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中提出了:“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等多个社会发展培养目标,这些目标中每一项都指向了“礼仪交往”,只有帮助幼儿发展文明礼仪行为,才能够真正地让幼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友好”“尊重”“适应”,完成幼儿教育的品质培养大目标。为了让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完整,教师与家长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发力,在家园携手中运用示范、鼓励、情感迁移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获得对礼仪的了解和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要多带幼儿出去进行文明交流实践,并记录幼儿的表现;幼儿园则要多组织与文明相关的多元活动,引导家长和幼儿同时参与到其中,使幼兒文明礼仪教育中家园互促,携手共进,以幼儿为中心,家园双主体,在家园相互作用中有效促进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文明礼仪;家园共育;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243-04
“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人与人沟通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接人待物的行为模式。为了让幼儿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就需要帮助幼儿提升礼仪行为,从自身到幼儿园到家庭,要求与言行一致的引导,使幼儿了解礼仪、感受礼仪、表现礼仪,建立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1]。教育的一致性对教师与家长同时提出了要求,单单一方的教育引导并不能让幼儿获得统一的、完整的引导,教师需要联合家长,且以教育中的双主体展现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幼儿在家园共育相互作用中获得礼仪引导[2]。因此我们从分析家园共育相互关系出发,寻找具体的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方式。
一、家园相互作用对幼儿文明礼仪形成的影响
陈鹤琴认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文明礼仪教育同样如此,单一方面的引导无法取得最好的效果,试想,当教师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日常交往,而家庭中不注重礼仪行为,幼儿在幼儿园中和家庭中的教育和行为感受完全不同时,幼儿的意识将会受到干扰,无法判断什么才是正确的。所以,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既要统一认知,也要统一行为,合作无间[3]。
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是相辅相成的,《颜氏家训》中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其意义在于幼儿在同样的言行引导中,更乐于听从父母之言,不管是主动或潜意识的听从,父母占的比重都更重,所以幼儿受家庭影响多过幼儿园影响。我们需要关注到一点,许多父母的教育意识并不是很强,对幼儿教育的专业性认识也不够,所以很多时候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引导幼儿获得礼仪认知,形成礼仪习惯;而家长则需要配合教师延伸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在这里,幼儿园与家庭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要精诚合作才能够产生完整的教育[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幼儿的礼仪教育中,需要把握好双教育主体(教师、家长)、一教育中心(幼儿)的特点(图1)。教师和家长正如带领幼儿前行的两只脚,首先要和谐发力,而后教师辅助家长,最后家长延伸幼儿园教育并参与幼儿园教育,真正做到双方同时发力,使教育的力度落到幼儿中心身上,获得礼仪教育的完整性。
二、双方发力,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幼儿基本的礼仪行为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教师与家长需要同时发力,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幼儿建立和谐的礼仪环境,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幼儿的行为,以示范、鼓励、情感迁移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起礼仪认知与习惯,这个过程是同力同行的。
(一)示范——用行为影响行为
幼儿非常善于模仿,不管是家长的行为,还是教师的行为,都会对幼儿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平时,给幼儿示范出文明的交往模仿表现,让幼儿在观察家长和教师的过程中模仿行为,并获得礼仪习惯。由于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同时示范,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家长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礼仪行为,同时将礼仪贯穿在日常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如在班级推行礼仪教育之初,我们组织家长进行了一次家教指导活动,帮助家长从语言礼仪、动作礼仪、场合礼仪等方面进行了规整,同时在幼儿园与家庭中进行礼仪(图2)示范,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不随便对幼儿生气,相互之间表现出尊重,家长也示范行为并记录幼儿的表现,一段时间的示范后,可可妈妈对我们反馈惊叹:“真不可思议,原来可可不是特别礼貌,在我们一起做示范以后,慢慢我们的行为也自然了,她慢慢地开始特别有礼貌,还很懂得感恩,这是我们意料之外的。”可见示范对幼儿的影响至深,教师与家长的同时示范行为,影响了幼儿的行为。
