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教学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强化学生语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朗读逐渐成为了阅读教学的辅助,学生的朗读水平本身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课前,教师没有针对朗读教学制定相应的朗读教学目标,相关的朗读教学步骤也是一笔带过。由于课时紧张,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极少有话语权,朗读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朗读基本由教师决定。此外,朗读评价的缺失也让学生们逐渐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因此中高年级的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低。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为朗读教学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教学方法,并提高朗读教学评价的质量。课堂中,教师要落实朗读教学指导与评价。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欠扎实
教师没有针对朗读教学的具体设计,朗读教学目标缺失。
教师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读完以后围绕问题划句子,接着再把句子单独“拎”出来读,没有整体性。学生难以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朗读教学缺少方法,教师控制度高
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多以直接告知朗读语气或是请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为抓手,鲜少给予学生朗读语音、语调、语气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3.朗读形式固定,学生少有选择权
教师往往直接指出使用哪种形式朗读,致使学生朗读积极性不高。
4.缺乏有效的朗读教学指导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用“用上某种语气读”“大声地读”“注意读出人物的心情”等这类提示性的语言指导朗读。实际上,这样的朗读只是学生对语气的演绎,也会让学生误以为矫揉造作地读就是好的朗读。
5.评价语言单一,维度较少
朗读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师点评时一般以主观感受为主,多用“真棒”“声音再响一些”等作为评价语言,学生还是不能通过评价明确好的朗读是怎样的。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朗读水平不纳入考核
由于升学压力等客观因素,朗读教学受到忽视,语段的理解分析就成为了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
2.朗读教学缺乏清晰的目标指导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使用默读和略读等朗读方法。”是小学语文全学习阶段的朗读指导要求。由于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情、不同文本的朗读要求模糊,致使教学设计中的朗读教学目标也不明确。
3.传统教学观念妨碍朗读过程性评价的落地
传统教学中一向是师授为主导的,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朗读教学更像是学生被“牵着走”的过程,教师说读什么、怎么读。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朗读教学设计
1.明确朗读的教学目标
由于统编教材铺开时间不长,关于朗读教学需要达到的水平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学生学情制定合理的朗读教学目标。
2.充实教学设计内容
(1)教师先行
中高年级语文课文篇幅较长,或含较生僻的或是带有地方特质的词语,比如“泼剌声”“水笕”等。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做到熟读课文,将文章中难读准的词语、难断的句子等牢牢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引领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2)做好文本解析
薛法根老师在《重论阅读教学的四个要素》一文中提出“每篇课文都有两方面价值:朗读价值和文本价值。”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文章的每一处,包括标点符号,梳理背后的思想情感。只有教师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够事半功倍。比如四下《天窗》一课中“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的想象锐利起来。”‘锐利’是“锋利”的意思,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会用来形容“孩子们的想象”呢?因“天窗”是小的,窗外的闪电一瞥、雷声一鸣,孩子们的想象是无限的,这里的‘锐利’并不是“锋利”,而是“敏感”。教师熟悉了陌生语料,朗读教学时也就有的放矢。
(二)采用不同的朗读教学方法
1.揭秘式朗读教学
中高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像游戏式的揭秘朗读,很受学生的喜爱。例如在教授四上《是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可以出示蟋蟀住宅外部的三种样子。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准关键内容读,才能达意。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当文中的时代背景脱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时,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出“味道”来。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有带入感,便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教学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学生无法共情。这时,我补充了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中华民族处于什么样的深重危机中。
3.朗读学案教学法
教案并不能使學生直接了解课堂所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案的出现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学习。
(三)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1.分角色朗读
当文中存在对话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朗读形式。但要注意教师须先引导学生找出提示主人公语气特点的依据,才能让学生明白如何读。
2.竞赛性朗读
竞赛性朗读其实就是开展朗读比赛。中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是很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选用竞赛朗读的方式能让思想的碰撞更“优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3.引导性朗读
引导性朗读,即教师在学生朗读前配上一段或一句符合学生朗读情境的话,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落实朗读教学指导
1.语句停顿
语句停顿指的是在朗读时的自然停顿、换气口的放置等。换气口的位置不可随意,而是要依据一句话或者语段中的逻辑进行判断,否则句子本身要传递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
如:
(1)小青蛙喝了口/水。
(2)小青蛙喝了/口水。
遇到长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成分。主语和谓语、动词与宾语等之间都可以进行逻辑停顿。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自然停顿,培养语感。
此外,中高年级的课文中标点种类多,所以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长也是值得关注的。我们以《现代汉语概论》作为参考,符号停顿的时长由长至短分别是:省略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2.分清重音
