了进入这些领域的条件。为适应这种潮流,意大利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已不可避免。
  3、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出现和保守主义思潮兴起,是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个原因。战后的西方国家,凯恩斯主义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它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包括推行国有化政策。意大利国有企业的发展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滞胀”的出现,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新保守主义思潮逐渐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占据了主流地位。这种思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促进经济发展。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各国纷纷进行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4、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是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的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市场更加开放,取消对某些领域的市场进入限制和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本国企业的补贴。同时意大利作为欧共体的成员国之一,在享受共同体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必须取消对本国市场的保护,给予国有企业的种种补贴将被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必须调整国有企业,以增强其竞争力。
  
  二、产权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从两个层次上展开。在宏观方面,主要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的方向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在微观方面,主要是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做到政企分开,逐步放松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归还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之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
  1、国有企业产权调整的过程。意大利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调整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6年~1992年):这一阶段改革主要是在国家参与制系统内进行。早在1976年,埃尼公司就将它下属的达塔玛特公司卖给了私人,制造业投资公司出售了下属的意大利南方雅格公司和卡拉布诺-鲁卡诺水泥公司,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先河。此后,1976~1985年,埃尼公司出售了19家企业,埃菲姆公司出售了15家企业,伊利出售了14家。1985年,意大利政府宣布成立了国家参与制企业出让和购买委员会,专门审查国家参与制企业的出售,这个举动大大加快了国家参与制企业的私有化进程。1987年,伊利公司成功地将亏损严重的阿尔法-罗密欧汽车制造厂卖给了菲亚特集团。1988~1992年三大控股公司共出售了94家下属企业。
  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从国家参与制企业扩大到国家自治公司和国有化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了包括公共服务部门如铁路、电话等部门的改革。1992年,将国有电话公司、国家铁路公司、全国电力公司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同年,又将伊利、埃尼公司变成了以私法准则为主的企业。1993年取消了内阁中的国家参与部,从而实行各行业的私有化。
  2、意大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意大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加强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使国有企业能像私营企业那样经营和管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改变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强化国有企业赢利目标。国有企业实行分类对待,对于兼有保障社会福利责任的国有企业,其用于满足社会目标而支出的费用单独考核;对于那些经营性的企业,则强化其赢利目标。20世纪80年代,伊利公司董事长普洛迪破除了传统的观念,认为国有企业也应当是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这种新见解改变了国有企业由于所肩负的社会目标而不必重视赢利的理念,使国有企业有了新的动力,企业再也无法以社会目标为借口逃避其经营不善的责任。(2)改革国有企业的人事制度,摈弃官僚管理。意大利是一个多党制国家,其政府往往是联合执政。反映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上,也是搞党派平衡,进行权利分配,导致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任命往往不是看其管理能力,而主要看他属于哪个党派,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任命成了政治平衡的结果,经常出现官僚执掌企业的现象。改革后,国有企业由专家管理,如普洛迪出任伊利公司总裁,财政学家雷维利奥出任埃尼总裁。专家管理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有了起色。(3)引入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过去,国有企业为了保证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往往吸纳了大量的冗员,而且国有企业不能解雇工人。这种铁饭碗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没有压力,生产效率低下。引入私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后,按员工的实际表现考核,劳动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4)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增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过去政府对企业的管理通常是通过任命官员来进行的。这些政府委派的官员虽然在经营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对上盲目服从。为了改革这种状况,意大利取消了国家参与制,减少了官僚主义作风,使企业主要按照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来运行。
  
  三、改革的绩效和问题
  
  (一)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的绩效
  1、国有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加。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以公法调整改为以私法调整。企业摆脱了政府的过度干预,经营自主权增加,经营更加灵活。被推向市场并实行了股份制的国有企业有了压力,必须按照市场机制去求得生存和发展,明显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同时内部员工持股也大大加强了公司的凝聚力。
  2、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国家财政状况大为改善。 一方面通过私有化甩掉了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的包袱,另一方面通过出售国有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3、盘活了国有资本,调整了国有资本的存量和结构,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出售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从这些部门中转移出一些国有资本。同时,国有企业退出原有的垄断领域,有利于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的改善。
  4、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有利于吸收民间资本,使社会投资总量增加。
  