(二)鼓励——用肯定影响行为
对幼儿的鼓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他们能力的肯定,是给予幼儿自信、动力的一种方式,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平时都需要多给幼儿鼓励,让幼儿关注到他们自己的礼仪表现,并将礼仪行为延续下去。如我们发现平时在幼儿园中,小宇比较爱欺负别人,别的孩子在他的欺负下哭了以后,他反而表现出倔强的样子,明知自己错了也不道歉,我们与家长沟通后明确了对他进行“鼓励”,刚开始这种“鼓励”有一定的条件,如小宇再次打了依依以后,我们提出:“我知道小宇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是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下次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和小朋友相处,你一定可以做到,请你先跟依依道歉,成为一个真诚的好孩子,老师可以把今天的真诚小贴纸给你。”这样的“有条件”的鼓励,使小宇获得了一定的贴纸“物质”满足,慢慢地转化为对心理成就需求的满足,一次下午放学,小宇妈妈接小宇时,看到依依游戏有困难,对他再次鼓励:“上次小宇主动给依依道歉,现在我们去帮助依依整理东西,做懂礼貌的小宇大哥哥吧。”教师、家长双方贯穿的缓慢的鼓励式推进,使小宇从欺负他人转为帮助他人,形成了心理上的变化,虽然小宇并不了解这是“文明礼仪”的具体概念表现,但是文明礼仪的实质行为却慢慢在小宇内心扎根 下来。
(三)迁移——用情感影响行为
故事、绘本内容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同时这些故事中的角色情感也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的感受,教师和家长都可以运用故事角色情感迁移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文明礼仪的行为,以此影响幼儿的礼仪形成[5]。如我们发现,当班级中来了新客人、新朋友的时候,班级中的孩子在问候客人、帮助客人等方面并不是很主动,往往是教师引导一句幼儿说一句,显得非常被动,需要培养幼儿主动问候他人、帮助他人的文明行为,我们找到了《迷路的小熊》《你好》《小蛇散步》《爱笑的鲨鱼》等绘本故事,并与家长分享,家长和教师同时与幼儿分享,分享后以故事中的角色引导幼儿设想,如果没有主动向别人问好、主动帮助他人,那么故事中的角色可能会产生的糟糕心情与感受,请幼儿自己来总结一下平时自己与他人相处中,是否应当主动问候、主动帮助他人,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新的客人到来时,主动与客人问好,帮助客人找到坐的位置等,在家庭中同样对到家里的客人展现出友好的一面,家园共育情感的迁移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以家为主,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交之礼
在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幼儿园教育,很大程度上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与补充,所以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家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教育的影响。除了家长自身对幼儿的示范影响外,引导幼儿到社会中实践文明行为也非常具有礼仪促进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记录幼儿的文明实践两种方式,提升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并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文明表现。
(一)引导社会交往,感受文明之交
在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之时,家长可以多带幼儿到朋友、亲戚家“串门”,并引导幼儿在过程中礼貌地与他人交往,这个过程应当是自然、诚恳的,教师也可以适当帮助家长交接如何进行禮仪性社会交往的引导,如周末前,琪琪妈妈告知我们想带琪琪感受做客的礼貌,但是发现幼儿同龄人平时礼貌相处机会比较少,我们提出了可在班级中与别的家长进行沟通,做好相互做客的交往,以此引导礼仪行为。班级中的琪琪与欣欣家在一个小区里,周六,琪琪妈妈约欣欣妈妈和别的几位好朋友家长到家里做客,当客人到家里时,琪琪妈妈自己首先做好了文明示范,而后引导琪琪与客人打招呼,招待客人喝茶、吃水果,琪琪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看到好朋友欣欣想玩玩具,还主动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好朋友分享。中途,欢欢打翻了一个杯子,水洒了出来,欢欢妈妈急忙站起来说:“哎呀,真是抱歉,我来把水清理一下。”琪琪马上跑到餐桌前拿来纸巾说:“我来清理,我会擦干净水。”欢欢站在一边说:“对不起”,琪琪并没有回答,琪琪妈妈走过来说:“欢欢说了对不起,我觉得没关系,琪琪你觉得呢?”琪琪回答:“没关系”,几位好朋友又开始快乐地玩起来。平时的常规交往,就是文明引导的好时机。
(二)记录社会实践,践行文明之行
在平时家长与幼儿外出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关注到幼儿的礼仪表现,可以实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将幼儿的行为记录下来,留待我们分析,这种方式也能够使家长本身更了解我们幼儿礼仪方面的“短板”在哪里。如大班的小熊妈妈带着小熊到超市里购物,妈妈交给小熊几个任务:1.了解需要购买的几个商品的价格;2.将这些商品放到购物篮里;3.幼儿自己来付款。三个任务进行的时候,家长与幼儿在一起,但是却不帮助幼儿,作为教师我们记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幼儿在对商品位置不了解、价格不了解的时候,必须要请售货员帮助自己,以此获得对物品的了解。小熊的交往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所有的环节都需要自己进行的话,则显得有些拘束,找到售货员后,他有些紧张地说:“阿姨,我想知道洗衣粉在哪里。”一开始有了称谓但是并没有礼貌用语,当售货员说出位置后,他很主动地说出:“谢谢阿姨”,有时候碰到售货员在与别人沟通没有理会自己,小熊会表现出手足无措,还会强行插话,这并不礼貌。当商品比较高、比较大,小熊无法拿出放到购物车上,他也会请售货员帮忙,对“你好”的运用较少,“谢谢”则非常自然;当到了付款的时候,与收银员的交流较为流畅,他运用了好几个“请”“谢谢”。家长记录了这一次的社会实践,并交于我们分析并调整了后期的教育,后期更注重幼儿在与人沟通之处的“你好”等问候、礼仪交流中等也被重点关注起来,这一次的实践记录过程,不仅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文明礼仪表现机会,获得了交往成就、成长体验,也让家长、教师更了解幼儿,更懂得如何同时发力引导幼儿。
