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那场洪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个月以来,连续的强降雨使得多条河流水位远超警戒线,防汛形势严峻。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17年,海河流域爆发了20世纪第一场特大洪水,流域内70条河流所有堤坝全被冲毁,受灾范围遍及直隶全境,受灾人数达620万。这场世纪大灾难,既是由于台风造成的“天灾”,又有河道年久失修的“人祸”。透过一组当时的老照片和相关文字记载,或许可以为我们的抗洪救灾工作提供一些启发。
  小便宜与大水灾
  1917年8月2日晚,在天津西郊的赵家庄和杨家庄交界处,老河口的堤坝突然决口。霎时,河水灌入农田,田野上一片汪洋,并直奔赵家庄而去。
  接到水警后,驻扎在赵家庄的巡警以及当地村民迅速赶往决口处。人们将渡船砸沉,与装土的袋子和砍伐的树干一起,填补了决口。
  赵家庄的村民们避免了水淹之苦,可奇怪的是,平时好好的堤坝怎么突然就决口了?原来,是一位姓王的村民因贪小便宜而酿成的大祸。他有一块田靠近堤坝,为了灌溉田地,就偷偷在堤坝上挖了一条很细的小沟,将河道里的水引入田中。然而,谁也没料到,河水暴涨后,将那条小沟冲成一个4米宽的决口。
  不仅是赵家庄村民,因连日的阴雨,使得每一位天津老百姓都面临着洪水的巨大威胁。
  据记载,8月5日,在金汤桥南、大胡同以北一带,大水将道路阻断,一直到三条石地区,水深约35厘米。这一地区的德祥旅馆被大水围住,一些住店的旅客只能站在门口望“洋”兴叹。
  更糟的是,8月6日晚12时,南运河和子牙河河水突然暴涨,洪水肆虐着坐落在这两条河中间的大觉庵、赵家庄、卞家庄、杨家庄等9个村子,一时间,儿啼女泣之声不绝于耳。洪水直到8月19日,才渐渐退去。
  正当人们以为汛期已经结束的时候,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海河及其支流水位再次上涨,天津城重新面临水患的威胁。9月21日,在三岔河口沿岸的积水已经能够没过膝盖,三条石侯家后一带的水深已经没踝。元隆号、瑞蚨祥、瑞昌恒等商家派人保护这一地段的堤坝,同时还共同出资购买5000条麻袋,用于防洪。
  天灾与人祸
  这就是1917年7月至入秋期间,在中国海河流域发生的20世纪第一场特大洪水。
  据当时《申报》记载,1917年的特大洪灾还与河道年久失修有关。“查京畿各河二十余年未经修治,堤防尽行残缺。此次水患,五大河及数十余小河同时并涨,泛滥横流,淹及一百余县,面积之广,所有堤埝无不破坏。人民被灾之后,救死不赡,焉有余力以筹修浚。”
  《北京时报》也报道了当时的惨状:“白河沿岸及其他外避难人民约达三十五万,乏衣缺食,睹者伤心……南运河决口三处,天津所属岌岌可危,食粮薪炭饮水等一概缺乏。西南关外以至南开南市,日本租界等处,一概水没胸膛,数十万遭水难民,扶老携幼,惨不可言……”
  救灾与敛财
  面对这场灾难,天津各团体纷纷捐款捐物。在天津档案馆珍藏的卷帙浩繁的商会档案中,一些档案就真实记载了当年天津人的募捐情况。一份标号为“津商会二类2999号卷”的档案卷宗,记述了当年天津绸缎洋布棉纱商委托商团施助面粉的情形。
  天津西郊的赵家庄是遭受洪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天津绸缎洋布棉纱商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每天援助当地灾民10斤面食,一直持续了5个星期。
  天津遭受水灾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北洋政府成立了京师筹办天津水灾急赈会。1917年10月2日,由该会购买的8.5万斤馒头运到天津火车站,同时,还送来了陆军部捐出的1万元赈灾款。
  中国红十字会也派专员到天津救济灾民,他们雇佣船只去抢救被大水围困的灾民。
  转眼间到了1917年冬天,饱受水灾之苦的灾民们仍然难回自己的家园。他们或露宿街头,或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天寒地冻之时,灾民们最需要的就是过冬御寒的衣服。这里需要特别提及天津婴儿慈善会发放的寒衣。
  当时,有些人假冒灾民,领取各种救济物资,之后拿到当铺去换钱花。1917年12月底,天津婴儿慈善会从北京、汉口等地募集到1300套寒衣。他们担心这些救命的寒衣被冒领,于是就把婴儿慈善会的印章盖在衣服上,附上“婴儿慈善会募,天津商团查放,湖北施衣,不准当卖”的字样,同时,将这个印章的模型散发给天津的各个当铺,希望当铺见到带有这种字样的衣服不要收作抵押品。
  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各区警察和地方官绅,带领四乡八邻的村民众抢筑圩堤,防止洪水进一步漫溢,同时开挖沟渠,掘挖铁路渲泄洪水。天津租界因自身受淹,各国和租界警察系统也不同程度地参加水灾救援和赈灾。
  不过,与商人绅士和社会团体都在拼命救灾相反,当时主政天津的直系军阀曹锟,在水灾发生后通电各省,希望能得到帮助,然而他本人却未出资。当曹锟将各省捐助的千元、百元电文送交报纸发表后,直隶地区灾民代表赵志澄等人无法压制心中的愤懑,直接致书曹锟,历数曹锟克扣军饷、发家敛财等诸多罪名,并质问他为什么不捐款。他认为曹锟并非真正关心灾民,只是在沽名钓誉。
其他文献
