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个月以来,连续的强降雨使得多条河流水位远超警戒线,防汛形势严峻。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17年,海河流域爆发了20世纪第一场特大洪水,流域内70条河流所有堤坝全被冲毁,受灾范围遍及直隶全境,受灾人数达620万。这场世纪大灾难,既是由于台风造成的“天灾”,又有河道年久失修的“人祸”。透过一组当时的老照片和相关文字记载,或许可以为我们的抗洪救灾工作提供一些启发。
小便宜与大水灾
1917年8月2日晚,在天津西郊的赵家庄和杨家庄交界处,老河口的堤坝突然决口。霎时,河水灌入农田,田野上一片汪洋,并直奔赵家庄而去。
接到水警后,驻扎在赵家庄的巡警以及当地村民迅速赶往决口处。人们将渡船砸沉,与装土的袋子和砍伐的树干一起,填补了决口。
赵家庄的村民们避免了水淹之苦,可奇怪的是,平时好好的堤坝怎么突然就决口了?原来,是一位姓王的村民因贪小便宜而酿成的大祸。他有一块田靠近堤坝,为了灌溉田地,就偷偷在堤坝上挖了一条很细的小沟,将河道里的水引入田中。然而,谁也没料到,河水暴涨后,将那条小沟冲成一个4米宽的决口。
不仅是赵家庄村民,因连日的阴雨,使得每一位天津老百姓都面临着洪水的巨大威胁。
据记载,8月5日,在金汤桥南、大胡同以北一带,大水将道路阻断,一直到三条石地区,水深约35厘米。这一地区的德祥旅馆被大水围住,一些住店的旅客只能站在门口望“洋”兴叹。
更糟的是,8月6日晚12时,南运河和子牙河河水突然暴涨,洪水肆虐着坐落在这两条河中间的大觉庵、赵家庄、卞家庄、杨家庄等9个村子,一时间,儿啼女泣之声不绝于耳。洪水直到8月19日,才渐渐退去。
正当人们以为汛期已经结束的时候,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海河及其支流水位再次上涨,天津城重新面临水患的威胁。9月21日,在三岔河口沿岸的积水已经能够没过膝盖,三条石侯家后一带的水深已经没踝。元隆号、瑞蚨祥、瑞昌恒等商家派人保护这一地段的堤坝,同时还共同出资购买5000条麻袋,用于防洪。
天灾与人祸
这就是1917年7月至入秋期间,在中国海河流域发生的20世纪第一场特大洪水。
据当时《申报》记载,1917年的特大洪灾还与河道年久失修有关。“查京畿各河二十余年未经修治,堤防尽行残缺。此次水患,五大河及数十余小河同时并涨,泛滥横流,淹及一百余县,面积之广,所有堤埝无不破坏。人民被灾之后,救死不赡,焉有余力以筹修浚。”
《北京时报》也报道了当时的惨状:“白河沿岸及其他外避难人民约达三十五万,乏衣缺食,睹者伤心……南运河决口三处,天津所属岌岌可危,食粮薪炭饮水等一概缺乏。西南关外以至南开南市,日本租界等处,一概水没胸膛,数十万遭水难民,扶老携幼,惨不可言……”
救灾与敛财
面对这场灾难,天津各团体纷纷捐款捐物。在天津档案馆珍藏的卷帙浩繁的商会档案中,一些档案就真实记载了当年天津人的募捐情况。一份标号为“津商会二类2999号卷”的档案卷宗,记述了当年天津绸缎洋布棉纱商委托商团施助面粉的情形。
天津西郊的赵家庄是遭受洪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天津绸缎洋布棉纱商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每天援助当地灾民10斤面食,一直持续了5个星期。
天津遭受水灾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北洋政府成立了京师筹办天津水灾急赈会。1917年10月2日,由该会购买的8.5万斤馒头运到天津火车站,同时,还送来了陆军部捐出的1万元赈灾款。
中国红十字会也派专员到天津救济灾民,他们雇佣船只去抢救被大水围困的灾民。
转眼间到了1917年冬天,饱受水灾之苦的灾民们仍然难回自己的家园。他们或露宿街头,或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天寒地冻之时,灾民们最需要的就是过冬御寒的衣服。这里需要特别提及天津婴儿慈善会发放的寒衣。
当时,有些人假冒灾民,领取各种救济物资,之后拿到当铺去换钱花。1917年12月底,天津婴儿慈善会从北京、汉口等地募集到1300套寒衣。他们担心这些救命的寒衣被冒领,于是就把婴儿慈善会的印章盖在衣服上,附上“婴儿慈善会募,天津商团查放,湖北施衣,不准当卖”的字样,同时,将这个印章的模型散发给天津的各个当铺,希望当铺见到带有这种字样的衣服不要收作抵押品。
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各区警察和地方官绅,带领四乡八邻的村民众抢筑圩堤,防止洪水进一步漫溢,同时开挖沟渠,掘挖铁路渲泄洪水。天津租界因自身受淹,各国和租界警察系统也不同程度地参加水灾救援和赈灾。
