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永生曾经在安徽农村做过几年的乡村教师,那时他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还不满20岁。农村教师资源极其匮乏,李永生成了“全科”教师,先后教过语文、生物、数学、英语多门学科。当时学校里一共有7位老师,除了李永生是师范毕业生具有正式编制外,其他人都是民办教师。学校上午9点上课,11点放学,民办教师们完成教学任务便回家干农活去了,只有李永生一个人留在学校。他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当时的情形就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非常孤独。做饭、洗衣服都不容易,买东西也买不到,更找不到对象。”
时隔多年后,李永生又一次回到了乡村,只不过这一次身份变了。再次回到乡村的李永生身份已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后、北京教委基教处副处长转变为门头沟区教委主任。短短的几年,门头沟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得益于区域定位的调整、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这位对农村教育有着深厚感情和切身体会的教委主任。他说:“对乡村教师的清苦与艰难,我有切身的体验,非常理解。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一定要给予乡村教师人文关怀。”
农村“空心化”冲击下的教育坚守
门头沟区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比如,一个镇占地400多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一个朝阳区的面积,但人口数量只有1万多,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状况是典型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即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分布状况。这给门头沟的山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的基本布局是每个乡镇办一个中心幼儿园、一个中心小学、一个初中,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规模控制,学生数量也非常少,多的学校只有200多学生,少的只有几十个学生。李永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乡撤并以后,人口少到连小学都办不起来,但是这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不可能让那么小的孩子到山下上幼儿园,怎么办?于是,我们就每天从山下的一个小学里开车上山,把一个老师、一个保安、一个司机3个人拉上山办一个幼儿园,保安兼卫生员,司机兼厨师,就这样坚持着送孩子们进小学。如果没有这个幼儿园,孩子们的三年学前教育就荒废了。”
李永生此刻非常感慨地说道:“我们一直呼吁、践行着这样一个思想—‘学校在,文明就在’,如果一个地方连学校都没有了,那么文明的种子也就没有了。所以,能不撤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保护这个学校。”
教育政策的理性保障
为了保障山区学校师资队伍的整齐度与基本素质,门头沟区教委每年都将有限的大学毕业生进京指标投放给山区学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目前山区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其中,
35岁以下的占52.8%,35~50岁的占45%,50岁以上的占2.2%;学历结构趋向高学历化,其中硕士学历占4.4%,本科学历占82%,专科学历占12.7%,中师学历占0.9%。
在编制方面,普遍的班师比指标为农村学校1∶3.2,城市学校1∶3.6,生师比指标为农村学校19∶1,城市学校13∶1,但是门头沟区教委不受这个指标的限定,对实际问题给予实际的解决。李永生又举了一个例子,如班里只有5个孩子,教委也要把语文、外语、数学等各学科教师均衡配齐,在拨办公经费的时候,不足200人的也按200人拨,新增的教师指标优先满足山区学校和基层薄弱学校的需要。麻雀虽小,也要让它五脏俱全,这就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营。
多年困扰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结构性超编与缺编,李永生用通俗的语言做了解释:“就是需要的学科老师缺编,不需要的学科老师又超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门头沟教委采取整体调整的方式,逐步将各学段、各地区的结构失衡状况扭转了过来。比如,初中学段的超编教师经过考核、应聘,再经过一年的专职培训,就可以调整到小学学段相应的学科。幼儿园学段中,每个班要求配备“两教一保”,即两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教委要求至少有一名专任教师是幼师毕业,另外一个可以是转岗过来的老师,这样小学学段的超编教师经培训之后就可以调整转岗到幼儿园。李永生介绍,目前,门头沟区教委正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为60名转岗教师做一年的“脱产跟岗”培训,这种培训形式算是一种首创,即每周有四天集中上课,一天到优质学校里跟随优秀教师进课堂学习,这就是“跟岗”培训。这样多种举措并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为了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带来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发生。
另外一个提高山区教师师资水平的措施是设置山区的支贫机动指标。比如,山区缺物理或化学老师,就从城镇学校抽调物理、化学老师过去任教,并给支贫的教师优先评定高级职称的机会。此外,教委建立了退休教师人才库,吸纳城区的退休教师到山区学校教学。还建立了城乡教师帮扶机制,把人财物权都下放给学校,开展城区学校和山里学校手拉手的活动,鼓励城区超编教师通过竞聘向山区学校流动。
对于山区教师待遇的问题,李永生实话实说:“这不是光靠我们这个层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师提供差别性的工资待遇,深山区教师每个月增加500元工资,山区增加300元,浅山区增加200元,略作表示。另外,教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重点提高深山区老师的用餐水平,每个月给每个老师多补贴100元。”
人文阳光照进山区
绝大多数山区教师的家安置在区政府所在地,为了保证工作,老师们周一上山住校,周五晚上才下山回家,对家庭的照顾非常有限。所招聘的外地高校毕业生在
6年合同期满之后,基本上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与选择。要想留住人才,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必须要对山区教师施以人文关怀,让山区教师不仅安心教育事业,还要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比如,2012年的干部制度改革规定,在山区学校担任校长、书记满8年以上的,一律轮岗到城镇学校,在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多年以后,他们终于能够多照顾一下老人和孩子,能够多享受一些家庭的天伦之乐。同时把城镇优质学校的副校级提任,去山区学校任正职,这样就把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带到山区去,促进了校际交流和城镇与山区的交流,一举两得。