四、以园为主,多元活动里展现礼仪之趣
在以园为主的礼仪教育中,家庭同样是不可获取的合作对象,家园共育的妙处就在于家庭教育中有着幼儿园的影子,幼儿园教育里又有着家庭的协助,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出双方的协同引导之力。在以园为主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平时的社会教学活动的开展外,教师可以以多元活动的方式,多组织幼儿的文明礼仪活动,并将家长吸纳到活动合作对象中来,形成家、园、幼儿三方互动的礼仪行为。
我们在进行礼仪教育中,依照与家长合作引导的“语言礼仪”“动作礼仪”“场合礼仪”三项礼仪内容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将这些礼仪内容揉捏、整合在一起,使幼儿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礼仪交往之趣味、文明待人之满足。
表1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实践中的“礼仪之星”多元礼仪活动,并展示如何引导家长进入到幼儿园多元礼仪活动中来。
多元活动的形式多样,不仅仅以表格中展现的三种方式为内容,文明图书漂流活动、文明小天使比赛活动、文明故事表演活动等都能够作为亲子同乐、亲子学礼仪的方式,以幼儿园为主的多元活动的组织,一方面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文明礼仪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在于培养家长的文明礼仪意识,进一步地促进家园合作中的相互作用。
幼儿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重大的关系,3-6岁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未来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位讲文明、懂礼貌、乐沟通的新时代交往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幼儿园时期的习惯培养与形成。家长与幼儿园正如一个圆的两面,只有同时合力,才能够真正撑起这一个文明之圆,让幼儿在文明之圆真正感受文明礼仪、表现文明礼仪、判断文明礼仪,形成自己对礼仪的见解,建立正确的礼仪观念,为今后他们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人做好礼仪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刘晶波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5.
[3]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陈鹤琴.怎样做幼稚园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晏红.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文明礼仪;家园共育;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243-04
“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人与人沟通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接人待物的行为模式。为了让幼儿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就需要帮助幼儿提升礼仪行为,从自身到幼儿园到家庭,要求与言行一致的引导,使幼儿了解礼仪、感受礼仪、表现礼仪,建立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1]。教育的一致性对教师与家长同时提出了要求,单单一方的教育引导并不能让幼儿获得统一的、完整的引导,教师需要联合家长,且以教育中的双主体展现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幼儿在家园共育相互作用中获得礼仪引导[2]。因此我们从分析家园共育相互关系出发,寻找具体的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方式。
一、家园相互作用对幼儿文明礼仪形成的影响
陈鹤琴认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文明礼仪教育同样如此,单一方面的引导无法取得最好的效果,试想,当教师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日常交往,而家庭中不注重礼仪行为,幼儿在幼儿园中和家庭中的教育和行为感受完全不同时,幼儿的意识将会受到干扰,无法判断什么才是正确的。所以,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既要统一认知,也要统一行为,合作无间[3]。
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是相辅相成的,《颜氏家训》中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其意义在于幼儿在同样的言行引导中,更乐于听从父母之言,不管是主动或潜意识的听从,父母占的比重都更重,所以幼儿受家庭影响多过幼儿园影响。我们需要关注到一点,许多父母的教育意识并不是很强,对幼儿教育的专业性认识也不够,所以很多时候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引导幼儿获得礼仪认知,形成礼仪习惯;而家长则需要配合教师延伸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在这里,幼儿园与家庭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要精诚合作才能够产生完整的教育[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幼儿的礼仪教育中,需要把握好双教育主体(教师、家长)、一教育中心(幼儿)的特点(图1)。教师和家长正如带领幼儿前行的两只脚,首先要和谐发力,而后教师辅助家长,最后家长延伸幼儿园教育并参与幼儿园教育,真正做到双方同时发力,使教育的力度落到幼儿中心身上,获得礼仪教育的完整性。
