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埃及的壁刻到古希腊的浮雕,从哥特式教堂的彩窗到中国古建的木雕与彩画,古代建筑对立面的处理方式虽不尽相同, 但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西方古典建筑中,建筑外墙同时承担着承重和围护功能,两者合二为一。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新建筑五点”中,将支撑与界 面相互分离、相对独立,空间设计得到很大的解放,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现代建筑法则认为立面应反映内部功能与空间,并且摈弃任何装饰。因此, 这一时期的建筑,不管是出于材料技术的限制还是对新建筑理念的追求,立面本身比较单调,大多是作为限定空间的界面而存在。 20世纪60年代以后,针对缺乏人情味、非个性化的“国际式”建筑风格的单一垄断,建筑界相继出现了后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及 解构主义等思潮,它们赋予了建筑立面新的内容,使之摆脱单调乏味,呈现丰富多姿的面貌。
一、建筑立面的分离
从古至今,立面功能的发展变化一直极为微小,对立面的探讨更多地集中在形式美学上。多层立面的出现,更多的是源于现代社会对美学观的冲击,以及对立面功能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科技的发展。多层立面与单层立面相比,最根本的发展在于功能性增强。多层立面的形成是分离手法进一步运用的结果。分离是现代建筑的重要语言之一。现代建筑产生之初,分离手法在空间层次上的运用,使支撑与界面相对独立,对空 间形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而现在,这一语言在界面本身得到再次运用,将立面各项功能分离,至少是将其中一些功能分离,目的是使建筑立面各项功能最优化,满足日益变化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同时也有潜在的美学影响),其形态也相应地变成多层立面。
1、立面功能的分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定义也更为广泛和苛刻,对温度、湿度、通风、光环境等有了更确切的要求,甚至有 具体的数值范围限定,这对建筑立面的功能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能源危机意识的增加,使人类更加注重于能源的有效利用。从空调使用以来,建筑立面便成为保存能量 的关键,因而逐渐受到重视。尽量减少室内能量的流失,抑或是更充分地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如风、光、太阳能等,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立面越来越 重要的功能。 例如: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点式街区。该街区住宅设计的一个 主要概念就是在保持室内环境高舒适度的同时,达到能源最低限度的流失。 为了减少能源损失,该建筑外墙材料具 有极高的保温性能,能够保存内部的诸多热源(人体、机械、灯光等)释放的能量。当所有的加热系统都停止工作时,室内温度也不会低于15°C。同时,在阳台 处,还有另一层立面:可滑动折叠的预制窗板。它的开启、关闭可由用户根据需要用手调节。这一层立面担负起调节日晒、通风和其他一些外界要素的功能,并提供 一定程度的私密性,也呈现出无限变化的形态。可以看到,机械设备与建筑立面(包括屋顶)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和节约能源共同起作用。
2、与功能对应的构件系统形态
(1)保温隔热系统构件与通风系统构件。 现在的多层立面中通风系统构件通常与保温隔 热系统构件分离得并不彻底,更多的是由双层或多层构件共同担负这一功能。保温隔热功能本身,也常由多层构件系统来承担。
(2)采光系统构件与遮阳系统构件:采光系统构件与遮阳系统构件是另一对相对的系统,前者需通,后者需隔。前者同时担负着与外界视觉流通的功能,需要开启 或采用透明、半透明的材料。后者是对前者的辅助与补充,一方面能够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则使光线柔和,创造舒适的视觉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关系极 为紧密。例如:多米尼斯酿酒厂,该建筑位于美国加州某葡萄园中。当地气候温差极大。为了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该建筑设计了双层立面。内层构件系统为磨砂玻 璃,担负着采光功能。外层构件系统担负着遮阳及保温隔热的多重功能,具体做法为在网格状的铁笼内装上当地玄武岩,以此为基本单元进行砌筑。根据不同的需 要,石块排布有疏有密。这样不仅能保温隔热,而且产生了可变的透明度,形成了特殊的遮阳效果。光线通过石块之间的缝隙,还可产生更细微的变化。同时。外表 皮的形态使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
二、建筑立面的整合
从根本上来说,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组合,整合是实质,分离只是现象。构件系统的层次越多,相互之间的连接组合就越显重要。立面的整合通常需考虑诸多因素。
