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教育:从知识之境到智慧之境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ens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既具有学科性,又具有超学科性的智慧之思,哲学与“教”的关系呈现不同方面.具体而言,这里涉及“思”和“授”两个维度.所谓“授”,主要与知识的传授相关,“思”则是通过引导人们接触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经典,以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教哲学固然需要传授哲学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哲学教育的对象学会哲学思考.与教哲学的以上两个方面相关,这里同时涉及哲学本身内含的可说与不可说二重品格.在哲学教育的领域,身教重于言教,这不仅体现于道德教育,而且涉及更广意义上的“做哲学”.“何为哲学”与“哲学何为”的问题彼此相涉,“什么是哲学教育”与“哲学教育的意义”这两个问题也彼此关联.“教哲学”既关乎思维方法的提升,也指向合理的价值取向.哲学教育不仅仅涉及哲学的领域,而且关乎一般的教育问题.事实上,哲学教育和一般教育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其他文献
在南宋官员的神道碑、墓志铭撰写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众多政治人物在死后数年、十几年或数十年之后才有亲属为其求写碑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揭示了政治人物的墓志铭、神道碑等碑刻,无论是其撰写时间还是内容,均与当时政局走向紧密相关,反映了朝政的变动带来评价标准的变化,导致政治人物死后地位的升沉,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碑刻撰写与朝政的紧密关系.
媒介的本义是“居中”,具有调和、组织、转化、生成的作用,由此形成其双重含义:具体的媒介;共有的媒介性——调节或交转.各个媒介的物质特性不同,调节的方式及所带来的形态也有所区别.由此,在媒介与历史的关系中,不能仅仅将媒介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考察历史的视角.媒介的变迁展示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由于媒介是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就生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形态,因而媒介史也就成为人类史.
1900年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演讲中提出,应将美国的“门罗主义”适用范围扩展至菲律宾乃至亚洲.此议不经意间介入了美国在赢得美西战争后关于如何重新定位“门罗主义”的辩论,引发了美国主流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伍廷芳的提议是其“均势外交”思维方式的运用,其立场和思维方式与梁启超、孙中山等受到日本“亚洲主义”影响的旅日精英存在显著差异.对比伍廷芳与美国论者对“门罗主义”的再定位,有助于理解20世纪初中美两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互动方式,丰富既有的对于“门罗主义”全球传播史的研究.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确认了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是继续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同时将三次分配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中,而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机制的重要主体,必将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大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被重新带入我国公共管理变革和制度安排中,在此背景下生成的新公共治理更多地强调由公民与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供给公共事务,由此将社会机制带入公共管理中,实现了政府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主体共治的发展转型.如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当前我国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既有理论与实践
本文结合清代实录、传记、文集、书画题跋及档案等多重史料,深入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永瑆行书唐姚合诗轴》背后的历史信息.该诗轴是成亲王永理赠予郑亲王乌尔恭阿而非积哈纳之作.永瑆与乌尔恭阿同为王公贵族,既是姻亲关系,又有相同爱好,因此形成书画鉴藏、诗歌唱和与文人雅集等为载体的多族群、多元化的文化交游与民族交往.本文推测永瑆在嘉庆四年(1799年)职务被罢免后向乌尔恭阿赠送该诗轴,在郑亲王府权势兴衰和政治际遇演变的背景下,隐晦表达自己政治失意落寞心境的同时,警示友人谨慎涉足政治.由此,本文认为清代王公贵族进行的
1920年,张謇与黄炎培、沈恩孚等江苏耆绅成立了具有统合全省自治事业的团体——苏社.在这一团体中,张謇与黄炎培、曾朴、朱绍文等江苏省教育会派士绅在利益、理念等问题上明显不同.1921年,江苏省第三届省议会选举,张謇有意让其子张孝若参选省议长.但是黄炎培、曾朴与朱绍文等人支持张謇的老友张一麐竞选省议长.这导致张謇父子与张一麐形成竞争关系,也导致省议会内部分裂成两派.一派为支持张一麐的南张派,一派为支持张孝若的北张派.两派争持互斗,互相揭发,最终南张派爆出张孝若伪造年龄,进行贿选的丑闻.最终两张同时退出竞选,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跟中国过去长期实施的赶超战略以及通过产业政策实施来实现赶超的方法,有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关系.rn增长速度赶超型产业政策加剧收入分配失衡rn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中国为了迅速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整个国家层面上采取了增长速度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种赶超的目标,一开始就采取了牺牲局部、突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措施,主要表现在试图通过优先发展某些前后关联性强的产业,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然而,这个政策也伴生一
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美国媒体在192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报道和评论,把社会主义的扩张放到中国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当时西方许多观察者认为,布尔什维主义不适合中国社会,也不相信布尔什维主义能得到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青睐.他们错误地判断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只是青年学生的心血来潮,或者是受到外力鼓动的结果,却没有清楚看到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正酝酿着深层次的变革,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创造了绝
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现存有大量珍贵石质文物,卧佛摩崖造像作为其中代表之一,其表面劣化一直是其价值保存的重大威胁.石像表面众多劣化病害中,粉化剥落所占面积最多、分布最广,对此前人所做调查研究工作涉及有室内模拟劣化试验、表面风化现状勘察等;研究选取了现场主要4处试验区域进行采样测试,并对造像试验区同类型的未风化砂岩岩芯样本做半定量矿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风化面硬度值随高程的降低呈递减趋势,与岩石矿物成分分析测试结果中方解石含量变化相一致.样品电镜照片以及现场显微照片中,较大骨架颗粒间缺少联结,表面微裂隙发育明
随着国际社会的历史嬗变,国际法的形式也有所发展.与此相对,国际法在形式层面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推动和改变了世界历史.因循国际法形式变革的足迹可知,条约和习惯经历了从零散分布到数量巨大、范围广泛的过程,学说教义、判例、原则和国际组织带动造法等多种国际法形式也先后亮相;而部分国际法形式在当下逆全球化的趋势下又陷入滞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变革并不是超验于人类社会的独立进程,而是随着国际格局的变迁因势而动,应被解读为国际法面对历史变革所作出的回应.同时,国际法形式变革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一定的软约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