二、双方发力,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幼儿基本的礼仪行为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教师与家长需要同时发力,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幼儿建立和谐的礼仪环境,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幼儿的行为,以示范、鼓励、情感迁移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起礼仪认知与习惯,这个过程是同力同行的。
(一)示范——用行为影响行为
幼儿非常善于模仿,不管是家长的行为,还是教师的行为,都会对幼儿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平时,给幼儿示范出文明的交往模仿表现,让幼儿在观察家长和教师的过程中模仿行为,并获得礼仪习惯。由于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同时示范,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家长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礼仪行为,同时将礼仪贯穿在日常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如在班级推行礼仪教育之初,我们组织家长进行了一次家教指导活动,帮助家长从语言礼仪、动作礼仪、场合礼仪等方面进行了规整,同时在幼儿园与家庭中进行礼仪(图2)示范,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不随便对幼儿生气,相互之间表现出尊重,家长也示范行为并记录幼儿的表现,一段时间的示范后,可可妈妈对我们反馈惊叹:“真不可思议,原来可可不是特别礼貌,在我们一起做示范以后,慢慢我们的行为也自然了,她慢慢地开始特别有礼貌,还很懂得感恩,这是我们意料之外的。”可见示范对幼儿的影响至深,教师与家长的同时示范行为,影响了幼儿的行为。
(二)鼓励——用肯定影响行为
对幼儿的鼓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他们能力的肯定,是给予幼儿自信、动力的一种方式,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平时都需要多给幼儿鼓励,让幼儿关注到他们自己的礼仪表现,并将礼仪行为延续下去。如我们发现平时在幼儿园中,小宇比较爱欺负别人,别的孩子在他的欺负下哭了以后,他反而表现出倔强的样子,明知自己错了也不道歉,我们与家长沟通后明确了对他进行“鼓励”,刚开始这种“鼓励”有一定的条件,如小宇再次打了依依以后,我们提出:“我知道小宇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是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下次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和小朋友相处,你一定可以做到,请你先跟依依道歉,成为一个真诚的好孩子,老师可以把今天的真诚小贴纸给你。”这样的“有条件”的鼓励,使小宇获得了一定的贴纸“物质”满足,慢慢地转化为对心理成就需求的满足,一次下午放学,小宇妈妈接小宇时,看到依依游戏有困难,对他再次鼓励:“上次小宇主动给依依道歉,现在我们去帮助依依整理东西,做懂礼貌的小宇大哥哥吧。”教师、家长双方贯穿的缓慢的鼓励式推进,使小宇从欺负他人转为帮助他人,形成了心理上的变化,虽然小宇并不了解这是“文明礼仪”的具体概念表现,但是文明礼仪的实质行为却慢慢在小宇内心扎根 下来。
(三)迁移——用情感影响行为
故事、绘本内容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同时这些故事中的角色情感也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的感受,教师和家长都可以运用故事角色情感迁移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文明礼仪的行为,以此影响幼儿的礼仪形成[5]。如我们发现,当班级中来了新客人、新朋友的时候,班级中的孩子在问候客人、帮助客人等方面并不是很主动,往往是教师引导一句幼儿说一句,显得非常被动,需要培养幼儿主动问候他人、帮助他人的文明行为,我们找到了《迷路的小熊》《你好》《小蛇散步》《爱笑的鲨鱼》等绘本故事,并与家长分享,家长和教师同时与幼儿分享,分享后以故事中的角色引导幼儿设想,如果没有主动向别人问好、主动帮助他人,那么故事中的角色可能会产生的糟糕心情与感受,请幼儿自己来总结一下平时自己与他人相处中,是否应当主动问候、主动帮助他人,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新的客人到来时,主动与客人问好,帮助客人找到坐的位置等,在家庭中同样对到家里的客人展现出友好的一面,家园共育情感的迁移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以家为主,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交之礼
在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幼儿园教育,很大程度上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与补充,所以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家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教育的影响。除了家长自身对幼儿的示范影响外,引导幼儿到社会中实践文明行为也非常具有礼仪促进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记录幼儿的文明实践两种方式,提升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并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文明表现。
