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要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学生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误区一:课上听懂知识就掌握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就说明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策一:自己重做一遍例题。
对策二:我能得到什么解题规律?
误区二:多做题目总能遇到考试题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对策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
对策二: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
对策三: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
误区三:钻研难题基础题就简单了
对策一:告诉自己数学思维不等于复杂思维,数学的美往往体现在一些小题目中.
对策二:“简约而不简单”在平常题中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
二、将重点难点突出,并巧妙转化
在刚刚工作的前几年里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对于这方面我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将教学难点、重点都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我在上课开始时,总是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我在这方面就特别注意学生的程式化培养,因为灵活的解题和规范的解题不是一天行成的,必须有日常教学中大量的程序训练的积累。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说:“现代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目的选择有一个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了解学生、将解题方法带给学生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对于数学解题思维过程,可以用下列八个字加以概括: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第一阶段: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五、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样,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数学是一个结构缜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形成问题冲突,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从而达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目的。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并且让学生感觉到对学习有兴趣,让高中数学真正“低门槛”,使学生对高中数学没有畏惧的心理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一、学生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误区一:课上听懂知识就掌握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就说明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策一:自己重做一遍例题。
对策二:我能得到什么解题规律?
误区二:多做题目总能遇到考试题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对策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
对策二: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
对策三: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
误区三:钻研难题基础题就简单了
对策一:告诉自己数学思维不等于复杂思维,数学的美往往体现在一些小题目中.
对策二:“简约而不简单”在平常题中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
二、将重点难点突出,并巧妙转化
在刚刚工作的前几年里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对于这方面我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将教学难点、重点都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我在上课开始时,总是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我在这方面就特别注意学生的程式化培养,因为灵活的解题和规范的解题不是一天行成的,必须有日常教学中大量的程序训练的积累。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说:“现代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目的选择有一个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了解学生、将解题方法带给学生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对于数学解题思维过程,可以用下列八个字加以概括: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第一阶段: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五、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样,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数学是一个结构缜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形成问题冲突,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从而达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目的。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并且让学生感觉到对学习有兴趣,让高中数学真正“低门槛”,使学生对高中数学没有畏惧的心理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