1、材料的位序
材料的位序基本上取决于各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能。一般来说,保温隔热系统构件及其外面的构件材料,必须具有抗腐蚀、抗氧化、挡风等性能,位于其内的构件材料则对这些性能要求较低,材料的位序应使材料组合以后,充分利用各自的特性,更好地发挥所担负的功能。
2、构件的连接
立面的整合过程需要由构件之间的连接来实现。不同材料之间、每层构件系统之间的连接都需要由一定的构造方式来完成。构件的连接方式不仅由材料本身的特性所 决定,而且还受到经济、技术和美学文化的影响,反之,不同的连接方式也影响着立面的形态和经济性。对连接方式的研究不断促进着建筑立面的发展。同时,在当 今建构文化影响下,构件、材料之间的连接方式经常被加以突出表现,丰富了人的空间与视觉体验。
三、建筑立面的可变性
现代美学范畴由“一元转向多元”,受其影响建筑立面的形态出现了多种变化,而不再是遵循单一的美学原则。在单层立面中,对构图、比例等美学要素的推敲只存 在于单纯的二维表面上,而多层立面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各层立面之间的比例、构图关系.即在整体和空间之间建立辩证关系。对高性能、有一定适应性的立面系统的持续需求,将使外立面从静止的系统转变为具有操纵器的多层系统。减少建筑能耗等的各种控制功能都将加入到传统的建筑表 皮的功能中。因此。可变的立面将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能够自我调节、多价的立面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新材料、设计手段、生产方式和现有材料与系统组合 方式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空间的不断探索,使得建筑立面的发展呈现出多元甚至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四、建筑立面的多义性
多层次的建筑立面形成了立面的多义性。以往建筑个体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往往是非此即彼,虽然有“灰空间”的过渡和其他构建层次,但建筑与背景的关系还是截然分开的。当多层次的建筑立面构建完成,就产生了与自然环境的过渡层次,彰显出材料和技术赋予建筑的新的视觉美感。技术的成熟使建筑师的想象力得以实现,也使人们对建筑立面产生多义的解读。这种多层次与多义性的相互关系也不是时时相互对应,他们有时各有体系,表达着相异的形体语言。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吻合的,有时是错位的,有时甚至是反向的。建筑师在理性的技术理念之外对形势的追求,符合当代艺术中的某种审美趣味。正如文丘里在他的著名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所述:“一种艺术上的不协调能给建筑以活力。”
多层次的建筑立面,其形式元素的秩序也是多层次的。无论建筑立面的元素的关系如何复杂,最终的关系还是依赖于他们的对比度与规律性。对建筑设计来说,立面的多层次与多义性要求建筑师明确自己的设计特征,使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晰和强烈。
一、建筑立面的分离
从古至今,立面功能的发展变化一直极为微小,对立面的探讨更多地集中在形式美学上。多层立面的出现,更多的是源于现代社会对美学观的冲击,以及对立面功能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科技的发展。多层立面与单层立面相比,最根本的发展在于功能性增强。多层立面的形成是分离手法进一步运用的结果。分离是现代建筑的重要语言之一。现代建筑产生之初,分离手法在空间层次上的运用,使支撑与界面相对独立,对空 间形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而现在,这一语言在界面本身得到再次运用,将立面各项功能分离,至少是将其中一些功能分离,目的是使建筑立面各项功能最优化,满足日益变化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同时也有潜在的美学影响),其形态也相应地变成多层立面。
1、立面功能的分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定义也更为广泛和苛刻,对温度、湿度、通风、光环境等有了更确切的要求,甚至有 具体的数值范围限定,这对建筑立面的功能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能源危机意识的增加,使人类更加注重于能源的有效利用。从空调使用以来,建筑立面便成为保存能量 的关键,因而逐渐受到重视。尽量减少室内能量的流失,抑或是更充分地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如风、光、太阳能等,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立面越来越 重要的功能。 例如: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点式街区。该街区住宅设计的一个 主要概念就是在保持室内环境高舒适度的同时,达到能源最低限度的流失。 为了减少能源损失,该建筑外墙材料具 有极高的保温性能,能够保存内部的诸多热源(人体、机械、灯光等)释放的能量。当所有的加热系统都停止工作时,室内温度也不会低于15°C。同时,在阳台 处,还有另一层立面:可滑动折叠的预制窗板。它的开启、关闭可由用户根据需要用手调节。这一层立面担负起调节日晒、通风和其他一些外界要素的功能,并提供 一定程度的私密性,也呈现出无限变化的形态。可以看到,机械设备与建筑立面(包括屋顶)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和节约能源共同起作用。