(一)引导社会交往,感受文明之交
在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之时,家长可以多带幼儿到朋友、亲戚家“串门”,并引导幼儿在过程中礼貌地与他人交往,这个过程应当是自然、诚恳的,教师也可以适当帮助家长交接如何进行禮仪性社会交往的引导,如周末前,琪琪妈妈告知我们想带琪琪感受做客的礼貌,但是发现幼儿同龄人平时礼貌相处机会比较少,我们提出了可在班级中与别的家长进行沟通,做好相互做客的交往,以此引导礼仪行为。班级中的琪琪与欣欣家在一个小区里,周六,琪琪妈妈约欣欣妈妈和别的几位好朋友家长到家里做客,当客人到家里时,琪琪妈妈自己首先做好了文明示范,而后引导琪琪与客人打招呼,招待客人喝茶、吃水果,琪琪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看到好朋友欣欣想玩玩具,还主动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好朋友分享。中途,欢欢打翻了一个杯子,水洒了出来,欢欢妈妈急忙站起来说:“哎呀,真是抱歉,我来把水清理一下。”琪琪马上跑到餐桌前拿来纸巾说:“我来清理,我会擦干净水。”欢欢站在一边说:“对不起”,琪琪并没有回答,琪琪妈妈走过来说:“欢欢说了对不起,我觉得没关系,琪琪你觉得呢?”琪琪回答:“没关系”,几位好朋友又开始快乐地玩起来。平时的常规交往,就是文明引导的好时机。
(二)记录社会实践,践行文明之行
在平时家长与幼儿外出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关注到幼儿的礼仪表现,可以实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将幼儿的行为记录下来,留待我们分析,这种方式也能够使家长本身更了解我们幼儿礼仪方面的“短板”在哪里。如大班的小熊妈妈带着小熊到超市里购物,妈妈交给小熊几个任务:1.了解需要购买的几个商品的价格;2.将这些商品放到购物篮里;3.幼儿自己来付款。三个任务进行的时候,家长与幼儿在一起,但是却不帮助幼儿,作为教师我们记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幼儿在对商品位置不了解、价格不了解的时候,必须要请售货员帮助自己,以此获得对物品的了解。小熊的交往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所有的环节都需要自己进行的话,则显得有些拘束,找到售货员后,他有些紧张地说:“阿姨,我想知道洗衣粉在哪里。”一开始有了称谓但是并没有礼貌用语,当售货员说出位置后,他很主动地说出:“谢谢阿姨”,有时候碰到售货员在与别人沟通没有理会自己,小熊会表现出手足无措,还会强行插话,这并不礼貌。当商品比较高、比较大,小熊无法拿出放到购物车上,他也会请售货员帮忙,对“你好”的运用较少,“谢谢”则非常自然;当到了付款的时候,与收银员的交流较为流畅,他运用了好几个“请”“谢谢”。家长记录了这一次的社会实践,并交于我们分析并调整了后期的教育,后期更注重幼儿在与人沟通之处的“你好”等问候、礼仪交流中等也被重点关注起来,这一次的实践记录过程,不仅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文明礼仪表现机会,获得了交往成就、成长体验,也让家长、教师更了解幼儿,更懂得如何同时发力引导幼儿。
四、以园为主,多元活动里展现礼仪之趣
在以园为主的礼仪教育中,家庭同样是不可获取的合作对象,家园共育的妙处就在于家庭教育中有着幼儿园的影子,幼儿园教育里又有着家庭的协助,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出双方的协同引导之力。在以园为主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平时的社会教学活动的开展外,教师可以以多元活动的方式,多组织幼儿的文明礼仪活动,并将家长吸纳到活动合作对象中来,形成家、园、幼儿三方互动的礼仪行为。
我们在进行礼仪教育中,依照与家长合作引导的“语言礼仪”“动作礼仪”“场合礼仪”三项礼仪内容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将这些礼仪内容揉捏、整合在一起,使幼儿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礼仪交往之趣味、文明待人之满足。
表1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实践中的“礼仪之星”多元礼仪活动,并展示如何引导家长进入到幼儿园多元礼仪活动中来。
多元活动的形式多样,不仅仅以表格中展现的三种方式为内容,文明图书漂流活动、文明小天使比赛活动、文明故事表演活动等都能够作为亲子同乐、亲子学礼仪的方式,以幼儿园为主的多元活动的组织,一方面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文明礼仪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在于培养家长的文明礼仪意识,进一步地促进家园合作中的相互作用。
幼儿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重大的关系,3-6岁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未来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位讲文明、懂礼貌、乐沟通的新时代交往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幼儿园时期的习惯培养与形成。家长与幼儿园正如一个圆的两面,只有同时合力,才能够真正撑起这一个文明之圆,让幼儿在文明之圆真正感受文明礼仪、表现文明礼仪、判断文明礼仪,形成自己对礼仪的见解,建立正确的礼仪观念,为今后他们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人做好礼仪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刘晶波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5.
[3]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陈鹤琴.怎样做幼稚园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晏红.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