每一句话都由若干个语法部分组成,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或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主次之分,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重音的放置来区别主次。但要注意的是,重音也分为强调重音和逻辑重音。其中,逻辑重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明确该加重的句子成分,一句话中重音位置的不同,传递出的意思也不同。
比如:
(1)他让我来帮你。(强调的是他的安排。)
(2)他让我来帮你。(强调的是请我来帮你,不是别人。)
(3)他让我来帮你。(强调的是帮助你,不是别人。)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句子究竟要着重读哪部分的内容,以免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使朗读不达意。
3.语音语调
所谓语音,它是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直接记录了人的思维。它有四个基本物理性质:音高、音强、音长、音色,俗称语音的四要素。我们在这里重点关注音准和音强这两项容易纠正的内容。
音准就是发出准确、正确的音,正确的吐字、准确的归音。我们以标准汉语规定的发音作为普通话范本,并且还要规范调值(音高)与调类。要注意的是,在朗读时,有的音调会发生变化。比如“瞧一瞧”、“买不买”中出现的‘一’和‘不’就需要发轻声。
音强就是指声音的强弱,朗读时的声音要悦耳动听,杜绝声音越强、矫揉造作就是读得好的评价方式。
再来说说语调,根据语气表达的需要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升、降、平、曲四种调。
(1)升调
一般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等语气,句调由低转高。
(2)降调
一般用在祈使句,陈述句表示强调时,表示肯定、坚决等语气,句调由高转低。
(3)平调
句调基本持平,一般用于陈述句,没有特殊情感的句子。
(4)曲调
句调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也可以对句中需要突出的部分做拖长音处理,常用来传递言外之意。
4.语速的变化
语速,即在单位时间内文字或表达意义的语言符号所呈现的速率,在此指的是朗读的速度。语速有快速、中速和慢速之分。一般来说,遇到情感激动、欢欣雀跃、紧张的内容语速会快一些;遇到悲伤的、沉重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陈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五)采用多样化的过程评价语言和方法
1.评价主体要多样
由于课堂时间紧凑,多采用教师评价,一来主观性较大,二来学生也无法借助自己评价促进自己的朗读水平发展。建议以综合评为主。例如:开展小组式的朗读学习,由组长进行评价;同桌互评;学生自评等。
2.评价语言要丰富
教学评价语言需要依据学生的行为和结果来落实。但是,实际授课时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朗读,多会以积极的口吻评价,比如“你读得很好”“你真棒”等。可是,这类型的评价语言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无法得到满足了,他们需要得到更具体的肯定。建议评价要具体,比如告诉学生“你在读句时节奏拿捏得很准确”“你的语音准确、语调优美”等。
3.多角度的评价
在班级中张贴朗读光荣榜,将每周的朗读评价量表成绩汇总,实行奖励机制,以给学生朗读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薛法根.重论阅读教学的四个要素[J].江苏教育研究,2008(24):4-8.
[2]曹金花.小学语文教學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微[J].学周刊,2019(11).
[3]冯小燕.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2019(06).
[4]徐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5]周凌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
[6]尤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能训练[J].当代教研论丛,2019(02).
现如今朗读逐渐成为了阅读教学的辅助,学生的朗读水平本身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课前,教师没有针对朗读教学制定相应的朗读教学目标,相关的朗读教学步骤也是一笔带过。由于课时紧张,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极少有话语权,朗读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朗读基本由教师决定。此外,朗读评价的缺失也让学生们逐渐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因此中高年级的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低。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为朗读教学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教学方法,并提高朗读教学评价的质量。课堂中,教师要落实朗读教学指导与评价。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欠扎实
教师没有针对朗读教学的具体设计,朗读教学目标缺失。
教师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读完以后围绕问题划句子,接着再把句子单独“拎”出来读,没有整体性。学生难以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朗读教学缺少方法,教师控制度高
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多以直接告知朗读语气或是请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为抓手,鲜少给予学生朗读语音、语调、语气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3.朗读形式固定,学生少有选择权
教师往往直接指出使用哪种形式朗读,致使学生朗读积极性不高。
4.缺乏有效的朗读教学指导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用“用上某种语气读”“大声地读”“注意读出人物的心情”等这类提示性的语言指导朗读。实际上,这样的朗读只是学生对语气的演绎,也会让学生误以为矫揉造作地读就是好的朗读。
5.评价语言单一,维度较少
朗读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师点评时一般以主观感受为主,多用“真棒”“声音再响一些”等作为评价语言,学生还是不能通过评价明确好的朗读是怎样的。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朗读水平不纳入考核
由于升学压力等客观因素,朗读教学受到忽视,语段的理解分析就成为了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
2.朗读教学缺乏清晰的目标指导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使用默读和略读等朗读方法。”是小学语文全学习阶段的朗读指导要求。由于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情、不同文本的朗读要求模糊,致使教学设计中的朗读教学目标也不明确。
3.传统教学观念妨碍朗读过程性评价的落地
传统教学中一向是师授为主导的,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朗读教学更像是学生被“牵着走”的过程,教师说读什么、怎么读。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朗读教学设计
1.明确朗读的教学目标
由于统编教材铺开时间不长,关于朗读教学需要达到的水平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学生学情制定合理的朗读教学目标。
2.充实教学设计内容
(1)教师先行
中高年级语文课文篇幅较长,或含较生僻的或是带有地方特质的词语,比如“泼剌声”“水笕”等。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做到熟读课文,将文章中难读准的词语、难断的句子等牢牢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引领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2)做好文本解析