  (二)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问题
  1、失业人数上升,失业问题更趋严重。私有化之后,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不可避免地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从而使本来已经很严重的失业问题更加严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如曾发生那不勒斯南方金融公司的职工联合占领公司的事件。
  2、公众社会福利受到损害。私有化后,福利原则被利润原则所取代,必然会对公众的利益产生影响,经常出现国家垄断被私人垄断代替的现象。新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会利用其垄断地位,提高价格,损害公众利益。
  3、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国有企业亏损严重,负债累累,难以出售,形成了买方市场。许多国有企业在出售时都采取了折价出售等各种优惠措施,导致国有资产贬值和流失。
  4、使社会阶层两极分化。国有企业出售时一般定价偏低,使购买者以低价获得巨额资产,导致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富人集中。
  
  摘自:中国改革论坛
其他文献
企业是经济组织,企业之间的角逐,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从长远看,真正驱动企业兴衰的,真正使企业经济实力发生变化的力量,是文化。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很大的热情,认真努力地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企业感受到了文化的巨大威力,也有许多企业却感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产生了
期刊
巩怀虎/编译    董事会机制正遭到越来越多的议论。纽约股票交易所前CEO 理查德·格拉索的丑闻发生后,由其经营的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进行着定期的自我评估。晨星国际咨询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已把董事会的自我评估当作评定公司管理等级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    为什么进行自我评估?    亿康先达国际咨询公司在2004年的一份调查中发现,72%的董事长认为应该对其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估。但实际上在国有公司里
期刊
如果可以使被并购方对自身文化和对方的文化都有很高的认同感,随着企业整合的深入,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就会向着文化整合的核心目标不断融合。当然这种“独立”的“度”必须是基于目标一致性和并购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如果简单地采取“同化”手段,文化整合往往不利于企业发展。    TCL的启示:文化定位是跨文化整合的灯塔    2004年,对TCL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份,TCL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将汤姆逊
期刊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按现代企业制度发起设立的民营化机制的股份制公司。其核心业务定位在显示领域。创立10年来,业务稳健增长,主要产品在各自领域保持着国内乃至世界领先地位。2003年,京东方名列中国电子百强第13位,已成为中国IT界一支强劲新军。  2001年,进军我国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京东方逐  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几件
期刊
早在1992年,著名经济学家艾丰就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名牌企业组织一一驰名商标保护组织,积极倡导实施名牌战略。1996年,国务院发布《质量振兴纲要》。在这个重要文件中,写上了这样的条款:“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工业”,这标志着名牌战略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在名牌事业日渐深入人心的同时,艾丰荣任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日前,就“中国企业如何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这一问题,
期刊
“转型与提升――新信息、新成果、新途径”座谈会发言摘要  2006年6月29日,我刊举办了“转型与提升――新信息、新成果、新途径”座谈会,与会人员就国企转型中的中层管理、文化变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栏刊登部分发言,希望与读者交流与沟通。    企业转型中的中层主管  北京管理科学院管理顾问刘小聪    从企业近十年的实践看,仅仅进行了机制转型、机构调整、业务流程调整是不够的,尽管这些都非常必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只增加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加3~10美元。在西方,人力资本已成为证券分析家分析企业投资价值的主要指标。承认这一客观现实,就要以此为基准更新理念、调整思路,加快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步伐。    强化“第一资源”理念    美国麻省理工学
期刊
约翰 T. 兰德里/撰稿 杨维凤/编译    孤独的创造者是浪漫的,但是不切实际。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创新越是成功,这个过程就越具有社会化。  然而,在公司内部,创新的社会化、非正规化却经常受到管理者硬性规定的约束。他们强调预算、团队的时间表以及其他的条件来限制乃至取消自由交流思想的各种形式。管理者反对公司未来无法想象的产品拓展。  《创新:缺失的维度》一书提出了管理者在创新中的角色:“聚会”的组
期刊
2006年“3.15”前夕,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以下简称长江海外)从数百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武汉市“诚信企业”。这是该公司继2005年被武汉市旅游局评为“游客最信赖的旅行社”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长江海外是目前长江上最大的涉外轮船旅游公司和国际旅行社。近年来,他们坚持开展创建“诚信企业”活动,使得旅游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成功地塑造了长江海外的品牌形象。    诚信理念入脑入心    诚信经
期刊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民航总局最近提出,建立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宏伟构想,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国民航在这些方面的举措,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民航总局副局长高宏峰。    建立起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     高副局长首先畅谈了中国民航在“十一五”时期以至到2020年的设想。他说,这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民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民航已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由民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