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高机密的尴尬亮相
2010年10月22日,英国国防部发言人不得不向新闻界证实,英国一艘“机敏”级核潜艇在自己的家门口——苏格兰海域试航时搁浅。这艘价值12亿英镑、号称“世界上隐蔽性能最好”的核潜艇,在服役还不到两个月后,竟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示在公众面前,其最机密的部分——尾部泵喷推进系统也因搁浅而暴露,实在令英国海军当局尴尬不已。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英国具有世界一流的核潜艇设计建造能力,然而从1987年-1997年十年间,由于冷战结束,英国的核潜艇建造项目停顿了整整十年,直到1998年才开始重新建造新一代“机敏”级攻击核潜艇,可英国却突然发现自己竟然造不出核潜艇,只得向美国紧急求援。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其实原因很简单,英国核潜艇技术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
人才断层代价颇高
英国从1987年-1997年长达十年的核潜艇建造断档期,由于无事可做,无活可干,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不断裁员,技术人员看不到这个行业的前景和希望,于是纷纷改行,大批富有经验的从事核潜艇建造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不断流失,同时又没有新生技术力量补充进来,导致了核潜艇建造技术人才断层问题凸显。当英国于1998年开始重新建造“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时,才发现由于核潜艇研究、设计人才的严重匮乏,“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的前期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虽然英国国防部投入巨大的努力来重新组建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与建造技术人员队伍,并且力求使这支队伍恢复到原有的技术水平。但无情的事实粉碎了国防部最初的美好设想——经过长达十年空白期,想要在短期内把“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新召集起来十分困难,昔日工业革命的摇篮只得向美国提出紧急援救请求。于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向英国派遣了一支由人数可观的核潜艇设计师与造船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前往英国,帮助与指导英国开展“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的前期设计工作,同时协助培训英国的核潜艇设计师和工程师。这样,“机敏”级攻击核潜艇设计与建造工作在美国的扶植下才得以勉强开展起来。
最终,英国为此付出的直接代价是,第一批3艘“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的建造进度比预定计划推迟了三年,而且预算超支约20亿美金,这给本来就入不敷的英国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技术人才培养绝无捷径
英国的教训表明,在航空、航天、核潜艇、核技术这样的尖端技术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周期十分漫长,是典型的“十年磨一剑”。要成为技术上领军人物,“二十年”都不够,往往需要技术人员花费更多的心血、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真正做到在技术上游刃有余,完全掌握技术精髓。即使是技术工人,培养至少也要十年左右的周期,一位技校毕业生,即使本人勤奋且有天资,要成为技术高超的熟练技术工人,大体得用十年时间,如果要成为技师、高级技师,也得用二三十年。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培养的都还是“速成人才”: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毕业马上就能上讲台讲课,讲得好不好先不说,反正能够讲:中文系毕业生一到出版社马上就能编书,编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编。而尖端技术领域所需的技能人才,却都是上手最慢的人才,理工科类本科生到相关企业或相关科研院所工作岗位的头一二年,可能什么也干不了,得靠有经验的老同志传、帮、带,二三年后才能逐步独立做课题,十年左右时间才能成为一名技术骨干。理工科硕士生、博士生成才时间相对要短些,但也要五六年或更长时间。如果还想进一步成为科研技术上领军人才或顶级技术人才,还得“二十年磨一剑”,乃至“三十年磨一剑”。现在跨越式发展的提法很盛行,经济上跨越式发展是可以的,但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永远无法跨越,就得靠马拉松式超长周期培养,其间绝无任何捷径可走。
二十多年前我国科技人员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开始研制我国首架大型干线飞机“运十”,然而“运十”项目最重要成果并不是飞机本身,而是锻练、形成一支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主体的研制大型干线飞机的专业配套、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团队,从世界范围来看,当时只有美、苏、英、法四国有类似的技术人才团队,而“运十”的中途下马,实际上等于将这个世界排行第五的技术人才团队强行解散。
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例,1994年分到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共12名大学生,现在却只有1人在研究所工作。1998年进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17个大学生,现在也只有5名留下来。研究所2000年进的40多名大学生,一度也走得只剩下一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当年搞气动的2个青年骨干,一个出国了,另一个做了个体户,让人十分痛心。
当二十多年后当国家决定重新上马大飞机项目时发现,尽管当时“运十”项目技术资料保存完整,但随着当年参与项目技术人员陆续退休和外流,即使一些还没有退休和外流的技术人员,由于业务荒废多年,他们已对“运十”项目技术资料感到陌生。换句话说,由于“运十”项目的中断下马与技术团队的解散,当年“运十”项目技术资料对我们重新上马大飞机项目帮助不大。这与英国十年停建核潜艇、十年后再重新上马时的举步维艰颇为类似。所不同的是,英国只停十年,多少还有补救和挽回余地。而我们“运十”项目一下马就二十多年,其间完全忽视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保留,长达二十多年大飞机项目断档,导致大飞机项目出现巨大的技术人才断层,完全没有任何补救和挽回余地,等于“运十”项目所积累的宝贵技术经验与技术人才基本作废。当国家重启大飞机项目时,技术人才断层使大飞机项目困难重重。
在尖端技术领域,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保留十分重要,即使项目下马,也要十分注意保留与继续培养技术人才,否则一旦项目重新上马,招聘所需高端技术人才将变得十分困难,这是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的深刻教训。