不过,与商人绅士和社会团体都在拼命救灾相反,当时主政天津的直系军阀曹锟,在水灾发生后通电各省,希望能得到帮助,然而他本人却未出资。当曹锟将各省捐助的千元、百元电文送交报纸发表后,直隶地区灾民代表赵志澄等人无法压制心中的愤懑,直接致书曹锟,历数曹锟克扣军饷、发家敛财等诸多罪名,并质问他为什么不捐款。他认为曹锟并非真正关心灾民,只是在沽名钓誉。
小便宜与大水灾
1917年8月2日晚,在天津西郊的赵家庄和杨家庄交界处,老河口的堤坝突然决口。霎时,河水灌入农田,田野上一片汪洋,并直奔赵家庄而去。
接到水警后,驻扎在赵家庄的巡警以及当地村民迅速赶往决口处。人们将渡船砸沉,与装土的袋子和砍伐的树干一起,填补了决口。
赵家庄的村民们避免了水淹之苦,可奇怪的是,平时好好的堤坝怎么突然就决口了?原来,是一位姓王的村民因贪小便宜而酿成的大祸。他有一块田靠近堤坝,为了灌溉田地,就偷偷在堤坝上挖了一条很细的小沟,将河道里的水引入田中。然而,谁也没料到,河水暴涨后,将那条小沟冲成一个4米宽的决口。
不仅是赵家庄村民,因连日的阴雨,使得每一位天津老百姓都面临着洪水的巨大威胁。
据记载,8月5日,在金汤桥南、大胡同以北一带,大水将道路阻断,一直到三条石地区,水深约35厘米。这一地区的德祥旅馆被大水围住,一些住店的旅客只能站在门口望“洋”兴叹。
更糟的是,8月6日晚12时,南运河和子牙河河水突然暴涨,洪水肆虐着坐落在这两条河中间的大觉庵、赵家庄、卞家庄、杨家庄等9个村子,一时间,儿啼女泣之声不绝于耳。洪水直到8月19日,才渐渐退去。
正当人们以为汛期已经结束的时候,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海河及其支流水位再次上涨,天津城重新面临水患的威胁。9月21日,在三岔河口沿岸的积水已经能够没过膝盖,三条石侯家后一带的水深已经没踝。元隆号、瑞蚨祥、瑞昌恒等商家派人保护这一地段的堤坝,同时还共同出资购买5000条麻袋,用于防洪。
天灾与人祸
这就是1917年7月至入秋期间,在中国海河流域发生的20世纪第一场特大洪水。
据当时《申报》记载,1917年的特大洪灾还与河道年久失修有关。“查京畿各河二十余年未经修治,堤防尽行残缺。此次水患,五大河及数十余小河同时并涨,泛滥横流,淹及一百余县,面积之广,所有堤埝无不破坏。人民被灾之后,救死不赡,焉有余力以筹修浚。”
《北京时报》也报道了当时的惨状:“白河沿岸及其他外避难人民约达三十五万,乏衣缺食,睹者伤心……南运河决口三处,天津所属岌岌可危,食粮薪炭饮水等一概缺乏。西南关外以至南开南市,日本租界等处,一概水没胸膛,数十万遭水难民,扶老携幼,惨不可言……”
救灾与敛财
面对这场灾难,天津各团体纷纷捐款捐物。在天津档案馆珍藏的卷帙浩繁的商会档案中,一些档案就真实记载了当年天津人的募捐情况。一份标号为“津商会二类2999号卷”的档案卷宗,记述了当年天津绸缎洋布棉纱商委托商团施助面粉的情形。
天津西郊的赵家庄是遭受洪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天津绸缎洋布棉纱商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每天援助当地灾民10斤面食,一直持续了5个星期。
天津遭受水灾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北洋政府成立了京师筹办天津水灾急赈会。1917年10月2日,由该会购买的8.5万斤馒头运到天津火车站,同时,还送来了陆军部捐出的1万元赈灾款。
中国红十字会也派专员到天津救济灾民,他们雇佣船只去抢救被大水围困的灾民。
转眼间到了1917年冬天,饱受水灾之苦的灾民们仍然难回自己的家园。他们或露宿街头,或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天寒地冻之时,灾民们最需要的就是过冬御寒的衣服。这里需要特别提及天津婴儿慈善会发放的寒衣。
当时,有些人假冒灾民,领取各种救济物资,之后拿到当铺去换钱花。1917年12月底,天津婴儿慈善会从北京、汉口等地募集到1300套寒衣。他们担心这些救命的寒衣被冒领,于是就把婴儿慈善会的印章盖在衣服上,附上“婴儿慈善会募,天津商团查放,湖北施衣,不准当卖”的字样,同时,将这个印章的模型散发给天津的各个当铺,希望当铺见到带有这种字样的衣服不要收作抵押品。
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各区警察和地方官绅,带领四乡八邻的村民众抢筑圩堤,防止洪水进一步漫溢,同时开挖沟渠,掘挖铁路渲泄洪水。天津租界因自身受淹,各国和租界警察系统也不同程度地参加水灾救援和赈灾。
不过,与商人绅士和社会团体都在拼命救灾相反,当时主政天津的直系军阀曹锟,在水灾发生后通电各省,希望能得到帮助,然而他本人却未出资。当曹锟将各省捐助的千元、百元电文送交报纸发表后,直隶地区灾民代表赵志澄等人无法压制心中的愤懑,直接致书曹锟,历数曹锟克扣军饷、发家敛财等诸多罪名,并质问他为什么不捐款。他认为曹锟并非真正关心灾民,只是在沽名钓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