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语文教学而言,其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以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传统体制下所采用的是讲授式模式。在新课标下,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语文学习。
一、变直接导入为情境导入
导入环节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但在课堂调查中发现,大多语文教师还是喜欢采用直接导入方式导入,即直接揭示课题导入。这种导入方式过于直接,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養更关注学生品格能力的培养,同时,语文是一门富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提倡变直接导入为情境导入,旨在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形成从生活向语文的转变,丰富学生的感官认知,以此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变直接导入为情境导入,首先要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作者在诗歌中深情表达了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在学习该诗中,先以话题“我所认识的保姆”而让学生了解保姆这一形象,接着幻灯展示旧中国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引入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并初步划分诗歌结构。如此,学生在了解了保姆形象及背景基础上阅读,对大堰河的形象会有更感性的认知。其次,变直接导入为情境导入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如《故都的秋》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故乡的秋天的感觉,再问“郁达夫故乡的秋是如何的?”由此而引导学生阅读回答,初步掌握特点。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确,在语文教学中,“教”是为“学”而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而是要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只要让学生能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构建,这样的“学”才会变得更加有效。要在语文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尤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当然,要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如《荷塘月色》的阅读,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能自主解决生字词障碍,还要能借助相应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对作者的经历有所了解,在初读作品中,要学会自主概括内容,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划分。其次,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如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所描写的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哪些修辞,诸如此类,让学生多问,结合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即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欠缺,哪些知识点需要查缺补漏,哪些知识点需要识记背诵等,通过反思而学会自主学习。
三、变教师讲解为学生合作
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利于教师全面而系统的讲解知识点,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他们是通过听和记的方式获得对知识的掌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提倡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而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构建,变教师讲解为学生合作,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活动、问题等多种方式,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探究,不是教师讲解,而是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其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时的眼睛、外貌、服饰、年龄等特点,结合对人物形象描写的分析而探究其性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和补充,如阿毛故事时,学生只是说到祥林嫂的眼睛没有神采,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结合上下文而明确他精神有些麻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借助问题或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这样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核心素养。以《拿来主义》的教学为例,先以问题“‘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而明确中心论点,接着提出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等语言有何深意?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通过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后,教师再补充、点拨,这样学生在读中思考,在交流中体会,效果会更好。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在合作探究中构建知识,在讨论交流中丰富学习体验。同时,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区别对待,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通联:安徽定远中学。
一、变直接导入为情境导入
导入环节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但在课堂调查中发现,大多语文教师还是喜欢采用直接导入方式导入,即直接揭示课题导入。这种导入方式过于直接,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養更关注学生品格能力的培养,同时,语文是一门富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提倡变直接导入为情境导入,旨在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形成从生活向语文的转变,丰富学生的感官认知,以此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变直接导入为情境导入,首先要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作者在诗歌中深情表达了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在学习该诗中,先以话题“我所认识的保姆”而让学生了解保姆这一形象,接着幻灯展示旧中国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引入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并初步划分诗歌结构。如此,学生在了解了保姆形象及背景基础上阅读,对大堰河的形象会有更感性的认知。其次,变直接导入为情境导入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如《故都的秋》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故乡的秋天的感觉,再问“郁达夫故乡的秋是如何的?”由此而引导学生阅读回答,初步掌握特点。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确,在语文教学中,“教”是为“学”而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而是要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只要让学生能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构建,这样的“学”才会变得更加有效。要在语文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尤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当然,要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如《荷塘月色》的阅读,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能自主解决生字词障碍,还要能借助相应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对作者的经历有所了解,在初读作品中,要学会自主概括内容,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划分。其次,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如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所描写的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哪些修辞,诸如此类,让学生多问,结合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即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欠缺,哪些知识点需要查缺补漏,哪些知识点需要识记背诵等,通过反思而学会自主学习。
三、变教师讲解为学生合作
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利于教师全面而系统的讲解知识点,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他们是通过听和记的方式获得对知识的掌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提倡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而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构建,变教师讲解为学生合作,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活动、问题等多种方式,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探究,不是教师讲解,而是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其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时的眼睛、外貌、服饰、年龄等特点,结合对人物形象描写的分析而探究其性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和补充,如阿毛故事时,学生只是说到祥林嫂的眼睛没有神采,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结合上下文而明确他精神有些麻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借助问题或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这样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核心素养。以《拿来主义》的教学为例,先以问题“‘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而明确中心论点,接着提出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等语言有何深意?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通过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后,教师再补充、点拨,这样学生在读中思考,在交流中体会,效果会更好。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在合作探究中构建知识,在讨论交流中丰富学习体验。同时,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区别对待,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通联:安徽定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