2010年10月22日,英国国防部发言人不得不向新闻界证实,英国一艘“机敏”级核潜艇在自己的家门口——苏格兰海域试航时搁浅。这艘价值12亿英镑、号称“世界上隐蔽性能最好”的核潜艇,在服役还不到两个月后,竟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示在公众面前,其最机密的部分——尾部泵喷推进系统也因搁浅而暴露,实在令英国海军当局尴尬不已。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英国具有世界一流的核潜艇设计建造能力,然而从1987年-1997年十年间,由于冷战结束,英国的核潜艇建造项目停顿了整整十年,直到1998年才开始重新建造新一代“机敏”级攻击核潜艇,可英国却突然发现自己竟然造不出核潜艇,只得向美国紧急求援。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其实原因很简单,英国核潜艇技术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
人才断层代价颇高
英国从1987年-1997年长达十年的核潜艇建造断档期,由于无事可做,无活可干,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不断裁员,技术人员看不到这个行业的前景和希望,于是纷纷改行,大批富有经验的从事核潜艇建造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不断流失,同时又没有新生技术力量补充进来,导致了核潜艇建造技术人才断层问题凸显。当英国于1998年开始重新建造“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时,才发现由于核潜艇研究、设计人才的严重匮乏,“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的前期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虽然英国国防部投入巨大的努力来重新组建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与建造技术人员队伍,并且力求使这支队伍恢复到原有的技术水平。但无情的事实粉碎了国防部最初的美好设想——经过长达十年空白期,想要在短期内把“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新召集起来十分困难,昔日工业革命的摇篮只得向美国提出紧急援救请求。于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向英国派遣了一支由人数可观的核潜艇设计师与造船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前往英国,帮助与指导英国开展“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的前期设计工作,同时协助培训英国的核潜艇设计师和工程师。这样,“机敏”级攻击核潜艇设计与建造工作在美国的扶植下才得以勉强开展起来。
最终,英国为此付出的直接代价是,第一批3艘“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的建造进度比预定计划推迟了三年,而且预算超支约20亿美金,这给本来就入不敷的英国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技术人才培养绝无捷径
英国的教训表明,在航空、航天、核潜艇、核技术这样的尖端技术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周期十分漫长,是典型的“十年磨一剑”。要成为技术上领军人物,“二十年”都不够,往往需要技术人员花费更多的心血、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真正做到在技术上游刃有余,完全掌握技术精髓。即使是技术工人,培养至少也要十年左右的周期,一位技校毕业生,即使本人勤奋且有天资,要成为技术高超的熟练技术工人,大体得用十年时间,如果要成为技师、高级技师,也得用二三十年。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培养的都还是“速成人才”: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毕业马上就能上讲台讲课,讲得好不好先不说,反正能够讲:中文系毕业生一到出版社马上就能编书,编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编。而尖端技术领域所需的技能人才,却都是上手最慢的人才,理工科类本科生到相关企业或相关科研院所工作岗位的头一二年,可能什么也干不了,得靠有经验的老同志传、帮、带,二三年后才能逐步独立做课题,十年左右时间才能成为一名技术骨干。理工科硕士生、博士生成才时间相对要短些,但也要五六年或更长时间。如果还想进一步成为科研技术上领军人才或顶级技术人才,还得“二十年磨一剑”,乃至“三十年磨一剑”。现在跨越式发展的提法很盛行,经济上跨越式发展是可以的,但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永远无法跨越,就得靠马拉松式超长周期培养,其间绝无任何捷径可走。
二十多年前我国科技人员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开始研制我国首架大型干线飞机“运十”,然而“运十”项目最重要成果并不是飞机本身,而是锻练、形成一支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主体的研制大型干线飞机的专业配套、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团队,从世界范围来看,当时只有美、苏、英、法四国有类似的技术人才团队,而“运十”的中途下马,实际上等于将这个世界排行第五的技术人才团队强行解散。
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例,1994年分到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共12名大学生,现在却只有1人在研究所工作。1998年进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17个大学生,现在也只有5名留下来。研究所2000年进的40多名大学生,一度也走得只剩下一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当年搞气动的2个青年骨干,一个出国了,另一个做了个体户,让人十分痛心。
当二十多年后当国家决定重新上马大飞机项目时发现,尽管当时“运十”项目技术资料保存完整,但随着当年参与项目技术人员陆续退休和外流,即使一些还没有退休和外流的技术人员,由于业务荒废多年,他们已对“运十”项目技术资料感到陌生。换句话说,由于“运十”项目的中断下马与技术团队的解散,当年“运十”项目技术资料对我们重新上马大飞机项目帮助不大。这与英国十年停建核潜艇、十年后再重新上马时的举步维艰颇为类似。所不同的是,英国只停十年,多少还有补救和挽回余地。而我们“运十”项目一下马就二十多年,其间完全忽视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保留,长达二十多年大飞机项目断档,导致大飞机项目出现巨大的技术人才断层,完全没有任何补救和挽回余地,等于“运十”项目所积累的宝贵技术经验与技术人才基本作废。当国家重启大飞机项目时,技术人才断层使大飞机项目困难重重。
在尖端技术领域,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保留十分重要,即使项目下马,也要十分注意保留与继续培养技术人才,否则一旦项目重新上马,招聘所需高端技术人才将变得十分困难,这是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