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锁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曾被推荐为中国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可谓蒋光成先生的力作。但此作仍存在一些语用瑕疵,单看成语的书写,作者就写错了不少成语。下面笔者列出几例,以提醒广大读者注意。
好像是事先预约好了似的,本来小县城就不大,就那么几个中看的,眼看着如同长了翅膀的鸭子“嗖嗖嗖”地全飞了,自己这几年的苦淡经营算是他妈的全废了。
(第二章,第24页)
“苦淡经营”写错了,应改为“惨淡经营”。
“惨淡经营”,原形容作画下笔之前精心构思,计划布局。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后多形容煞费苦心地谋划某种工作或事情。邹韬奋《经历·惨淡经营之后》:“这样惨淡经营之后,这一所房屋,在那条贫民窟的街道上简直是一所很整洁的屋子了。”“惨淡经营”符合引文的语境。
在校时,同学们都说他和赵玫梅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珠玉合璧,郎才女貌……可是高中刚一毕业,父母亲就为他和阎玉莲定了亲。
(第三章,第47页)
“珠玉合璧”写错了,应改为“珠联璧合”。
“珠联璧合”,也作“璧合珠联”“璧合珠连”,语本《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意即珍珠穿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珠联璧合”常作称赞人物的颂辞。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便是你两个,当日无心相遇,也想不到今日珠联璧合,作了同床姐妹。”钱钟书《围城》:“董太太是美人,一笔好中国画,跟我们这位斜川兄真是珠联璧合。”以“珠联璧合”代入引文,切合语境。
在她的脑海中,开始翻动劲风掠过万古苍凉沙漠的情景,无尽的黄沙席地而起,吞噬着一个个寂寥的清晨和黄昏,只有一串串驼铃在孤独地响着……
(第六章,第110页)
“席地而起”写错了,应改为“席卷而起”。
“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都卷进去。如“席卷而逃”,“飓风席卷了这座沿海小镇”。引文描写“劲风”掠过沙漠的情景,说“无尽的黄沙”被“劲风”卷起,用“席卷而起”恰如其分。“席地”,原指在地上铺了席(坐、卧在上面),后来泛指在地上(坐、卧)。可以说“席地而坐”“席地而卧”,怎能说“席地而起”?引文说“无尽的黄沙席地而起”,显然不合事理。
“小富即安,得过且过,这种心态和对现状的满足非常可怕。长久以往,也只能自生自灭了。”他仿佛是对秋雨和远芳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第六章,第113页)
“长久以往”写错了,应改为“长此以往”。
“长此以往”,即长期这样下去。高阳《清宫外史》上册:“长此以往,必定搞成明朝末年那个样子,大政受言路的影响,摇摆不定,政府一件事不能办。”鲁迅《致曹聚仁》:“坚卓者无不灭亡,游移者愈益堕落,长此以往,将使中国无一好人。”“长此以往”多说不好的情况长期这样下去会有不好的结果,正好适合引文的语境。
他身上那种典型的阳刚之气和杰出的球技,令全校师生大饱眼球,再加上他平时一张很少笑过且又冷冰冰的面孔,把他性格的磁力又扩大了整整一圈。
(第六章,第115页)
“大饱眼球”写错了,应改为“大饱眼福”。
“眼球”,眼的主要组成部分,呈球形,通称“眼珠”;可借指注意力,如“吸引眼球”。“眼福”,能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分,如“眼福不浅”“大饱眼福”。显而易见,“大饱眼球”是因杂糅了“大饱眼福”和“吸引眼球”两种说法而出错。再看引文的语境,将“大饱眼球”改成“大饱眼福”,与“全校师生”搭配文从字顺。
殷特尔先是一阵沉默,继而开始解释,到后来,再解释已经无济于事了,硝烟味愈来愈浓,最后双方终于由舌枪唇战演变为真打独斗起来。
(第六章,第119页)
“舌枪唇战”写错了,应改为“唇枪舌剑”。
“唇枪舌剑”,即唇如枪、舌似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犀利。元代高文秀《渑池会》第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简繁《沧海》54:“两个人唇枪舌剑,争执起来。”“唇枪舌剑”用于辩论场合,符合引文的语境。“唇枪舌剑”也作“舌剑唇枪”,“舌枪唇战”应是因杂糅了“舌剑唇枪”和“舌战”(口头交战)而出错。
每天忙完手中的事,她就去那棵树前,不停地用刀在上面刻画,好像只有这样,她才有一种宣泄的快感。那刀痕久而久之,长得突兀开来,裂爆的表面呈现着风霜雪剑的沧桑。
(第十二章,第243页)
“风霜雪剑”写错了,应改为“风刀霜剑”。
“风刀霜剑”,即寒风像刀子、霜像剑一样刺人的肌肤,形容气候寒冷,也比喻恶劣的环境。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今天是星期日,虽然风刀霜剑,各景区仍然热闹非凡。”(《汉语成语词典》举例)以“风刀霜剑”替换引文中的“风霜雪剑”,则符合语境。“风霜雪剑”难以索解,闻所未闻。
他不但要把欠发职工10个月的工资补发上,就是吴洁承诺的300万元生产启动资金,至今也是泥牛入海,不知所踪。
(第十八章,第375页)
“不知所踪”写错了,应改为“不知所终”。
“不知所终”,语出《庄子·田子方》:“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国语·越语下》:“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不知所终”,即不知道结局或下落。(终:终结)如:“后亦不以功名为意,弃家修道,遍游名山,不知所终。”(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余幼在湖口,有一僧持显者书,周行各郡县……后不知所终。”(清·采蘅子《虫鸣漫录》)显然,“不知所终”切合引文的語境。