2、与功能对应的构件系统形态
(1)保温隔热系统构件与通风系统构件。 现在的多层立面中通风系统构件通常与保温隔 热系统构件分离得并不彻底,更多的是由双层或多层构件共同担负这一功能。保温隔热功能本身,也常由多层构件系统来承担。
(2)采光系统构件与遮阳系统构件:采光系统构件与遮阳系统构件是另一对相对的系统,前者需通,后者需隔。前者同时担负着与外界视觉流通的功能,需要开启 或采用透明、半透明的材料。后者是对前者的辅助与补充,一方面能够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则使光线柔和,创造舒适的视觉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关系极 为紧密。例如:多米尼斯酿酒厂,该建筑位于美国加州某葡萄园中。当地气候温差极大。为了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该建筑设计了双层立面。内层构件系统为磨砂玻 璃,担负着采光功能。外层构件系统担负着遮阳及保温隔热的多重功能,具体做法为在网格状的铁笼内装上当地玄武岩,以此为基本单元进行砌筑。根据不同的需 要,石块排布有疏有密。这样不仅能保温隔热,而且产生了可变的透明度,形成了特殊的遮阳效果。光线通过石块之间的缝隙,还可产生更细微的变化。同时。外表 皮的形态使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
二、建筑立面的整合
从根本上来说,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组合,整合是实质,分离只是现象。构件系统的层次越多,相互之间的连接组合就越显重要。立面的整合通常需考虑诸多因素。
1、材料的位序
材料的位序基本上取决于各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能。一般来说,保温隔热系统构件及其外面的构件材料,必须具有抗腐蚀、抗氧化、挡风等性能,位于其内的构件材料则对这些性能要求较低,材料的位序应使材料组合以后,充分利用各自的特性,更好地发挥所担负的功能。
2、构件的连接
立面的整合过程需要由构件之间的连接来实现。不同材料之间、每层构件系统之间的连接都需要由一定的构造方式来完成。构件的连接方式不仅由材料本身的特性所 决定,而且还受到经济、技术和美学文化的影响,反之,不同的连接方式也影响着立面的形态和经济性。对连接方式的研究不断促进着建筑立面的发展。同时,在当 今建构文化影响下,构件、材料之间的连接方式经常被加以突出表现,丰富了人的空间与视觉体验。
三、建筑立面的可变性
现代美学范畴由“一元转向多元”,受其影响建筑立面的形态出现了多种变化,而不再是遵循单一的美学原则。在单层立面中,对构图、比例等美学要素的推敲只存 在于单纯的二维表面上,而多层立面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各层立面之间的比例、构图关系.即在整体和空间之间建立辩证关系。对高性能、有一定适应性的立面系统的持续需求,将使外立面从静止的系统转变为具有操纵器的多层系统。减少建筑能耗等的各种控制功能都将加入到传统的建筑表 皮的功能中。因此。可变的立面将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能够自我调节、多价的立面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新材料、设计手段、生产方式和现有材料与系统组合 方式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空间的不断探索,使得建筑立面的发展呈现出多元甚至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四、建筑立面的多义性
多层次的建筑立面形成了立面的多义性。以往建筑个体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往往是非此即彼,虽然有“灰空间”的过渡和其他构建层次,但建筑与背景的关系还是截然分开的。当多层次的建筑立面构建完成,就产生了与自然环境的过渡层次,彰显出材料和技术赋予建筑的新的视觉美感。技术的成熟使建筑师的想象力得以实现,也使人们对建筑立面产生多义的解读。这种多层次与多义性的相互关系也不是时时相互对应,他们有时各有体系,表达着相异的形体语言。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吻合的,有时是错位的,有时甚至是反向的。建筑师在理性的技术理念之外对形势的追求,符合当代艺术中的某种审美趣味。正如文丘里在他的著名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所述:“一种艺术上的不协调能给建筑以活力。”
多层次的建筑立面,其形式元素的秩序也是多层次的。无论建筑立面的元素的关系如何复杂,最终的关系还是依赖于他们的对比度与规律性。对建筑设计来说,立面的多层次与多义性要求建筑师明确自己的设计特征,使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晰和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