师傅与徒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最为常见的称呼。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个徒弟半个儿』,师傅传授徒弟的,除了技艺,还有做人;而在徒弟眼中,光环之外的师傅,更多的是种亲近……称呼虽然很质朴,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匠心需要无私。  因为工作的缘故,笔者有幸拜访过几位曾与顾景舟先生联系紧密的现当代紫砂艺术家。尽管他们如今早已各有所成,创作屡屡被圈内人所称道,但只要提到顾老,回想起他对自己的
期刊
编者按:一幅以2.3亿元成交的《云中君和大司命》让傅抱石再次成为拍场焦点话题,与山水、高士、仕女等题材相比,他的历史人物题材更具有与古人息息相通的感情共鸣。可以说,他笔下的古人如史诗般魅力永恒,而在他的身上,也体现了无穷的诗人气质。  上世纪40年代以来,傅抱石以历史人物画知名画坛,或高人逸士,仙风道骨、气宇轩昂;或靓女美妇,面容光洁、妩媚艳丽,展现出高贵博雅的古朴气质。他的人物画追求“线性”,运
期刊
宋人的起居生活崇尚静雅,故瓷有汝哥诸名窑称雄至今。即便是胭脂香粉盒,也是美不胜收,极为讲究的。  脂粉天然  古代女子用脂粉来涂唇、抹面,先秦时就已十分盛行。从《楚辞》中“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一句,《淮南子》里“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之记载,皆可想见2000多年前女子妆容后的风姿该是如何美艳了。  据学者考证,汉代以前,古人用来涂唇的化妆品为朱砂。汉代刘熙《释
期刊
如今消夏,室内空调必不可少,室外只有求遮阳伞或者折扇了。但在古代,王孙公子除了把扇摇以外,还会从饮食起居等多方位开启“夏日模式”,竹席、竹榻、竹夫人、竹枕、瓷枕、冰块等用具会集体上线。而最为古人常用来制凉的当属竹制品。一因竹子内空心,导热系数比较低,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二因竹制品经济实惠、轻便耐用。  不过,古人服饰繁复,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袒膊露腿,所以对凉衣的需求也就只能诉诸翠竹,于是竹汗衫应运
期刊
11月3日,位于英国伦敦的埃斯卡纳齐画廊将展出24件重要中国早期艺术品,再次为我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本次展览将展出一系列意义非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器和骨雕,全部来自私人名家收藏,充分展现了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下至唐代(618年至907年)这2500年来华夏古典文明的璀璨精华。  此次展览是埃斯卡纳齐自2003年以来,展出中国早期艺术品种类最为丰富的一次。展出藏品均传承有绪,其
期刊
元代八思巴文“寿山福海”大钱,是压胜钱中极为罕见的品种之一。此钱方穿,面背重轮,带挂钮。正面为4个元代八思巴文字,对读,地张满施罗纹。背为高浮雕图案,穿上一只凤凰展翅俯翔;穿下一卧鹿回首向上顾盼,凤鹿作上下呼应状。穿左右为缠枝牡丹。  八思巴文是元朝八思巴喇嘛仿照西藏字体所造的一种蒙古字,元亡后,除在北元小部分蒙族地区沿用了一些年外,基本废止,成为死文字。而在元统治时期,自至元六年(1269年)颁
期刊
清宫旧藏的赵孟《六体千字文》已被前人认定为伪作,但对于前后的明清题跋尚未深入探究,对于赵书是元代还是明代的伪作也说法不一。今天,经过抽丝剥茧可以发现,这卷赵书《六体千字文》连同台北故宫所藏元代俞和的《篆隶千字文》,竟都指向一个人的手笔。此人可算名门之后,书画皆精。倘用《六体千字文》比鉴迄今流传的一些宋元书画,其结果是会令人触目惊心的。  赵孟《六体千字文》再考  赵孟《六体千字文》为清宫旧藏,原存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佛教艺术关注度的提高,不少拍卖公司纷纷推出了佛造像艺术专场。其中大威德金刚造像以其较为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繁复精巧的制作工艺,在众多佛教艺术品中脱颖而出,备受藏家们的青睐。现撷取几件精品,以飨读者。
期刊
高考刚刚结束不久,许多学子正翘首以盼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笔者就收藏有一件与考试相关的帽镇。主体为神话传说中的鳌鱼,即跃过龙门后未能升天成龙的金鲤所化成的一种龙首鱼身的神鱼,鳌鱼头上站立了一位头戴纱帽身穿官袍的状元郎,意为“状元及第,独占鳌头”。  从隋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来,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余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文人都将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惟一途径。
期刊
对于多数人来说,打火机不过是生活中一件普通的用具而已。甚至大多时候提到它,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联想到吸烟。不过,习惯性地把打火机和吸烟联想在一起,未免太轻视了这件工具。任何人在需要用火的时候,打火机一定是最便捷的火种。深深融在现代城市生活里的我们,也许已难以体会到火种对于生活的重要了。  而把打火机作为收藏项目,在国内可能更是非常小众的。打火机在中国也是舶来品,我们没有经历它的发明与改进过程。当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