好像是事先预约好了似的,本来小县城就不大,就那么几个中看的,眼看着如同长了翅膀的鸭子“嗖嗖嗖”地全飞了,自己这几年的苦淡经营算是他妈的全废了。
(第二章,第24页)
“苦淡经营”写错了,应改为“惨淡经营”。
“惨淡经营”,原形容作画下笔之前精心构思,计划布局。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后多形容煞费苦心地谋划某种工作或事情。邹韬奋《经历·惨淡经营之后》:“这样惨淡经营之后,这一所房屋,在那条贫民窟的街道上简直是一所很整洁的屋子了。”“惨淡经营”符合引文的语境。
在校时,同学们都说他和赵玫梅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珠玉合璧,郎才女貌……可是高中刚一毕业,父母亲就为他和阎玉莲定了亲。
(第三章,第47页)
“珠玉合璧”写错了,应改为“珠联璧合”。
“珠联璧合”,也作“璧合珠联”“璧合珠连”,语本《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意即珍珠穿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珠联璧合”常作称赞人物的颂辞。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便是你两个,当日无心相遇,也想不到今日珠联璧合,作了同床姐妹。”钱钟书《围城》:“董太太是美人,一笔好中国画,跟我们这位斜川兄真是珠联璧合。”以“珠联璧合”代入引文,切合语境。
在她的脑海中,开始翻动劲风掠过万古苍凉沙漠的情景,无尽的黄沙席地而起,吞噬着一个个寂寥的清晨和黄昏,只有一串串驼铃在孤独地响着……
(第六章,第110页)
“席地而起”写错了,应改为“席卷而起”。
“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都卷进去。如“席卷而逃”,“飓风席卷了这座沿海小镇”。引文描写“劲风”掠过沙漠的情景,说“无尽的黄沙”被“劲风”卷起,用“席卷而起”恰如其分。“席地”,原指在地上铺了席(坐、卧在上面),后来泛指在地上(坐、卧)。可以说“席地而坐”“席地而卧”,怎能说“席地而起”?引文说“无尽的黄沙席地而起”,显然不合事理。
“小富即安,得过且过,这种心态和对现状的满足非常可怕。长久以往,也只能自生自灭了。”他仿佛是对秋雨和远芳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第六章,第113页)
“长久以往”写错了,应改为“长此以往”。
“长此以往”,即长期这样下去。高阳《清宫外史》上册:“长此以往,必定搞成明朝末年那个样子,大政受言路的影响,摇摆不定,政府一件事不能办。”鲁迅《致曹聚仁》:“坚卓者无不灭亡,游移者愈益堕落,长此以往,将使中国无一好人。”“长此以往”多说不好的情况长期这样下去会有不好的结果,正好适合引文的语境。
他身上那种典型的阳刚之气和杰出的球技,令全校师生大饱眼球,再加上他平时一张很少笑过且又冷冰冰的面孔,把他性格的磁力又扩大了整整一圈。
(第六章,第115页)
“大饱眼球”写错了,应改为“大饱眼福”。
“眼球”,眼的主要组成部分,呈球形,通称“眼珠”;可借指注意力,如“吸引眼球”。“眼福”,能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分,如“眼福不浅”“大饱眼福”。显而易见,“大饱眼球”是因杂糅了“大饱眼福”和“吸引眼球”两种说法而出错。再看引文的语境,将“大饱眼球”改成“大饱眼福”,与“全校师生”搭配文从字顺。
殷特尔先是一阵沉默,继而开始解释,到后来,再解释已经无济于事了,硝烟味愈来愈浓,最后双方终于由舌枪唇战演变为真打独斗起来。
(第六章,第119页)
“舌枪唇战”写错了,应改为“唇枪舌剑”。
“唇枪舌剑”,即唇如枪、舌似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犀利。元代高文秀《渑池会》第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简繁《沧海》54:“两个人唇枪舌剑,争执起来。”“唇枪舌剑”用于辩论场合,符合引文的语境。“唇枪舌剑”也作“舌剑唇枪”,“舌枪唇战”应是因杂糅了“舌剑唇枪”和“舌战”(口头交战)而出错。
每天忙完手中的事,她就去那棵树前,不停地用刀在上面刻画,好像只有这样,她才有一种宣泄的快感。那刀痕久而久之,长得突兀开来,裂爆的表面呈现着风霜雪剑的沧桑。
(第十二章,第243页)
“风霜雪剑”写错了,应改为“风刀霜剑”。
“风刀霜剑”,即寒风像刀子、霜像剑一样刺人的肌肤,形容气候寒冷,也比喻恶劣的环境。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今天是星期日,虽然风刀霜剑,各景区仍然热闹非凡。”(《汉语成语词典》举例)以“风刀霜剑”替换引文中的“风霜雪剑”,则符合语境。“风霜雪剑”难以索解,闻所未闻。
他不但要把欠发职工10个月的工资补发上,就是吴洁承诺的300万元生产启动资金,至今也是泥牛入海,不知所踪。
(第十八章,第375页)
“不知所踪”写错了,应改为“不知所终”。
“不知所终”,语出《庄子·田子方》:“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国语·越语下》:“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不知所终”,即不知道结局或下落。(终:终结)如:“后亦不以功名为意,弃家修道,遍游名山,不知所终。”(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余幼在湖口,有一僧持显者书,周行各郡县……后不知所终。”(清·采蘅子《虫鸣漫录》)显然,“不知所终”切合引文的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