薛法根老师在《重论阅读教学的四个要素》一文中提出“每篇课文都有两方面价值:朗读价值和文本价值。”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文章的每一处,包括标点符号,梳理背后的思想情感。只有教师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够事半功倍。比如四下《天窗》一课中“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的想象锐利起来。”‘锐利’是“锋利”的意思,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会用来形容“孩子们的想象”呢?因“天窗”是小的,窗外的闪电一瞥、雷声一鸣,孩子们的想象是无限的,这里的‘锐利’并不是“锋利”,而是“敏感”。教师熟悉了陌生语料,朗读教学时也就有的放矢。
(二)采用不同的朗读教学方法
1.揭秘式朗读教学
中高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像游戏式的揭秘朗读,很受学生的喜爱。例如在教授四上《是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可以出示蟋蟀住宅外部的三种样子。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准关键内容读,才能达意。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当文中的时代背景脱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时,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出“味道”来。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有带入感,便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教学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学生无法共情。这时,我补充了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中华民族处于什么样的深重危机中。
3.朗读学案教学法
教案并不能使學生直接了解课堂所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案的出现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学习。
(三)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1.分角色朗读
当文中存在对话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朗读形式。但要注意教师须先引导学生找出提示主人公语气特点的依据,才能让学生明白如何读。
2.竞赛性朗读
竞赛性朗读其实就是开展朗读比赛。中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是很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选用竞赛朗读的方式能让思想的碰撞更“优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3.引导性朗读
引导性朗读,即教师在学生朗读前配上一段或一句符合学生朗读情境的话,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落实朗读教学指导
1.语句停顿
语句停顿指的是在朗读时的自然停顿、换气口的放置等。换气口的位置不可随意,而是要依据一句话或者语段中的逻辑进行判断,否则句子本身要传递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
如:
(1)小青蛙喝了口/水。
(2)小青蛙喝了/口水。
遇到长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成分。主语和谓语、动词与宾语等之间都可以进行逻辑停顿。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自然停顿,培养语感。
此外,中高年级的课文中标点种类多,所以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长也是值得关注的。我们以《现代汉语概论》作为参考,符号停顿的时长由长至短分别是:省略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2.分清重音
每一句话都由若干个语法部分组成,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或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主次之分,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重音的放置来区别主次。但要注意的是,重音也分为强调重音和逻辑重音。其中,逻辑重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明确该加重的句子成分,一句话中重音位置的不同,传递出的意思也不同。
比如:
(1)他让我来帮你。(强调的是他的安排。)
(2)他让我来帮你。(强调的是请我来帮你,不是别人。)
(3)他让我来帮你。(强调的是帮助你,不是别人。)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句子究竟要着重读哪部分的内容,以免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使朗读不达意。
3.语音语调
所谓语音,它是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直接记录了人的思维。它有四个基本物理性质:音高、音强、音长、音色,俗称语音的四要素。我们在这里重点关注音准和音强这两项容易纠正的内容。
音准就是发出准确、正确的音,正确的吐字、准确的归音。我们以标准汉语规定的发音作为普通话范本,并且还要规范调值(音高)与调类。要注意的是,在朗读时,有的音调会发生变化。比如“瞧一瞧”、“买不买”中出现的‘一’和‘不’就需要发轻声。
音强就是指声音的强弱,朗读时的声音要悦耳动听,杜绝声音越强、矫揉造作就是读得好的评价方式。
再来说说语调,根据语气表达的需要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升、降、平、曲四种调。
(1)升调
一般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等语气,句调由低转高。
(2)降调
一般用在祈使句,陈述句表示强调时,表示肯定、坚决等语气,句调由高转低。
(3)平调
句调基本持平,一般用于陈述句,没有特殊情感的句子。
(4)曲调
句调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也可以对句中需要突出的部分做拖长音处理,常用来传递言外之意。
4.语速的变化
语速,即在单位时间内文字或表达意义的语言符号所呈现的速率,在此指的是朗读的速度。语速有快速、中速和慢速之分。一般来说,遇到情感激动、欢欣雀跃、紧张的内容语速会快一些;遇到悲伤的、沉重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陈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五)采用多样化的过程评价语言和方法
1.评价主体要多样
由于课堂时间紧凑,多采用教师评价,一来主观性较大,二来学生也无法借助自己评价促进自己的朗读水平发展。建议以综合评为主。例如:开展小组式的朗读学习,由组长进行评价;同桌互评;学生自评等。
2.评价语言要丰富
教学评价语言需要依据学生的行为和结果来落实。但是,实际授课时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朗读,多会以积极的口吻评价,比如“你读得很好”“你真棒”等。可是,这类型的评价语言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无法得到满足了,他们需要得到更具体的肯定。建议评价要具体,比如告诉学生“你在读句时节奏拿捏得很准确”“你的语音准确、语调优美”等。
3.多角度的评价
在班级中张贴朗读光荣榜,将每周的朗读评价量表成绩汇总,实行奖励机制,以给学生朗读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薛法根.重论阅读教学的四个要素[J].江苏教育研究,2008(24):4-8.
[2]曹金花.小学语文教學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微[J].学周刊,2019(11).
[3]冯小燕.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2019(06).
[4]徐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5]周凌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
[6]尤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能训练[J].当代教研论丛,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