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来看,图表型材料题是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而且分值也在逐渐增加。这种试题主要根据教辅材料、史书和其他资料等绘制出相关的表格和图形,让考生从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并根据获取和解读到的信息解答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图表型材料题的命制方式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提升解答该类试题的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近年的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总结出了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解题技巧
1.审读图表标题、注释
(1)由于图表型材料题的文字材料内容比较少,所以一定要明确图表的标题,因为标题往往是该图表材料的中心,对理解图表的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标题能够让我们迅速理解图表中各个数据的含义,找到各个数据相互间的关系,进而能有效联系相关教材知识,准确解答问题。
(2)注释是图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对图表中的内容起补充、提示的作用。我们在审题过程中,要重视注释。
2.关注数量(数据)的变化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的关键是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横向分析是指对同一时期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纵向分析是指对从同一数据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3.审读提问
命题人一般从三个方面设计这种题型的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对这三方面问题的回答也要区别对待,回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时要靠对图表的仔细观察;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和“这一变化有何影响”时则需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
(1)“怎么样”类问题一般要求考生回答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表中数据的变化一般是动态的变化。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一定要回答原有的状态是什么、现在的状态是什么,中间用“发展为”(“变化为”“转化为”“转变为”“改变为”等)连接。
(2)“为什么”类问题要求考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剖析原因的时候需要结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在这里特别要关注表格中的时间,联系在这一时间段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有什么样的政策等,然后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历史原因一般可以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3)“有何影响”类问题要求考生不仅注意表格中的时间,还要关注这个时间之后发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極影响,国际影响与国内影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影响。
二、例析
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6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解析:(1)答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2)答题方法:回答“怎样”时,要侧重描述,需要对表格数据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分别”意为要注意对应上一问。
(3)中心词:“怎样的变化”“关系”。
(4)限制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时间范围限制词;“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为答题区域和范围限制词;“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则是知识范围限制词。
(5)踩点得分:第一小问的分值为3分,属于奇数分,所以归纳答案要点的时候至少要归纳3个要点。第二小问的分值为6分,属于偶数分,分值比上一问高,答案字数也要相应的多一些,具体答题要点取决于上一问的“变化”上,如上一问有3个要点,这一问相应地也要有3个要点,每点2分。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表格中的分类项有三个:原料、手工制品和机器产品。通过分析观察数字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原料出口比重逐步上升、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则逐步下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第二问中原料出口比重逐步上升说明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制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说明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历史图表型材料题虽然具有新情境、新图表、新问题的特点,但总是对教材内容的“折射”。因此,万变不离其宗,解答历史图表型材料题的任何技巧,都要建立在对教材知识的牢固掌握的基础之上。历史图表型材料题是历史试卷中的一种重要的题型,考生在解答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对材料中的相关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解题技巧
1.审读图表标题、注释
(1)由于图表型材料题的文字材料内容比较少,所以一定要明确图表的标题,因为标题往往是该图表材料的中心,对理解图表的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标题能够让我们迅速理解图表中各个数据的含义,找到各个数据相互间的关系,进而能有效联系相关教材知识,准确解答问题。
(2)注释是图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对图表中的内容起补充、提示的作用。我们在审题过程中,要重视注释。
2.关注数量(数据)的变化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的关键是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横向分析是指对同一时期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纵向分析是指对从同一数据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3.审读提问
命题人一般从三个方面设计这种题型的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对这三方面问题的回答也要区别对待,回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时要靠对图表的仔细观察;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和“这一变化有何影响”时则需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
(1)“怎么样”类问题一般要求考生回答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表中数据的变化一般是动态的变化。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一定要回答原有的状态是什么、现在的状态是什么,中间用“发展为”(“变化为”“转化为”“转变为”“改变为”等)连接。
(2)“为什么”类问题要求考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剖析原因的时候需要结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在这里特别要关注表格中的时间,联系在这一时间段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有什么样的政策等,然后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历史原因一般可以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3)“有何影响”类问题要求考生不仅注意表格中的时间,还要关注这个时间之后发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極影响,国际影响与国内影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影响。
二、例析
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6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解析:(1)答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2)答题方法:回答“怎样”时,要侧重描述,需要对表格数据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分别”意为要注意对应上一问。
(3)中心词:“怎样的变化”“关系”。
(4)限制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时间范围限制词;“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为答题区域和范围限制词;“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则是知识范围限制词。
(5)踩点得分:第一小问的分值为3分,属于奇数分,所以归纳答案要点的时候至少要归纳3个要点。第二小问的分值为6分,属于偶数分,分值比上一问高,答案字数也要相应的多一些,具体答题要点取决于上一问的“变化”上,如上一问有3个要点,这一问相应地也要有3个要点,每点2分。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表格中的分类项有三个:原料、手工制品和机器产品。通过分析观察数字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原料出口比重逐步上升、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则逐步下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第二问中原料出口比重逐步上升说明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制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说明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历史图表型材料题虽然具有新情境、新图表、新问题的特点,但总是对教材内容的“折射”。因此,万变不离其宗,解答历史图表型材料题的任何技巧,都要建立在对教材知识的牢固掌握的基础之上。历史图表型材料题是历史试卷中的一种重要的题型,考生在解答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对材料中的相关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