时隔多年后,李永生又一次回到了乡村,只不过这一次身份变了。再次回到乡村的李永生身份已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后、北京教委基教处副处长转变为门头沟区教委主任。短短的几年,门头沟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得益于区域定位的调整、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这位对农村教育有着深厚感情和切身体会的教委主任。他说:“对乡村教师的清苦与艰难,我有切身的体验,非常理解。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一定要给予乡村教师人文关怀。”
农村“空心化”冲击下的教育坚守
门头沟区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比如,一个镇占地400多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一个朝阳区的面积,但人口数量只有1万多,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状况是典型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即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分布状况。这给门头沟的山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的基本布局是每个乡镇办一个中心幼儿园、一个中心小学、一个初中,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规模控制,学生数量也非常少,多的学校只有200多学生,少的只有几十个学生。李永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乡撤并以后,人口少到连小学都办不起来,但是这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不可能让那么小的孩子到山下上幼儿园,怎么办?于是,我们就每天从山下的一个小学里开车上山,把一个老师、一个保安、一个司机3个人拉上山办一个幼儿园,保安兼卫生员,司机兼厨师,就这样坚持着送孩子们进小学。如果没有这个幼儿园,孩子们的三年学前教育就荒废了。”
李永生此刻非常感慨地说道:“我们一直呼吁、践行着这样一个思想—‘学校在,文明就在’,如果一个地方连学校都没有了,那么文明的种子也就没有了。所以,能不撤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保护这个学校。”
教育政策的理性保障
为了保障山区学校师资队伍的整齐度与基本素质,门头沟区教委每年都将有限的大学毕业生进京指标投放给山区学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目前山区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其中,
35岁以下的占52.8%,35~50岁的占45%,50岁以上的占2.2%;学历结构趋向高学历化,其中硕士学历占4.4%,本科学历占82%,专科学历占12.7%,中师学历占0.9%。
在编制方面,普遍的班师比指标为农村学校1∶3.2,城市学校1∶3.6,生师比指标为农村学校19∶1,城市学校13∶1,但是门头沟区教委不受这个指标的限定,对实际问题给予实际的解决。李永生又举了一个例子,如班里只有5个孩子,教委也要把语文、外语、数学等各学科教师均衡配齐,在拨办公经费的时候,不足200人的也按200人拨,新增的教师指标优先满足山区学校和基层薄弱学校的需要。麻雀虽小,也要让它五脏俱全,这就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营。
多年困扰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结构性超编与缺编,李永生用通俗的语言做了解释:“就是需要的学科老师缺编,不需要的学科老师又超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门头沟教委采取整体调整的方式,逐步将各学段、各地区的结构失衡状况扭转了过来。比如,初中学段的超编教师经过考核、应聘,再经过一年的专职培训,就可以调整到小学学段相应的学科。幼儿园学段中,每个班要求配备“两教一保”,即两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教委要求至少有一名专任教师是幼师毕业,另外一个可以是转岗过来的老师,这样小学学段的超编教师经培训之后就可以调整转岗到幼儿园。李永生介绍,目前,门头沟区教委正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为60名转岗教师做一年的“脱产跟岗”培训,这种培训形式算是一种首创,即每周有四天集中上课,一天到优质学校里跟随优秀教师进课堂学习,这就是“跟岗”培训。这样多种举措并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为了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带来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发生。
另外一个提高山区教师师资水平的措施是设置山区的支贫机动指标。比如,山区缺物理或化学老师,就从城镇学校抽调物理、化学老师过去任教,并给支贫的教师优先评定高级职称的机会。此外,教委建立了退休教师人才库,吸纳城区的退休教师到山区学校教学。还建立了城乡教师帮扶机制,把人财物权都下放给学校,开展城区学校和山里学校手拉手的活动,鼓励城区超编教师通过竞聘向山区学校流动。
对于山区教师待遇的问题,李永生实话实说:“这不是光靠我们这个层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师提供差别性的工资待遇,深山区教师每个月增加500元工资,山区增加300元,浅山区增加200元,略作表示。另外,教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重点提高深山区老师的用餐水平,每个月给每个老师多补贴100元。”
人文阳光照进山区
绝大多数山区教师的家安置在区政府所在地,为了保证工作,老师们周一上山住校,周五晚上才下山回家,对家庭的照顾非常有限。所招聘的外地高校毕业生在
6年合同期满之后,基本上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与选择。要想留住人才,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必须要对山区教师施以人文关怀,让山区教师不仅安心教育事业,还要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比如,2012年的干部制度改革规定,在山区学校担任校长、书记满8年以上的,一律轮岗到城镇学校,在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多年以后,他们终于能够多照顾一下老人和孩子,能够多享受一些家庭的天伦之乐。同时把城镇优质学校的副校级提任,去山区学校任正职,这样就把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带到山区去,促进了校际交流和城镇与山区的交流,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